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開展勞動教育是必要途徑。勞動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日益凸顯。農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有著天然的時空與資源優勢。南京市浦口區星甸小學依托“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積極探尋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在知行合一的宗旨下,有序、有效地推進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與評價,以期構建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的新樣態。
【關鍵詞】樂耕園;小學;勞動教育;農村;樣態
作者簡介:徐衛祥(1974—),男,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星甸小學。
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是物質與精神的源泉。要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立德、增智、增美、健體、促創新等方面的綜合育人價值,就必須把勞動教育作為紐帶。筆者所在的南京市浦口區星甸小學歷經百年滄桑,圍繞“立足農村、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我校以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契機,以“樂耕園”為依托,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模式。
一、“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的內涵解讀
“樂耕”即“樂道躬耕”。“樂”,為“快樂”,旨在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享受學習之樂、生活之樂、勞作之樂、童年之樂;“道”,為“方法和目標”,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勞動實踐的基本方法,并培養勞動實踐的基本技能,在勞動實踐中涵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躬”,為“親自”,旨在讓學生身體力行,開展具體而真實的勞動實踐操作;“耕”,本義為“犁田、翻地”,此處為“農業生產性活動”,旨在讓學生借助我校勞動實踐基地及周邊種植養殖資源,開展農業生產勞動實踐活動。
“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依托我校“樂耕園”勞動實踐基地和周邊種植養殖資源,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勞動實踐,讓學生享受勞動的過程,培養勞動習慣,鍛煉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二、“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的價值探尋
我校周邊有著廣闊的空間、豐富的鄉土資源以及貼近大自然的優勢。因此,“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能厚植學生的情懷,豐富學校的文化體系,創造社會價值。
(一)厚植學生的情懷
學生參與“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能夠完全沉浸在勞動中,培養勞動能力和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進而能夠培養知曉農事、尊敬農民、熱愛農村的情懷[1]。
(二)豐富學校的文化體系
我校聚焦核心素養,以“自然自由、自立自覺”為課程理念,設計“滿天星”課程,旨在讓師生“人人有選擇、個個皆發展”,從而實現“自然教育”的特色培養目標。其中,以“樂耕園”勞動實踐基地為依托的“靈動星”課程是對整個課程體系的豐富與完善,是我校實現“五育并舉”培養目標的主陣地、主渠道。
(三)創造社會價值
我校是農村學校,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是靠體力勞動維持生計的。因此,在多數家長眼里,讀書是唯一出路。“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能夠通過實踐過程、實踐成果、實踐意義,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家庭對勞動的觀念,實現情感與認知的隱性遷移,最終創造社會價值[2]。
三、“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路徑
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路徑。“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本著知行合一的宗旨,在實施過程中做到四個“相結合”,努力實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確保課程有序、有效、深入地推進。
(一)學科課程與勞動實踐相結合,讓勞動教育“全”起來
近年來,在南京市加強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相關要求下,我校嚴格落實課時計劃安排,保證勞動教育必修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一二年級學生每周依托“樂耕園”的課外勞動實踐不少于2小時,其他年級學生每周依托“樂耕園”的課外勞動實踐不少于3小時。
“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主要包括中國農耕文化課程、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靈動星”種養殖課程、生活技能課程等。我校把課堂內的勞動教育、跨學科融合教育(如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樂耕園”的含義,數學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測量“樂耕園”的面積,美術教師引導學生布置“樂耕園”)以及“樂耕園”勞動實踐基地教育緊密結合,力爭勞動教育的全覆蓋,讓勞動教育“全”起來。
(二)校內基地與區域資源相結合,讓勞動教育“豐”起來
我校聘請有農作經驗的教職工、家長代表、學校周邊種植養殖專業戶作為課程指導教師,與學生分享種植知識,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播種、間苗、施肥、采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
我校還積極整合校外的種植養殖資源,如學校附近的翠云山種植基地、后圩螃蟹養殖基地等,開展校外研學,拓寬學生的勞動實踐空間,讓學生學習了解種植養殖的相關知識和流程,并讓學生在特定的種植養殖時節參與種植養殖的實踐勞動。如此校內校外的資源聯動,能夠讓勞動教育“豐”起來。
(三)專家指導與經驗借鑒相結合,讓勞動教育“專”起來
學校勞動教育的主力軍是學校教師。我校不定期邀請院校專家、當地農科所種植技術員、周邊種植養殖專業戶等走進學校,為師生開設講座。2023年3月,我校邀請金陵科技學院副教授、南京市農科教講師團園藝學科社會服務團隊首席專家開設“蔬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的專題講座。我校還帶領行政團隊、部分教師實地考察南京市江寧區祿口第二小學,學習先進做法和經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校把學習得來的知識和經驗與學校的實際相結合,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對項目的頂層設計、過程推進以及評價實施展開了全面的工作,以此真正讓我校的勞動教育“專”起來。
(四)班級承包與小隊聯產相結合,讓勞動教育“動”起來
為了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我校采取“班級承包、小隊聯產”的機制,將“樂耕園”勞動實踐基地內的種植養殖區域劃分到相應班級。各班級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組建“聯產小隊”,并由班級任課教師擔任生產導師,設計管理要求和勞動生產目標,從而使學生獲得參與感、價值感、幸福感,讓勞動教育真正“動”起來。
四、“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策略
我校的“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實現了考核的全程化、多元化、綜合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
(一)兼顧過程與結果,注重評價的全程化
在勞動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將過程性評價貫穿其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以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3]。
我校在“樂耕園”勞動教育評價的過程中,不只關注勞動的成果性展示和評價,更關注學生、教師在各個階段的進步及不足。另外,我校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及時對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認知與操作難點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我校在“樂耕園”勞動教育實踐中,不定期開展講述勞動故事、撰寫勞動日記、制作勞動微視頻等活動,記錄學生勞動中的點滴,并借助學校網站、公眾號等平臺,與學生、家長、社會分享,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兼顧他評與自評,注重評價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對學生有著診斷、激勵和促進的作用。在“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評估中,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作用。家長的評價作為學校勞動教育評價的延伸也必不可少,我校實施家校一致的評價標準,有利于提升評價的有效性。學生作為勞動實踐的主體,其自我評價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我校在每次勞動課程結束之后,都會讓學生對自己的勞動開展自我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反思和改進。
(三)兼顧定量與定性,注重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性評價
勞動教育評價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注重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習慣以及勞動精神等方面的變化發展情況。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評價時,我校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我校采用等級制、百分制的方式對學生的勞動知識與能力進行定量評價,促進學生在后續的勞動實踐中有目的地進行改進。此外,我校根據學生勞動認知、習慣、能力、情感以及精神等方面的情況,采取定性評價,如綜合評語評價等。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校有機融合定量與定性評價,使勞動教育評價更加全面化。我校的“樂耕園”勞動教育課程評價表(試行)如表1所示。
結語
勞動教育課程具有重要價值,我校將繼續高舉“五育并舉”旗幟,全力構建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的農村樣態。
【參考文獻】
[1]蔣雄超.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困境及推進路徑[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1(11):59-62.
[2]黃鮮.農村小學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實施的問題與矯正[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1(6):29-32.
[3]寧淑同,劉佳,黃朋.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11):65-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