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兄
摘 要:弘揚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是每一個小學教學工作者都不可忽視的任務。各個學科的小學教師,都應積極在教學中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并能夠將其與本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以實現教學質量、傳統文化素養的整體提升。對于小學數學學科來說,教師也應積極發掘教學內容中的融合點,使學習者深入體會并領略中華民族最珍貴的傳統文化,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民族榮譽感與民族責任感。基于此,本文從內涵、價值、現狀和策略四個方面,對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探究,以期為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融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18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想要實現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整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興趣點,并能夠做到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主動投身到數學課堂中。與此同時,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學習效率高的特點,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在數學課堂中,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滲透,積極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元素,帶領學生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能夠在促進小學生數學水平提升的同時,實現對傳統文化素養的有效積累。
一、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內涵
目前,我國已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其中,數學教育在整個學校的教學系統中起著關鍵作用。在小學的教學體系中,數學學科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這也使得中國現代教育教學部門,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學校奠定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能夠對小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產生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傳統教育模式對小學生的心理成長,以及知識結構的養成,有著重大作用和影響,有助于訓練小學生的數理技巧。通過把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小學數學教育相結合,在課堂上為小學生講解數學歷史上的重要事情,讓學生能夠對數學感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性和能力,能順應時代發展,成為新時代的支柱。
二、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
1.促進小學生素養的提升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了雙重要求。僅僅學習文化知識課程,遠遠不能滿足現階段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小學生需要更高的道德修養和知識技能,來面對時代的飛速發展。通過數學課,學生可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在我國經典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學生能夠學到古代數學家的刻苦精神,并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另一個例子,則是有關經典的“田忌賽馬”的故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實現對故事情節的深入理解,也能夠促進數學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必須帶領學生講解每一個賽馬中蘊含的戰略分析與數學知識,帶領學生感受古代的數學智慧,從而產生民族榮譽感,以適應小學生對于教育的新要求。
2.推進教學改革的進程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發展文明史的大國,中華民族對數學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很早。大量的數學民謠、充滿民間趣味的算術題,以及計算算盤,都反映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重要意義,并能夠逐漸形成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解決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數學問題,能夠推動整個數學學科體系的發展;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堂教學,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自身開展教學的積極性,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提高了小學教學的教學質量,為每個學生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有力推動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
3.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
傳統文化對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要,它是我國最重要的財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將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讓小學生從小受中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創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4.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
中國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在小學時期的數學教學中,有著眾多可以滲透傳統文化的契機,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也同樣蘊含著許多經典的數學故事,以及非常豐富的數學家的事跡。這些有趣的文化故事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并對學習數學知識和理解數學原理產生積極影響。此外,在數學課上引入傳統文化,也可以使學生通過接受智力教育來發展道德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1.教師缺乏豐富的教學形式
在現代化教育的引導下,不少教師轉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往往選擇課堂提問作為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相對自主的科學探究活動,獲取更加系統化的數學知識。然而,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往往涉及大量高度專業化的史學知識以及民俗等人文內容,因此,雖然大部分教師都依據教學內容,設定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但是由于有些學生并沒有相應的基礎知識,致使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了一定障礙。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很難順利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容易陷入被動學習的狀況。當學生在課堂中缺少思考的時候,學生似乎掌握了知識,但卻不能認真學習。如此一來,學生不但無法牢固地掌握理論知識,也無法從教學活動中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對學習缺乏積極性,無法體會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2.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
縱觀人教版的小學數學教材,涉及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往往包括許多知識點。比如,“雞兔同籠”“九章算術”等。在開展此類課程的教學時,有些教師往往顧此失彼,存在過度重視形式的現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文化滲透置于核心的位置,而在講述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卻不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甚至一些教師還會為學生講述一些哲理性較強的文化知識,導致小學生無法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
除此之外,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時,由于教師對學生缺少了解,在備課時往往不能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教學,對學生的知識儲備也掌握得不清楚,所以教師很難創造出適合于學生認知特征的課堂內容。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往往對課堂內容沒有感覺。所以,在我國的教育課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十分關鍵。這有利于教師掌握小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從而為教師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3.學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體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不密切,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信息,往往只出現在特定的文化場合和情境中。一些學生在相關教學內容方面經驗不足,很難產生情感共鳴。這使得學生很難有效理解相關知識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中國傳統文化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應致力于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培養學生在數學知識中感受傳統文化的能力。
