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審計學是各應用型高校財會專業的主干課程,更是審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在經濟管理學科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審計學是一門包括會計、財務管理、稅法和經濟法等多種學科門類的課程,其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審計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生難學、教師難教,學習內容與工作實際脫節等問題,審計學的教學難度大,限制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創新尤為重要。審計學課程教學應根據應用型審計人才培養的目標,立足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宗旨,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提高審計學教學效果,培養更切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審計人才。本文基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前提下,以廣州應用科技學院為例分析現存的審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審計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以期提高審計學課堂教學質量。
目前,我校審計學課程面向經濟與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開設,課程性質為專業必修課,授課學時均為54 學時。根據我校2019 級和2020 級財會專業298 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總體情況如下:82.76% 的學生認為課程學時適中,93.1% 的同學認為通過此課程的學習,對審計學知識的整體框架有了基本認識,對審計學的基本技能能夠整體了解。與此同時,通過調查分析,審計學課程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考核等方面存在以下局限性:
目前,我校審計學課程教學中,授課學時總課時為54 學時。其中,理論課時38 學時,實踐課時16 學時,理論知識課時比例為70%,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安排總體合理。
根據調查,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審計學課程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比例是否適中”的調查中,有46.55%的學生認為目前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比例適中,有48.28% 的學生應加大實踐學時比例,只有5.17%的學生認為應減少實踐學時。調查結果說明,在現有54 學時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實踐學時,通過足夠的實踐學時學習,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職業技能。
2015 年教育部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實訓實習的課時占專業教學總課時的比例達到30%以上,建立實訓實習質量保障機制”。因此,針對我校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的現狀,需繼續優化平衡理論知識學時和實踐學時授課課時的比重。
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重要載體。當前高校審計學教材普遍存在以審計學理論知識體系為主、案例和實務內容較少,缺乏實踐性等諸多問題,難以適應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盡管我校審計學課程教材使用了“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但其審計實務內容多以錯賬調整習題練習為主,對于學生審計實際業務審查處理能力的鍛煉很少,存在審計學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脫節等問題。
根據調查,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審計學課程教材”的調查中,74.14%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審計學教材存在“更注重理論、實務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只有13.79%的學生認為審計學教材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務;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審計學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查中,有72.41%的學生認為審計學理論教學內容多,實踐教學內容偏少,22.42%的學生認為審計學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比例相同。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學生普遍認為審計學教材理論性較強,實務內容部分缺乏綜合性、仿真性、啟發性和互動性,審計課程內容理論教學與實務教學相脫節,使得教學過程中理論重于實際,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審計學作為財會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具有理論抽象、體系嚴謹、操作靈活、技能性強等特點,從而對教學方式、方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我校審計學課程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認真聽課的方式。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灌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例如,對于審計業務中的銷售、采購、生產等各個業務流程,如何進行審計程序的設計、如何實施審計方法,學生僅停留在老師課堂講授,缺乏深層次的對真實業務的感性認識,缺乏參與感,教學效果非常不好,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
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在“哪些教學方法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的學生”的調查中,58.62%的學生樂于采用邊講邊練的課堂學習方式,13.79%的學生認為分組討論法也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15.52%的學生強調應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因此,應采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使學生能通過課堂教學環節改革很好地掌握領會審計學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由于受諸多因素的限制,我校審計學課程實驗實踐教學尚未形成體系,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較為薄弱。
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審計學課程實踐環節的學習現狀”的調查中,有43.10%的學生認為實踐環節的學習狀況比較差,有24.14% 的學生認為實踐環節的學習狀況非常差,24.14% 的學生認為實踐環節的學習狀況一般,只有8.62%的同學認為實踐環節的學習總體情況較好,具備了審計各項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調查結果說明,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學習效果總體欠佳,學生的綜合職業水平相對較弱。因此,加強審計學課程實踐環節的建設,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強化學生審計專業技能,是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素養的重要環節。
我校審計學課程采用的是期末試卷為主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導致了學生學習過程重理論、輕實踐,難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審計學課程考核方式”的調查中,有44.83% 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應同時考核,更有39.65% 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應分別單獨考核,按照比例計入總成績。只有15.52%的同學選擇采用以理論知識為主的期末試卷考核方式。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應改進審計學課程考核方案,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將傳統的試卷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結合,側重學生實操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核。
基于我校學生理論知識掌握較好、實踐水平相對較弱的現狀,課程設置在現有54 學時的基礎上,可適當進一步調整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比例,加大實踐教學課時量,保證實踐教學的開展。通過實踐課時教學的開展,讓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將有關理論知識轉化為工作實務、工作經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
1.加強教材建設,注重教材的實用性與先進性。在課程教學內容方面,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建設注重職業能力培養的教材,杜絕只講理論不講實務的現象。
2.拓展實踐教學內容。在應用型審計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下,建立健全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構建審計單項實驗、審計專項實驗、審計綜合實驗等模塊,加強實驗、實訓環節的內容拓展。
3.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內容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邊學邊做,學做一體,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環環相扣,學生對于審計流程學習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同步實踐,加強學生對課程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從而掌握審計崗位應具備的職業技能。
審計學課程教學應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轉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項目驅動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應用能力。
1.案例教學法:圍繞審計工作流程,采用案例導入的方式進行講解,以實際案例讓學生熟悉審計項目的準備工作階段、實施階段和結束階段整個工作過程,掌握開展審計工作的方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項目驅動教學法: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以審計實訓項目為工作任務,學生按照審計工作程序開展審計,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實訓項目與職業崗位工作相對應,使學生掌握審計工作的流程、步驟和方法,加深學生對審計職業崗位的理解,避免了“紙上談兵”式的“灌輸”知識的弊端。
3.實驗教學法。通過審計模擬實驗,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模擬實踐環節加深對審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審計模擬實驗將審計業務流程的要求、技術方法和程序貫穿至每一模塊的教學中,讓學生完成審計業務中的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和風險識別、制訂審計計劃、實施控制測試和實施實質性測試,填寫審計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報告和審計工作底稿歸檔整個工作流程,體現審計業務的仿真性,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崗位綜合職業能力。
1.開展虛擬仿真實驗建設。引入審計實訓系統、大數據審計,通過審計專項模擬實訓、審計綜合模擬實訓,學生親自操作仿真流程來實現理論到實務的操作過程,防止教學活動和實際工作相脫節,提高學生業務技能和綜合水平。
2.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審計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模式突出現代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培養,由實驗、仿真模擬、校內實訓、校外見習等方式組成,不同類型、層次的實踐環節內容,由低到高形成共同組成的相互支持、多層次的審計實踐教學體系。
1.考核內容上,將審計實踐成績納入課程的期末總評成績中。課程總評成績可包括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平日成績。其中,理論考試主要評價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技能考核根據學生審計技能訓練的過程表現和成績進行評定,平日成績由出勤、課堂表現、作業等部分組成。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平日成績三部分的比例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需求和不同學校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進行設置。
2.考核形式上,理論考試可以采用筆試,技能考核可采用審計模擬實訓、審計工作底稿編制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考核。
總之,順應應用型大學發展進程的要求,審計學課程教學應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審計學課程的特征,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綜合能力,培養既具有系統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過硬的應用知識和較強的職業崗位技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