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技術指的是在現代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基礎上,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媒介手段。新媒體技術在戲劇表演上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在戲劇表演中的應用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它使得戲劇表演具有更好的表現效果、更好的現場交互效果、更強的代入感,實現了影像、聲音、場景和演員與觀眾的結合。因此,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戲劇表演的現場交互上,將會使戲劇舞臺藝術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適應新時期受眾的審美需要。
【關鍵詞】新媒體;戲劇表演;現場交互模式
【中圖分類號】J80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8-0056-04
一、新媒體技術對戲劇表演現場交互的意義
首先,新媒體技術使得戲劇表演現場舞臺表現形式更為生動。新媒體技術將三維場景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使舞臺和戲劇舞臺融合為一,使戲劇舞臺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在舞臺上,則使整個戲劇舞臺的布景與戲劇情節緊密結合,使之與戲劇情節融合在一起,從而達到“人戲合一”的效果。在戲劇舞臺上,LED屏幕可以為觀眾展示劇情背景,營造劇情氛圍。戲劇舞臺上的燈光在不斷地聚焦和散射,變換著色彩,以更好地表現出戲劇情節的特點。同時,舞臺上的燈光可以根據劇情發展而不斷變化,比如在海邊游玩的場景中,電影院里的LED燈會播放出波濤洶涌的場景,燈光會變成藍白相間的冰冷光線,使得整個舞臺充滿了強烈的沖擊。
其次,新媒體技術使得戲劇表演現場舞臺獲得較好的觀賞性。新媒體技術將圖像、音頻、視頻以及虛擬現實融合到了戲劇舞臺之中,從而提高了戲劇舞臺的體驗感,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是視覺上的觀賞性。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戲劇表演現場出現了大量的虛擬影像與視頻,它們構成了戲劇舞臺的場景。比如,在悲劇性的表演時,會出現黑色的、陰暗的畫面,而喜劇性的表演,會出現紅色的、歡樂感性的畫面。二是有很好的聽覺感受。聲學技術通過對舞臺上的聲學因素進行增強,使整個演出的開始和結束都發生了變化,從而達到突出重點,渲染氣氛的目的。比如在下雨的時候,可以加強雨水的聲音,在沙灘的時候,可以加強海浪的聲音。三是有很好的觸感。虛擬實境技術將使戲劇舞臺的舞臺更具真實感,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一個有風聲的戲份,在戲劇舞臺里會有一股風,讓人感覺到風從臉上掠過。
最后,新媒體技術使得戲劇表演現場舞臺參與感較強。通過圖像處理、聲音處理以及虛擬現實,新媒體技術創造出了一個非常真實的戲劇舞臺環境,它可以讓演員們的表現變得更加生動,情節的表現也變得更加精彩,這樣就可以讓觀眾對情節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并在與劇中道具的互動過程中,將自己與演員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與演員一同發生情感的變化,從而產生較強的戲劇代入感。例如,在《茶館》的演出中,茶館的場景會出現在舞臺上,客人們的交談聲會在戲劇舞臺中回蕩,茶館中的一切都會通過虛擬的影像呈現在觀眾面前。觀眾很快就能進入戲劇舞臺所創造的氣氛之中,聽著茶館中各種角色的交談,了解其中的故事情節,對《茶館》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新媒體技術在戲劇表演現場交互中的應用
(一)戲劇表演中舞臺設計的應用
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戲劇表演現場,可以使戲劇舞臺呈現出立體的景象。在舞臺上,有布景、背景顯示屏,有與墻壁形狀一致的LED顯示屏,它們一起組成了戲劇舞臺的立體舞臺。在此階段,運用新媒體技術之影像處理方法,可將劇情畫面于戲劇舞臺整體展現,令觀眾有沉浸感。比如演出鬧市區的劇情時,就會在臺上呈現出高樓的畫面。演出駕車的場景,舞臺上會有交通警察、交通信號燈等畫面。
(二)戲劇表演中舞臺燈光的應用
采用新媒體技術,以特制的特效燈形式,將戲劇舞臺整體照明,呈現多種顏色。在舞臺外圍的LED燈和中心的照明系統相互配合,使整個演出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例如,在拍攝一場家人聚餐的時候,戲劇舞臺內的光線會變得柔和,在舞臺中心會將光線集中在人物身上,讓整個場面都洋溢著溫暖的氛圍。在展現矛盾劇情時,將舞臺燈光減弱,使之變得昏黃,四周發光二極管發出紅光,以凸顯矛盾的氛圍。
(三)戲劇表演中舞臺表演的應用
演員是舞臺演出的中心,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從演員的造型、表情和聲音三個角度來提高演出的效果。一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實現演員造型的多側面轉換,使得一個演員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造型,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格。比如,當一個角色表現出善惡時,就會有天使和惡魔的形象出現在舞臺上,表現出善惡的不同形態。二是通過影像處理技術,將演員的面部表情進行放大,使其面部表情直接呈現在后臺屏幕上,使觀眾能夠更清楚地感受到其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比如當一個人露出悲傷的表情時,大屏幕上就會出現他瞇起的眼睛和皺眉的表情,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三是通過對角色的配音進行音頻處理,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聲音變換,從而反映出角色在不同的場景中的情感。
