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愛德校區
【摘 要】散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版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中,散文篇數比舊版語文教材多,類型也呈現多樣化。教好散文,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從用語文要素,細嚼文本內容;在大閱讀中,走近人物形象;從多個角度,讀懂作者“心智”;以單元為綱,用大問題統整四個方面,探尋散文解讀的抓手和路徑,以優化和豐富散文解讀策略。
【關鍵詞】語文閱讀 散文教學 教材解讀 教學策略
散文是語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膩豐富的情思、優美動人的語言、精妙深刻的思想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好散文,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散文教學是一線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點。本文基于新課標要求,結合課例分析,試圖探尋散文解讀的抓手和路徑,以優化和豐富散文解讀策略。
一、用語文要素,細嚼文本內容
語文要素是統編版語文教材編排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教師備課、學生學習的基點和出發點。統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在每個單元前用簡潔的語言寫明了語文要素,讓教師明確教學的起點和方向。散文教學同樣也需要依托語文要素定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解讀。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注意體會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散文《父愛之舟》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共描寫了八個場景,作者是用夢來構思的。但夢境寫出來,依然是有結構的,“愛”是文章的靈魂。如何理解“父愛之舟”,成了文章解讀的聚焦點。舟是一個重要的物件,開頭有、結尾有、場景描寫里也有。“父愛之舟”把父愛與船聯結起來,形象地揭示了父愛對“我”的承載作用?!案笎壑邸奔葘懗隽烁笎鄣膫ゴ?,也見證了“我”的成長。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出發,可以抓住“父愛”“兒子對父愛的體會”理解全文:文章通過“買枇杷”“欲換房”“逛廟會”“糊萬花筒”“背我上學”“籌集學費”“報考學校”“縫補棉被”八個場景以及場景中的細節表達父愛。
依托語文要素,散文文本內容的深度、細致解讀就有了落點,還能精準指向文本談論的言說對象,即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散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學性散文”。它的著眼點:作者自身“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個人化的言說對象——獨特的情感認知”。這樣才不會偏離散文教學應有的方向。
二、在大閱讀中,走近人物形象
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新課標對學生提出了“大閱讀”的要求,教師更應扎根于大閱讀。散文較一般文體,更強調行文思路、文章主旨,教師只有卷入與教材散文相關內容的系列閱讀,才能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親近人物。
特級教師薛法根對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閱讀魯迅”單元中的散文《好的故事》的解讀就是在大閱讀中,走進人物形象的典范。薛老師說:“閱讀魯迅,就是要以書為媒,逾越我們與魯迅之間的思想鴻溝,重建‘美的距離?!彼ㄟ^閱讀散文集《野草》,走進這個將現實和夢境編織起來的“美麗、有趣”的夢。他以參閱“名家解讀”的方式,教會一線教師讀懂那一段恍惚、轉瞬即逝的夢境背后的深意。薛老師告訴我們,馮雪峰先生在《論〈野草〉》中對“昏沉的夜”與“美麗的人和事”做了精辟的分析,讓我們對《好的故事》中的意象有了正確的解讀:“美的夢境”與“無奈的現實”無法真正連接,即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及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走近魯迅,看清文字背后的民族之魂。
循著薛法根的散文解讀思路,教師就能在“大閱讀”的跋涉中尋覓到文本解讀的綠洲。在“大閱讀”的格局中,運用群文閱讀、參照閱讀和比較閱讀等方式,直達散文深邃意境的核心意象。
三、從多個角度,讀懂作者“心智”
