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玥,侯 淼
(1.吉林警察學院 經濟管理系,吉林 長春 130117) (2.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7)
高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課堂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也是落實高校育人功能的主戰場。如何在高校推進鑄魂育人工作的內涵式發展、怎樣在新文科背景下創新課程思政的育人要素,是新時代對高校專業課教學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需將改革重心放在強化教學質量上,改革重點落實到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在改革路徑上,高校的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勢在必行。具體而言,高校的課程教師要更加精細地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途徑和教學檢測等環節,讓青年學生不斷深入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同[1]。本文基于“組織行為學”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提出新文科背景下跨學科課程思政改革方式和未來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建議。通過總結和梳理該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經驗,搭建案例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邏輯、實踐邏輯和方法邏輯。
隨著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在工作重心上的調整,高校的育人和育才功能逐漸分離,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更加關注的是學生能力的培育。承擔培育學生專業技能的專業課程,成為了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課程,更重要的功能是培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2014年,“課程思政”在上海試點。2016 年,課程思政的內涵被更加具體地界定:“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3]按照這個界定,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功能應該與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功能趨同。也就是說,專業課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講授專業知識,也需要從不同層面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專業課的課堂要與思政課的課堂一起,形成協同育人的效果。2017年,上海市教育系統率先探索從“思政課”到“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2022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頒布,文件對如何具體開展“課程思政”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傳統意義上,文科的學科范疇一般包含了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兩個專業涵蓋的內容。本文探討的新文科概念,是將傳統的文科范疇作為基礎,將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領域納入到“新文科”的研究范疇。具體而言,新文科建設立足高校課堂,高校的專業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載體、教學方法、教師隊伍等各個要素上進行的課程綜合改革,這些新手段納入新文科的“新”的要素。[4]也就是說,高校教師通過媒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豐富課程講授載體,體現了“新”技術。范疇、技術、手段等方面的交叉融合,構成了新文科中“新”的內涵。與此同時,2020年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突破專業以及學科的局限,強調在要素耦合中實現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強化高等教育價值引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可見,高校若要強化新文科建設,需要通過學科以及專業交叉融合的方式,需要實施以課程思政為路徑的教學改革,從而更好地實現高校育人功能,推動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通過以上闡釋可以得出,無論是“課程思政”的探索實施,還是新文科背景下價值引領的新指向,都需要高校在課堂教學上強化學生家國情懷。這些新要求的本質,是讓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強化育人和育才功能,讓高校的育人價值觀從知識本位轉圜到社會本位上來。為了實現育人育才的新要求,高校可以將課程思政作為有效載體,發揮專業課課堂隱性教育的作用。高校通過整合新文科和課程思政這兩個要素,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師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 “組織行為學”課程選用馬工程教材,在課程大綱的編制中突出凝練課程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主線。具體而言,授課教師在專業課知識點講解中融合黨的創新理論,讓學生既了解專業知識,又強化了價值觀認同。案例課程是該校管理學教研室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授課對象包含專、本科生。授課教師對于案例課程進行了課程思政改革。課程改革基于 “PDCA”系統在課堂教學上實施閉環管理,授課教師運用“1+2+3”模式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在新文科背景下,案例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取得良好育人成效。目前,該課程已形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下的課程思政模式。
為了更好的開展線上課程思政,授課教師選擇“PDCA”系統作為課程線上課程教學的閉環管理工具,具體解讀為 P(Plan)計劃、D(Do)實施、C(Check)檢驗、A(Act)處理。
P(Plan),計劃即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線上學習軟件中編制課程學習框架。教師對于每個章節的框架設計都會盡力匹配課程大綱中的教學目標,并根據學情和教學內容將教學目標拆分為若干教學子目標,將其放置在“學習資源”中供學生點擊使用。
D(Do),實施即學生通過系統設定教學內容,在線上教學環節中完成課程目標。以本課程中“組織創新”內容講授為例,教師首先設置組織創新教學目標,其次創設課程學習的微信群、翻轉課堂等線上載體。學生通過參與隨機點名、頭腦風暴、彈屏互動等任務實現方式,完成教師設定的教學任務。
C(Check),檢驗即教師根據上一環節設定的目標和發放的學習任務,在軟件后臺檢查學生的學習進展。比如,教師通過查看軟件中“學情數據”和“成績管理”等板塊,掌握學生的出勤、線上問題的參與率等具體學習情況。
A(Act),處理即教師根據課程軟件后臺自動記錄的數據查漏補缺,提升課程教學管理的效率。比如,教師及時關注后臺“學習數據”中的進展,對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資源類型及時進行調整、更新。
授課教師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在專業課程的講授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動課堂教學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功能的協同并進。授課教師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中,探索形成了“1+2+3”模式,即“1個優勢、2個借鑒、3個遵循”。