三、新媒體視域下戲劇表演的現場交互模式轉變策略
(一)半開放的多線主題現場交互
首先,從戲劇劇本來看,傳統的戲劇因為表演速度太慢,故事太長,所以很難讓人接受。在新媒體視域下戲劇表演的現場交互模式中,不僅要將故事說清楚,還要為多元化的展現提供更多的可能,讓觀眾感受到更多的樂趣,新媒體媒介讓戲劇表演擁有了更多表達和交互的可能。
多元線形的發展更接近于讀者的現實生活。任何事情都會突然爆發,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只是一種選擇。多線性策略主要有兩種方式被應用到戲劇中,一種是觀眾可以通過個性化的選擇,跟著演員進入不同的場景和情節,在鼓勵探索的同時,也會引導觀眾走向多條線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叉重疊后的劇情終點。二是一出多條主線之后,劇本呈現出開放的結尾,此時,觀眾之間的溝通、討論和創作將對故事的最后結局產生直接的影響。
利用新媒體,可以運用這種多線性的拼貼式表演方式,不但使原本單一的故事結構變得更加豐富,而且還能形成與觀眾的交互和溝通。這種自由取舍,可以讓觀眾產生一種強烈的個人體驗,從而提高他們對未來故事的期待和創意。作為一個故事的載體,觀眾可以從一個表演情境中得到一種滿足。一個是站在故事外面觀察故事發展的人,在這個情境中,觀眾和演員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界線,另外一個就是故事的表演者。觀眾和演員在同一時間講述同樣的故事,從而形成一種互動。不管是什么關系,劇本都能讓觀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媒介的沉浸情景營造交互場景
英國話劇總導演彼得·布魯克,被稱為“當代實驗性話劇之父”,他在其代表作《空的空間》中表示:“我們可以選擇任意一處地方,稱它為空蕩的舞臺。一個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從這里經過,就是一場戲劇?!毙旅襟w技術下的戲劇表演,在戲劇舞臺中承擔著建立表演氣氛的功能,將舞臺與表演情境相聯系,使之與戲劇舞臺的空間緊密相連。
所以在營造沉浸感時,首先就是要創建一個觀看和分享的場所。在這種情況下,在某種意義上,傳統的中央或凸起的舞臺都會對觀眾產生一種客觀性的距離,因此,它總是無法擺脫平面、封閉的狀態,缺少一種深度和延伸的感覺,很難實現身心上的沉浸感和認同感。所以,觀賞區和表演區之間的邊界不再僵化,而是變得靈活多變。當“第四堵墻”被破壞之后,在這個空間里,可以進行角色和觀眾之間的切換,讓觀眾的活動范圍變得更加寬松,從而增強了角色和觀眾之間的互動,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間的選擇權,反過來,也要考慮到觀眾的活動范圍。在此基礎上,研究不同類型的演出,既不影響演出過程,又不影響演出過程中的連續身臨其境,從而實現演出過程中的“無限”創作。其次,在互動的狀態下,表演空間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靜止,而是在不停地變化著,從而使表演具有更強的活動性。新媒體技術下的表演空間,不僅要在單元尺度上有所突破,還要以多條線的故事情節為基礎,來提高不同時空之間的關聯度,讓受眾在移動中產生更多互動的可能性,并將故事情節的方向和變化融入其中,加強其沉浸式的體驗。
在傳統的戲劇創作和交互設計之間,存在著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的戲劇表演僅限于視覺和聽覺,而現代的戲劇對于沉浸性的表現,包括了仿真程序、虛擬操控以及虛擬場景的沉浸體驗等,這些都可以將觀眾的多個感知和身體活動都激發出來。在新媒體和故事所創造的沉浸式空間中,不僅能讓人“看”,還能“聽”,還能讓人產生多種感覺的結合,讓人代入一種“第一人稱”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能讓人產生一種無拘無束的感覺。也就是說,隨著觀眾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他們的參與性也越來越強。這種“沁入”的方式將會突破第一次進入這個環境時的拘謹感,從而引發受眾自覺的探究與溝通。所以,當交互與戲劇演出相結合并進行創新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戲劇表演結合新媒體正在逐漸激發出更多的人的感覺,進而增加了觀眾的沉浸感,這與戲劇的視聽和體驗的本質密不可分。然而,在營造多元感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明確地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的沉浸感只是一個“裝飾品”,有助于故事的建構和轉化,而不能認為科技進步就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也不能認為從現實世界中獲得的虛擬感知就是一種脫離現實、與現實世界脫節的感覺。新媒體媒介之所以被選用,是因為它是一種對藝術的一種彌補力量,以彌補這種力量所帶來的互動效應,而這一點是傳統的藝術所不能達到的。所以,多感覺地身臨其境創造是互動戲劇舞臺發展所必需的。但是,有選擇的、有重點的、有效的、多感覺的浸入和多種感覺的混雜運用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所要激發的就是感覺的次序,提高經驗,讓感覺的交互發揮出對戲劇的引導作用。多感知的浸入可以讓人產生更多的情緒,在不同的距離上,觀眾所要使用的感知也會有差異。比如,從最近距離的觸摸到稍微遠的視覺觀察,再到無法看清的狀態,更多使用的是聽覺。所以,在觀眾進入一個復雜陌生的互動關系網絡中時,可以用一種逐步的感覺體驗,更好地帶入角色之中。這樣,觀眾就可以面對與演員、陌生觀眾、空間與媒介的會面,可以有意識并且平靜地進行交互。