所謂作者“心智”指的是作者寫文章的結構和謀篇布局。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師讀懂作者“心智”的功力。蘭德爾說過,“結構是一切意思和意義的基礎,沒有結構任何東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設想。”一篇文章的結構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發現文本在思想內涵、布局方式和寫作手法等內在結構的獨特之處,是散文文本解讀的重要策略,也是一種解讀的思維模式。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散文《威尼斯的小艇》是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散文,堪稱經典。課文圍繞威尼斯極富特色的小艇展開生動的描寫,展現了威尼斯水城的獨特風情。文章結構完整,組段縝密,層次分明。其中,第4自然段有順序地選取了三個典型的場景,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突出船夫駕駛技術高超這一特點。第5、6自然段通過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相結合的方式,襯托出小艇在威尼斯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給人們帶來的無限情趣。關注文本結構,從“圍繞中心有展開”“正面側面有安排”“先寫后寫有講究”“動態靜態有配合”四個不同的角度解讀,我們能理解作者馬克·吐溫寫作這篇文章的“心智”模式。課文第4自然段圍繞“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一句展開,后面5句話圍繞這個中心句進行描寫。這一自然段第2~4句是正面描寫,最后一句是側面描寫,作者以寫感受突出小艇行駛速度快,襯托船夫駕駛技術高。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既全面又具體。文章選取“船多”“擁擠”“極險極窄”三個典型的場景,具體地描寫了行船的困難和危險,凸顯了船夫駕駛技術的高超。這三個場景寫作的先后安排,作者都是有講究的。動靜結合的描寫是這篇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透過人們生活中的動靜場景,抓住其傳神的精髓,寫出了威尼斯獨特的風情美。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全面把握散文文本整體結構,從不同角度解讀與發掘作者謀篇布局的用意和用心,關注語言文字背后的價值,是散文文本解讀的一種重要策略。它能借助文本中的語言支架,實現散文教學語言情境的真實運用,進行語言的遷移和習得。
四、以單元為綱,用大問題統整
統編版語文教材“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特點,要求語文教學要有整合與聯系的意識,閱讀教學要有整體觀瞻的思維。統編版語文教材需要摒棄傳統語文教學一課一課地備、一篇一篇地教的思想,整合單元學習資源,打通單元課文前后聯系是策略,更是思維方式。對于一篇篇散文文本這樣的獨立篇目的解讀,從大問題著眼,統領全文,是從零散的解讀走向整體的解讀、從表面的解讀走向深層的解讀的美麗轉身。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一花一鳥總關情”,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楊九俊老師在指點一線教師解讀文本時指出:這個單元的總體結構是《白鷺》意在審美、《落花生》意在喻人、《桂花雨》意在抒情,三個不同的文本有三種不同的立意。一下子就幫助教師將第一單元的文章和語文要素勾連并統整起來了。
《白鷺》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篇散文。楊老師用深厚的解讀功力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抓住“白鷺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就能將整篇文章“拎”起來。從詩的意義出發,“詩”是美妙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美好事物。詩不僅是文學體裁,更是生活情趣,生活就是詩一般的享受。以這個視角解讀“白鷺”的美,就貼近生活,關聯人們的共同情感了。整篇文章的“韻”又有三層含義:第一層,白鷺長得適宜。(“一切都很適宜”)具體表現在第五自然段:“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迸疟鹊挠梅?,寫出了作者對白鷺的贊嘆、欣賞之情。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讀出發現,讀出欣喜,讀出贊嘆。第二層,動靜結合。“清水田”是靜,“白鷺站著釣魚”是動;“孤獨地站立于小樹的絕頂”是靜,“望哨”是動,白鷺低飛是動。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第三層,三幅圖畫、三幅場景是一天當中的三個時間節點,時間的節奏是“韻”。
以單元為綱,用大問題統整全文的散文解讀策略,讓教師對散文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更加明晰,解讀視角更加專業。
散文文本“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使它與小說、童話、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相比,每個具體文本的發掘難度要求更高。探尋小學散文教學適切、有效的解讀策略,是一線教師共同的愿景和不斷追求的目標。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散文閱讀素養,運用語文教學的專業智慧,在散文解讀時,“嚴防跑到文本之外去談論言說對象;嚴防以自己的經驗去代替作者的獨特感受;嚴防滯留在對記敘描寫客體的評價討論;嚴防脫離語句跑向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教師要使“靜態”的教材文本,在生動真實的課堂中落地,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