四、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1.立足教材,滲透文化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深入探究教材內容,找到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的聯系點,合理滲透傳統文化。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認識時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時鐘后,還可以給小學生講述我國的傳統計時儀器,包括我國的太陽鐘、鍋爐用的油燈鐘等,并同時告知學生我國古代的傳統計時方法為十二時辰,即天干計時法。通過對這種傳統文化的介紹,能夠讓小學生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認識人民幣”的知識時,可以給小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的趙刀、銀圓、黃金等貨幣形式,使小學生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為學生播放歷史題材的動畫片,為學生介紹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故事,使學生理解這一舉措的重要意義,進而能夠認識人民幣。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滲透,能夠有效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了解錢幣變化歷史的過程中,增加學生們對錢幣變化歷史的認識,使小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的價值。所以,教師在利用傳統數學教育開展現代數學教育時,應該根據教材內容,適當介紹現代數學的人文知識。
2.借助故事,激發自信
教師還可通過講述中國數學中名人的事跡,以及中國古代數學史,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數學的發展歷程,并體會我國偉大數學家的創造性才華。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圓周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介紹以下關于圓周率的知識: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就已經測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的第七位,而祖沖之也是世界數學史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面第七位的數學家。而他所取得的這個偉大數學成就,比西方數學家提前了整整一千年。這些古代數學名人知識,能夠讓小學生產生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使其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在數學教育中更有效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3.引入古詩,調動熱情
通過對生活的觀察,以及對工作經驗的總結不難發現,很多古詩詞都隱藏著數量關系和數學思維。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有效地運用古詩詞的內容,就能讓課堂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這能夠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例如,教師在帶領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認識數字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詩句“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之花。”雖然這首詩只有20個漢字,但是卻囊括了從數字1到數字10的所有內容,學生在詩歌朗誦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實現對數字的識記,并能夠體會到蘊藏在文化中的數學智慧。而通過這些古詩詞,也能夠將學生從機械的學習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數字的魅力。
另一個例子是教授“年、月、日”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五挽歌》,其中“百年三萬日”這句話包含了對數量關系的簡單計算,使這首詩極具美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這首詩來介紹新課程,并指導學生研究年、月和日之間的轉換關系。此外,許多古代詩歌都包含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因此,通過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極大程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數學知識對小學生來說不再是可怕的內容,而是學生愿意主動去接觸與體會的知識。
4.運用趣題,弘揚文化
許多有趣的問題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對數學的研究。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數學教學中,解決這些古老有趣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古代的數學思想和智慧,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
例如,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題。這個問題最早在我國的《孫子算經》中出現,為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這類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孫子算經》中提出的“砍足法”,即將每只兔子變成“有兩只腳的兔子”,這樣兔子和雞就可以歸為一類進行計算,這實際上反映了現代數學中的“除法”思想。在學生能夠理解“雞兔同籠”的問題后,教師可以繼續向學生展示這樣的問題:“一百饅頭一百僧,小僧三人分一個,大僧三個也無爭,問:有多少大僧和小僧?”這樣既能夠深化學生對于這類問題的理解,也能夠使學生在解答古代有趣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智慧。
5.通過實踐,加深認知
在將傳統文化應用于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傳統數學文化專題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時,就可以為學生介紹我國古老的智能計算工具——“算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種計算工具,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來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開展“算盤”數據收集和調查活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分組收集這方面的數據,并嘗試制作算盤。這樣的活動可以豐富學生對傳統數學文化的理解。
再如,在教授“對稱”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制作“中國傳統對稱建筑”的數學黑板報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受到古人對數學知識的運用,以及中國獨特的數學美,從而豐富學生對傳統數學文化的理解。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就需要不斷探尋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立足教材、借助故事、引入古詩、運用趣題,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共鳴,最終能夠形成主動學習數學知識,以及保護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識。
參考文獻:
[1] 吳駿、曾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科書中的傳承》,《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年第2期。
[2] 陳潔儀、賴穎慧《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問題研究——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教育觀察》2022年第11期。
[3] 陳婷、李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科書:現實樣態與行動路向》,《課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1期。
[4] 黎波、羅虎成、陳潔《探究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滲透》,《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年第13期。
[5] 畢艷玲《巧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河北農機》2021年第5期。
[6] 司發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年第4期。
[7] 姜浩哲《我國傳統數學文化融入教科書的價值、現狀與展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為例》,《課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期。
[8] 陳亞萍、付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地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涵、價值與途徑》,《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