邵 利
(山西通用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不涉及公共航空運輸的民用航空活動,其范圍包括工業、農業、林業、建筑業中的作業飛行,以及醫療衛生、搶險救災、氣象海洋監測、科學實驗、文化和體育等的飛行活動。通用航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作用,能夠拉動經濟增長、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培育新的消費業態、應對自然災害等[1]。隨著我國通航產業的不斷發展,產業從業人員通過實踐不斷積累工作經驗,總結行業發展規律,形成了獨具價值且底蘊深厚的通用航空文化(簡稱“通航文化”)。
作為航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航文化在人類文化史上具有獨特而嶄新的地位。其根源在于人類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所必然推動的一種社會實踐,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完善。通航文化是人們在通用航空領域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涵蓋以飛行為核心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社會氛圍等各個方面。此外,它還包括了一些隱性的文化內涵,如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行為導向,以及顯性的文化表現,如文化產品、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等[2]。通航文化幾乎滲透在通用航空活動的整個過程以及與之有關的各個方面。從國家和民族角度來看,通航文化的核心就在于追求進步、向往自由以及永不懈怠的進取精神。通航作業、搶險救援等通用航空活動中,所體現出的便捷、高效、關懷等現代觀念和人文精神同樣屬于通航文化的范疇[3]。
通航文化作為航空文化的“子文化”,其文化層次結構底蘊深厚,涵蓋通航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價值觀文化等層面,可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通航物質文化是指人們在實踐中創造的航空產品和文化產品。通用航空器、航空器技術以及航空飛行的外在物質均屬航空物質文化范疇。通航產業的發展與變革直接表現在航空物質上,以形色各異的通用航空物質為載體,因此可以向大學生更好地展現通航文化,引導其深入了解通航文化。通航制度文化即通用航空實踐中的社會規范、法規和制度等,掌握通航相關知識和法規是了解通用航空政策及其實施的前提條件,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通航行為文化是在通用航空實踐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及表現,其中安全文化是其內核。飛行安全和飛行知識的教育是通航行為文化教育的必修課。通航價值文化是人們在通航文化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觀念、價值取向等,是通航文化的核心,而價值觀往往對人的行為產生先導作用,因而通航產業中的杰出人物和先進事跡往往可以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培養其事業心和奉獻精神[4]。
通航文化是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厚植大學生“通航報國”情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新興產業,通航涵蓋了空氣動力學、材料制造、電子技術、飛行控制等高精尖領域,通過通航文化熏陶可以增進大學生對我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了解,培養其國家認同感。通航文化體現了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成就,反映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成就,學習通航文化可以讓大學生了解我國通用航空事業的發展歷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5]。學習通航文化可以培育大學生的先進思想,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此外,通用航空事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通過學習通航文化,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認識通用航空所涉及的重大社會責任,增強社會責任感。
當前我國通航文化精神最主要、最核心的特質主要有七個層面,包含開放精神、服務精神、法治精神、自由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人本精神,其中開放精神、服務精神、法治精神主要從政府層面來體現。我國通航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開放精神,目前需要著重開放低空空域,開放機場和相關措施來推動通航產業發展,從而助推通航文化的發展。服務精神體現在政府的服務理念以及航空企業對客戶的服務上,通航產業本質上是一種服務性產業。而法治精神則強調通航產業需要有法可依,需要政府層面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為通航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后四種精神特質對大學生的發展影響更為深遠,其中,自由精神體現為對自由的追求和尊重,倡導自由探索和創新。探索精神表現在追求未知領域的探索和挑戰,激勵人們不斷探究未知,開拓新領域。創新精神代表著不斷開拓創新、追求卓越、永不放棄。人本精神則關注人性、人權,注重人類的全面發展和全球各族群體的平等合作發展。這些精神特征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來講至關重要,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學術和職業上尋求突破和自由,拓寬其眼界和知識領域,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幫助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和職業發展。
