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鄉村美育視域設計美術大單元教學活動。在設計單元教學環節的時候,教師要兼顧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等領域,引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在組織主題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關注繪畫類、制作類、鑒賞類活動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技巧。在拓展學習途徑的時候,教師要融合社會資源,安排學生查找專題資料、擷取生活靈感、參與特色工坊活動,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南黃海;鄉村;美育;大單元;教學
作者簡介:王建(1973—),男,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西亭小學。
南通市毗鄰南黃海區,位于大江大海交匯點,擁有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文旅資源。《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中提到:“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充分利用南黃海鄉村美育資源,將自然、人文資源巧妙結合在一起設計大單元美術活動。即教師以單元為教學單位,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進而優化教學效果。教師通過把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美學理念相結合,以美學理念為指導,以藝術設計為手段,能把鄉村變為藝術空間,把田野化為畫布和舞臺,讓學生在鄉村自然環境中潛移默化地享受美的滋養,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
一、兼顧學習領域,利用鄉土資源
(一)造型·表現
美術教學要圍繞欣賞、表現、創造等藝術實踐活動開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從鄉土文化中挖掘美術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正確利用鄉土資源。在造型·表現領域,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鄉土文化中的美術元素融入創作,從而提高藝術表現力[1]。
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萬花筒”的教學為例,筆者設計“挖掘民俗圖案”“融入萬花筒創作”“交流創作構思”這三個環節的活動,以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首先,筆者給學生展示南通年畫等具有民俗風情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觀察年畫一般畫有什么圖案。學生發現,在南通年畫中有吉祥如意、多子多壽、娃娃等創作元素。其次,在自主創作階段,筆者鼓勵學生將挖掘的創作元素融入萬花筒的設計中。學生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結合在一起;有的學生設計了身穿校服的娃娃,體現了時代性。最后,筆者引導學生互動交流,說說如何在萬花筒的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造型·表現領域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圍繞主題,采用平面、立體或動態等多種表現形式表達思想和情感。如果學生能夠從鄉土資源中挖掘設計元素,就能夠豐富美術作品的造型,提升表現的效果。
(二)設計·應用
在大單元設計中,教師要融入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將廢舊物品轉化成藝術設計和創造的材料。這樣,能夠讓學生學會挖掘鄉土事物,并將鄉土事物用于個性創作中。
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化平凡為神奇”的教學為例。筆者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廢舊材料。首先,筆者讓學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廢舊物品,除了礦泉水瓶、硬紙板等常見的廢舊物品,還可以結合南黃海鄉村特色,搜集一些農家廢舊物品,如麥秸、玉米須等。其次,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巧妙利用這些廢舊物品化平凡為神奇,既展現鄉土元素,又展現美。最后,有的學生將麥秸制作成提袋;有的學生將玉米須制作成胡須、頭發粘貼在木頭人身上。
教師融入設計·應用的學習領域,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挖掘鄉土資源、變廢為寶,有利于培養學生設計的技能和思維方式,有利于讓學生傳承與創新鄉土文化。
(三)欣賞·評述
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融入“欣賞·評述”領域,有助于學生解讀美術作品,理解傳統藝術的發展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南黃海鄉村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欣賞和評述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加深對鄉土文化的理解。
以人教版美術二年級下冊“家鄉變了樣”的教學為例。筆者結合南通鄉村的老房子資源,設計欣賞·評述領域的活動。在欣賞方面,筆者帶領學生走入南通鄉間,尋找老房子,嘗試用寫生的方式將老房子記錄下來,并對比分析這些老房子和現代化的建筑有什么不同之處。在評述方面,筆者引導學生互動討論,談談如何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在一起,設計出兼具傳統性和時尚性的建筑物。此外,筆者引導學生自主繪制設計圖,嘗試制造房子模型,從而展現自己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獨特理解。
大單元教學活動具有整體性,教師要避免碎片化地教授知識點,要將各個知識點有機整合,形成線索,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的欣賞·評述空間,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全面系統地掌握美術知識。
二、關注文化內涵,組織主題活動
(一)繪畫類活動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鄉土文化的內涵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圍繞繪畫類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畫一些具有南黃海鄉村特色的畫作,從而幫助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增強對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五谷作畫”的教學為例。筆者融入南黃海鄉村元素,設計一系列大單元活動內容。第一個環節為“賞民間藝術,體會配色之美”。筆者引導學生欣賞南通畫家創作的畫作以及南通年畫等民間藝術作品,讓學生思考它們的配色具有什么特點,并嘗試總結一些配色的小竅門。第二個環節為“繪制藝術掛盤,展現配色之美”。筆者引導學生嘗試挖掘鄉土元素,將其融入掛盤圖案的設計中。第三個環節為“總結色彩藝術,提出個性想法”。筆者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對色彩的理解,再談談自己在搭配色彩的時候有哪些獨特的想法。在繪制藝術掛盤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理解美、感悟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