“1個優勢”,即教授教師的交叉學科專業背景優勢。比如,具有政治學、管理學的交叉背景教師在管理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時,能夠對專業課程的“思政”部分更具政治學科敏感性,形成兼具課程規律和專業背景的講解優勢,強化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課程思政元素的代入感。可見,專業課教師如果具有人文、政治、經濟、社會、法治等多重意識,更容易強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從而帶動課程思政內容在跨度上的提升。
“2個借鑒”,即借鑒課程所在學校和其他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培育學生價值觀的經驗。授課教師主要是借鑒了所在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抗疫思政微課的經驗,以及全國范圍內其他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抗疫思政課育人的經驗,使該課程的課程思政方式、手段不斷得到發展。
“3個遵循”的內容分別為:其一,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授課教師借鑒馬院思政課的教學經驗,找準專業課程價值觀教育的切入點。比如,在案例課程“學習型組織”章節里“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知識講解中,授課教師將某企業在抗擊疫情實踐劃分復工復產前后兩個時間節點,將企業在不同時段內轉變生產線生產口罩等防疫產品作為案例,引導學生認知企業從制造到創造中體現的社會責任。再比如,授課教師將課程思政的融入元素逐漸拓展到“建黨百年”“二十大”等黨和國家的熱點焦點事件。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介紹不同時期主題教育的時代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其二,遵循學生學習規律。“00后”的學生有著獨特的話語體系和時代標簽,因而教師在備課時要兼顧授課內容的學術性和趣味性。為更好實現與學生的交流和課堂互動,專業課教師可以有意識的結合“00后”學生的慣用的語言表達方式,善用學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實現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比如,鑒于學生在線上教學中喜歡用彈屏的方式,專業課教師可以在線上課程所用軟件里開啟這種互動答疑方式,并在成績設置中增加這部分互動交流的權重,參與越多,平時成績越高,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三,遵循橫向多學科、縱向價值引導相結合的規律,摸索課程思政實踐。授課教師每學期都需要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在大綱的每個章節中更新相關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一方面,需要授課教師聚焦學科專業前沿,不斷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另一方面,授課教師需要從交叉學科的視角,理解、闡釋與專業課程內容,以便更好的匹配理論素材。
該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始于2020年,而后在每個學年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新要求,對課程思政進行守正創新的探索。具體來說,2020學年,該課程完成“1+2+3”模式的探索。2021學年,該課程又按照教育部對新文科建設提出的要求,立足管理學學科,突出學科專業優勢,凸顯課程思政特色,與法學、經濟學等學科進一步融合,在公安院校探索并實踐課程思政的融合方式。比如,授課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課程為軸,推動課程思政的跨專業、跨學科、跨校的融通性創新改革,積極探索跨校、跨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新舉措。
第一,課程聚焦交叉學科融合,實現課程思政跨校、跨學科協同育人新模式。該課程教師與開課系部內其他專業課程教師、其他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師共同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實現管理學與法學、經濟學課程間的跨校、跨學科合作,創新性地將經管法領域的學科專業建設與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相結合。比如,案例課程授課教師通過與其他相關管理學、法學和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師集體備課的方式,在交叉融合中挖掘培育學生價值觀的課程思政新元素。此舉有效打通了學科壁壘,更新了教學內容,讓課程體系更加科學。
第二,授課教師熟練運用線上教學手段,提升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的效率。為避免不同課程間的簡單加權,參與跨校跨學科教學的主講教師利用騰訊會議、微信等平臺進行集體備課,充分理解合作課程的大綱、教案與教材。此舉有效發揮了交叉學科融合優勢,拓展了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廣度,探索形成了多領域綜合交叉的課前交流模式。具體而言,在課程講授上,授課教師根據社會形勢和課程設置安排,隨機切換線上和線下模式。在實現方式上,授課教師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利用智慧樹、學習通等網絡教學平臺,采用錄制有聲PPT等方式,實現跨空間講授。此舉有效提升了專業課程的智慧化水平,回應了新時代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有效的融入到新文科建設的新格局中。
未來該課程將通過相關主講教師在教學理念、方法等方面更加深入的互相借鑒,持續推動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具體舉措如下。
第一,以課程思政為抓手,以創新驅動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課程思政建設與一流課程建設成為高校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內容。為更好地提升課程思政質量,高校要將專業課課程質量標準提升到金課建設標準,將課程質量作為檢驗育人成效的重要標準。一方面,授課教師要結合實際,繼續鞏固、推進既有的跨校跨學科課程思政融合創新成果;另一方面,授課教師要基于本學科,在教學環節全過程強化高質量管理,以此推動課程思政的高質量發展。在教學目標設計上,授課教師要注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注重對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在課程內容上,授課教師要抓首要、抓拓展、抓有效;在能力建設上,授課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內涵提升;在評價標準上,授課教師要注重學校、系部與學生三個主體對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結果,以此改進課程質量。基于此,授課教師要聚焦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做好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地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第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需求側管理推動課程建設的供給側改革。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改革要積極回應學生對教學質量和教學內容的新期待。以公安院校為例,授課教師要主動服務公安一線實戰化要求,聚焦實戰實效,對接警務實踐,加強“警學結合、校局互動”調查研究,注重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戰化研究,提煉提升教學和科研質量的實招和硬招,講好新時代警察和警務改革故事。除此之外,授課教師要強化課程教學的需求側管理,牢牢把握教育現代化和公安一線工作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開展好混合式教學,推動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同時,授課教師要加強教學大綱、教案的全面和綜合設計,注重整體謀劃,與時俱進地引入課程思政元素。
為更好推動高校課程思政的高質量建設,各高校應結合實際,專業課教師應注重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注重國情、省情的融入,拓展實踐教學場景下的價值觀引領。專業課教師要立足新文科背景,推動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守正創新,引領專業課課程教學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