山西通用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培養專科層次技能型通用航空人才。學院是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單位、山西省首批產教融合重點建設實訓基地、山西省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常務理事單位和山西省通航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成員單位、首批省級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院成立于2020 年,總占地面積為556 畝,配備有近4800 萬元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和11.3萬冊圖書,數字資源達463 萬冊。目前學院共有13 個專業,重點布局航空工程系、航空運輸系、無人機系、信息技術系等四個學系,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通用航空職業技術專業體系。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院與山西通用航空集團、京東云大同電商生態產業園、北岳機場、大同輕飛等30 余家企業、單位簽訂了合作發展協議,邀請企業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多方位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作為一所新辦高校,學院辦學周期較短,目前建設和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學院目前的黨建和思政工作體系仍需繼續完善;綜合治理能力與體系仍需加強,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缺少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多元分類的人才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學科專業建設聚焦性不夠,尚沒有形成專業群體系;缺乏通航特色的創新服務平臺,實質性的科研合作開展較少。這些問題側面折射出目前學院的通航文化元素欠缺、專業特色凸顯不足的現狀,導致通航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浸潤不深,與學院“培育一流通航人才,做出一流行業貢獻”的辦學宗旨存在較大差距。而作為通航特色類院校,學院立足將通航文化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未來學院文化建設、人才培養、專業化發展等方面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航文化是學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深入推進通航文化教育進課堂,在現有的基礎之上拓寬通航課程設置,將通用航空領域系統性的專業課程納入課程設置,讓學生在校期間有機會了解和學習通用航空知識和技能;要推廣通航文化教育所需的專業師資隊伍,盡快推進“人才引進”計劃落地,聘請通航領域內的專業人士擔任教師,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高校圖書館具有為教學提供特色服務的重要功能,因此學院圖書館要加快引進相關教材和書籍,借助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在學院圖書館引進更多通航領域相關的教材和書籍,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推進課堂教學傳授通航文化需要全面考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在全方位了解通用航空文化的同時,提高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創造力,激發學生的“通航報國”情懷,從而更好地為推動通用航空事業作出貢獻。
對于高職院校來講,實踐活動是學生日常學習的“第二課堂”,要努力將通用航空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實踐活動。山西省作為通航產業示范省,其產業發展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可供考察的實踐基地較少。對于學院來講,要積極組織學生“走出去”,到全國知名的通航公司、機場、飛行學校等地實地考察和學習,讓其親身接觸和感受通航文化,增進其對通航領域的興趣和熱情;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現有每年一度的校園科技文化節暨“藍天杯”技能創意大賽的基礎之上,探索推進通航領域的創新創業比賽、飛行器自主設計、科研實踐等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體驗感;加快通航領域實踐團隊和專業實驗室建設,為學生提供日常實驗和研究條件,使其有機會參與通航項目的策劃、運營、管理等工作,從而全面掌握通航相關技能和知識;除現有AOPA 無人機技能培訓基地外,繼續推進社會證書培訓基地及校內證書培訓基地建設,為學生將來從事通航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搶抓通航產業發展機遇,在學生群里推廣創新創業思想,鼓勵學生在通航領域積極發揮創新創業的思想,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通航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實踐教育。
作為通航類特色院校,學院將通航文化的精華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可為學生成長發展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創造深厚的校園文化環境。主要有以下舉措:舉辦航空領域的講座、展覽、比賽、表演等活動,讓更多學生了解通航產業的現狀、發展遠景和重要性,增強學生對通航文化的認同感和興趣;在現有實訓設備基礎上,加快完善通航實訓配套設施建設,推進無人機應用、通用航空航務技術、航空器維修等專業實訓室提升建設,建立通用航空企業實訓基地、完善通航產業配套等,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通航文化;高質量做好通航實習工作,組織學生參加與專業相匹配的通航企業實習,增進學生對通航企業現狀、運作方式和服務的了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科競爭能力;推廣通航文化活動,建設一批具有通航特色的社團、團隊或協會等,為熱愛通航文化的學生提供宣傳、推廣、交流和展示的平臺,提升學生對通航文化的認同度和歸屬感。通過以上措施,可以實現通航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推進通航人才的培養和產業的進步發展,同時也讓通航文化的影響力在校園中更為廣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