(二)制作類活動
在制作類活動中,學生能夠了解傳統建筑物的特點,并參與到各種具有鄉土文化特點的制作小游戲中,從而提高造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教學為例。筆者結合制作類活動,設計集欣賞、設計、交流為一體的大單元教學活動。第一個環節為“欣賞民間建筑,體會創作風格”。筆者引導學生觀察鐘樓、譙樓等具有南通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并對照南通的傳統民居,說說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間設計上有什么不同之處。有的學生認為,鐘樓、譙樓在空間設計上體現出向上延伸的特點,但是普通的南通民居則不具有這樣的特點。第二個環節為設計環節,筆者引導學生參考南通民間建筑的特點,設計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筑。學生要在設計建筑空間的過程中,將傳統美和功能性綜合在一起考慮,讓設計更完美。第三個環節為交流互動,筆者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建筑空間美的獨特理解。在大單元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深入領悟了傳統建筑文化,提高了空間理解能力。
(三)鑒賞類活動
鑒賞類活動有助于學生學會運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以及欣賞方法欣賞、評述美術作品,感受中外美術作品的魅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南黃海鄉村文化,讓學生在體會形式美的同時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下冊“家鄉的橋和塔”的教學為例。筆者圍繞南通三塔,即光孝塔、支云塔、文峰塔設計大單元鑒賞活動。第一個環節為“初賞南通三塔,感受藝術美”。筆者引導學生鑒賞南通三塔,并談談自己的鑒賞感受,從而體會傳統藝術之美。第二個環節為“了解南通三塔的歷史,感受塔文化在現代的發展”。筆者帶領學生探訪南通三塔,讓學生總結它們的結構特點、建造風格,并討論塔文化的發展。第三個環節為“深入挖掘,體會塔的內涵”。筆者引導學生結合鑒賞感受,撰寫小論文,一方面寫自己對古塔的感受,另一方面挖掘古塔中的文化內涵。在大單元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鑒賞家鄉的塔,培養了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2]。
三、融合社會資源,拓展教學路徑
(一)查找專題資料
大單元教學活動要幫助學生拓展學習路徑。教師可以融合社會資源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如教師可以設定某個探究專題,讓學生自主查找相關的專題資料后撰寫小論文,這樣能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冊“保護文物”的教學為例。筆者設計大單元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查找專題資料。圍繞查找資料,筆者給學生介紹采訪調查、網絡搜索等路徑。學生可以采訪南通年畫的創作者,也可以參觀南通藍印花布的制作工坊,從而獲得專題資料。圍繞信息的歸納整理,筆者推薦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法。學生可以將南通年畫或南通藍印花布寫在中間,畫出若干支線,分別標注誕生年代、歷史發展、經典作品、制作工藝、材料工具、典型圖案等各種不同的內容。在大單元活動的最后,筆者組織學生結合自主查找的專題資料撰寫小論文,提出自己對南通民間美術的看法。在大單元活動的過程中,筆者關注學生查找資料的情況,了解他們是否掌握查找資料的方法、能否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歸納整理各種資料。
(二)擷取生活靈感
通過創意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從傳統鄉土文化中挖掘素材,結合生活靈感設計出具有創意的作品。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靈活變通,設計有新意的作品,提升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我設計的服裝”的教學為例。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擷取靈感,并將靈感融入創意實踐活動中。首先,筆者引導學生分小組行動,尋找具有鄉土特色的藝術品。有的學生發現農村老家的門簾、窗簾是藍印花布制作的,花紋古樸,體現出傳統美。其次,筆者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圍繞生活靈感,開展創意設計活動。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將藍印花布和洋娃娃結合在一起,設計身穿民間服飾的洋娃娃。最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展示交流活動。學生將創意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并互相展示交流作品,分享創意實踐收獲。
(三)走進特色工坊
走進特色工坊是拓展大單元教學活動的具體途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具有鄉土特色的工坊,讓學生學習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工藝品,進而體會傳統工藝守正創新的內涵和意義。
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電腦美術—畫‘花布”的教學為例。筆者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走進藍印花布特色工坊,讓學生了解藍印花布的發展歷史、制作工藝、圖案花樣等內容,并參與到藍印花布的制作活動中。第一個環節為“參觀工坊,了解傳統文化”,學生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深入了解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并歸納整理相關信息。第二個環節為“小組合作,參與制作活動”。學生要參與到選布、刻版、刮印、印染等多道工序中,從而體會藍印花布的魅力。第三個環節是“古今結合,設計創新作品”。學生要思考如何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設計出具有時代感的工藝品,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并了解家鄉的傳統工藝;同時,學生可以發現工藝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進而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結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鄉村美育資源設計美術大單元教學活動,從整體出發開展系統性教學,將單元或課題中的美術知識與鄉土資源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俞亞萍.自然教育觀下的“生長美術”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0(14):39-41.
[2]魏會.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美術主題單元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2(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