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曼 莫 媛 高文琦 楊恩惠
聽神經瘤術后面癱根據臨床表現主要考慮為周圍性面癱,屬中醫“口癖”范疇。筆者采用針灸聯合閃罐治療聽神經瘤術后面癱1 例,療效佳,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62 歲,2022 年9 月22 日就診于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訴:聽神經瘤術后面癱兩個月。現病史:患者兩個月前體檢發現聽神經瘤,擇期手術治療后家屬發現其口角歪斜,閉眼不全,自述左側面部感覺異常,不可名狀,前往多家醫院行針灸治療后效果不佳,經熟人介紹至門診。查體:左側額紋變淺,左眼閉合不全,左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右歪,鼓腮不能,易流口水,進食容易夾食,舌暗淡苔白,脈沉細。西醫診斷:聽神經瘤術后遺癥,中醫診斷:口癖(氣虛血瘀證)。治療原則:補氣活血,疏調經絡。
① 溫針。取穴:患側陽白、魚腰、攢竹、太陽、人中、迎香、下關、地倉、頰車、承漿,遠端取雙側合谷、足三里穴。具體操作:陽白、魚腰、攢竹、太陽、地倉、合谷選用0.25 mm×40 mm 毫針,人中、迎香、承漿選用0.30 mm×25 mm 毫針,下關、頰車、足三里選用0.30 mm×40 mm 毫針。頰車直刺1 cm、下關直刺1.5 cm平補平瀉,雙側足三里直刺2.5 cm 采用提插補法行針1 min 后,分別予18 mm×30 mm 艾條置于針尾,根據毫針傾倒方向,用醫用紙膠帶固定針身,以防針體傾倒燃著的艾條燙傷面部皮膚,艾條自靠近皮膚端點著,燃燒過程注意患者面部感覺,如感覺溫度過高不能耐受,可用約1 mm 的紙片墊于皮膚上。余穴采用平刺進針,平補平瀉,待艾條燃盡后取針。針刺治療結束后讓患者坐起休息,至面部皮溫降至正常。② 閃罐。選用1 號玻璃罐1 個、2 號玻璃罐3 個,按面神經在面頰部的分布特點分別在額部、面頰部行閃罐治療,額部操作時可適當減緩速度,以罐子可以吸附為原則,期間如覺面部皮溫過高更換罐子,直至面部皮膚出現潮紅為度。治療結束后將面部擦拭干凈,注意避免受寒。隔日1 次,每周兩次,10 次為1 個療程。治療時間可順延,保證每周兩次。1 個療程后患者自覺面部感覺較前好轉,信心倍增,繼續治療1 個療程后,與健側無明顯差別,不講話時面部無明顯異常,詢問能否降低治療頻率,考慮目前癥狀更改每周1 次。患者治療4 次后自覺目前無明顯異常,未繼續治療。隨訪1 個月,患者面部癥狀無加重。
選穴上采用遠近配穴,陽白、魚腰、攢竹、太陽、人中、迎香、地倉、頰車、承漿為面部局部取穴,可以對面部肌肉物理刺激的同時通調局部經絡,也是周圍性面癱的常規用穴。下關穴、頰車均為足陽明胃經穴位,根據下關穴的解剖位置,其下有面神經的顴支、顳支分布,針刺可以促進面神經恢復,營養面肌,促進面癱的恢復;頰車穴為氣血之樞紐,針刺能激發局部氣血,達到祛瘀生新之功。足三里為補益氣血之要穴,患者術后氣血虛弱,選用該穴既能增強患者全身免疫力,又能達到經脈所過治之所及的功效,促進面部肌肉恢復。三個穴位應用溫針,結合灸法的作用,達到通暢氣機、營衛調和、消瘀散結之功。拔罐療法本身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功效,針刺完待局部皮膚恢復常溫后,按面神經分布選合適的罐子行閃罐治療,有機械刺激性作用,引起相應的神經-內分泌反應,同時火罐的溫熱作用于皮膚表面,使局部皮溫升高,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營養供給,以增強組織耐受力,調節全身。
周圍性面癱屬于術后并發癥,治療前應告知患者預后情況,降低患者的心理預期。治療過程中避免灼傷皮膚。因患者面部感覺本就異常,對溫度的感覺較常人弱,故操作要謹慎。整個治療完成后,囑患者外出時避免感受風寒,居家應起居有常,避免熬夜、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