戲劇表演的全身心沉浸需要受眾的信賴,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受眾會產生與真實情境一樣的情緒,比如恐懼、恐懼、喜悅等,讓受眾暫時忘卻自己是“假扮”的身份,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進而促進受眾的交互。同時,新媒體可以完成互動中一部分隱藏的、內在的約束功能,從對空間的劃分和利用的角度來講,它可以將一些情節中無法直接表達的東西給填充進去,它采取的方式可以讓每一位觀眾都戴著耳機,聆聽錄音中的對話和講述,之后再按照所聽到的內容去進行感受。通過調動自己的感知和情緒,引導觀眾的交互,從而達到戲劇表演現場交互模式的轉變。
(三)引導式觀演合作
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戲劇舞臺演出中的受眾已逐漸變成了主要的觀演主體,而受眾話語權的擴張則是突破常規模式的重要途徑。伴隨著媒體、空間和文本表演的持續優化,受眾權益擴展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在新媒體時代,“觀眾”和“演員”之間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即:“觀眾”和“角色”之間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其次,就是在舞臺上,可以讓聽眾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各種演員一起表演。在演員的引導下,進入戲劇舞臺氣氛之后,之前真實生活中的情緒就會慢慢地變得輕松起來,就好像戴上了一張角色的面具,而觀眾也會以一種主動的方式與之互動。因此,引導式觀演合作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演出的方式和演出的內容,因為觀眾的觀看和演出的距離被突破,在一個更加空曠和豐富的舞臺上演出,除了言語交流之外,還需要身體的表現。單純的文字表現缺乏整體氛圍中的緊張感和視覺上的沖擊感,必須用身體語言才能更好地傳達劇情和情感。通過更加緊密地交往和交互,可以形成多層面的行為方式,從而形成言語交際。演員們所關心的表演也不僅僅是自己的部分,他們還必須要與觀眾進行交流。所以,每一個角色都可以為觀眾帶來一個即興創作的機會,肢體、臺詞等都會變成一扇打開的大門,指引著他們走向劇情,而每一個演員都可以在規定的情節之上,選擇屬于自己的風格。
其次,在互動的背后,還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角色,那就是,從最初的接受者,到后來的參與者,再到創作者,如此循環往復,不會由于采用了一種新的表演方式,就立刻放棄原來的觀察者的形象,而代入到參與者的角色當中。所以,在陌生的劇情、場景和新媒體面前,演員可以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要求演員可以利用自己的即興創作,來激發觀眾的情感,讓他們忘掉自己的最初身份,迅速地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在指導觀眾的功能以外,演員還要有一定的觀察力,各種類型的觀眾都會表現出各自的個性特點,因此,演員必須要在不打亂演出的節奏的前提下做到這一點,迅速辨別觀眾的種類,做出有效的指引,贏得觀眾的信賴,這一點至關重要。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視域下,通過舞臺設計、舞臺燈光和舞臺演出,構成了一種對戲劇舞臺進行創意表達的方式,具有非常高的使用價值,它可以使舞臺的表現力、體驗感和代入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戲劇表演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大大推動戲劇舞臺的發展,并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隨著新媒體技術在戲劇演出中的運用,傳統戲劇舞臺演出逐漸被取代,戲劇舞臺演出的連貫性、完整性、有確定空間和完整的結尾不再是戲劇舞臺演出的唯一目的。在新媒體技術下,要進行沉浸性的建設,要做到利用空間景觀的營造和媒體的指導,讓觀眾和演員都能很自然地進入一個整體。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自我闡釋和吸收創造。而戲劇結尾的走向與意義也將在觀眾不斷地參與、動作與情感的代入感中,形成個性化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張麗鳳.新媒體時代戲劇的創意表達——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J].中國創意寫作研究,2022(01):193-199.
[2]李新宇.戲劇表演中演員自我與角色塑造的關系探究[J].對聯,2023,29(04):44-46.
[3]鐘雪怡.論新媒體影視藝術教育的優勢[J].戲劇之家,2023(19):164-166.
[4]桑俊,王華龍.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戲劇類非遺傳承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6(03):27-31.
[5]梁曉.新媒體時代對戲劇影視文學創作的影響探討[J].名家名作,2023(10):158-160.
[6]郭怡冰.新媒體時代下戲劇影視藝術語言的美學特征[J].藝術大觀,2023(10):94-96.
作者簡介:
梅林(1993-),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