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瑞,聶莉莉,張 武
(1.墾利黃河河務局,山東 墾利 257000;2.黃河河口管理局,山東 東營257000;3.淄博黃河河務局,山東 淄博 255000)
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地下水資源受到海水侵蝕,使得當地淡水資源更加匱乏。加強水資源調度與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東營黃河屬尾閭河段,上界左岸自利津縣董王村南,右岸自東營區老于村西進入東營,流經利津、東營、墾利、河口4 個縣(區)。現行河道是1976 年5 月由刁口河改道清水溝流路注入渤海形成,1996 年汛前在清8 斷面附近實施了人工出汊工程,調整了入海口門,水流沿東偏北方向入海。河道全長138 km,特點是上窄下寬,彎道卡口較多,縱比降小,灘區橫比降大。
黃河東營段各類引黃、過水涵閘共計17 座,其中東營2 座、利津4 座、墾利9 座、河口2 座,利津斷面以下還有墾東泵站、劉夾河揚水站等小型取水口[1]。通過總量控制和計劃管理,2021 年東營市各取水口引黃水量共計11 億m3,包括常規用水、河道外生態補水、向膠東4 市(黃水東調)供水及汛前調水調沙期間向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補水。
2006 年水管體制改革以后,市供水局負責擬定轄區黃河供水發展規劃、黃河供水業務及開發管理工作,各縣區局防汛辦公室執行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量調度指令及轄區供水生產運行管理、用水性質確定、協議簽訂、監督檢查、用水計量和水費計收等工作。雙方相互配合,積極服務取水用戶,共同做好供水管理工作。
水資源管理的形勢和任務在不斷變化,當前東營市供水不僅有常規引水,還有黃水東調和黃河三角洲生態補水,加劇了3~6 月的供水壓力,個別取水口如曹店、勝利、麻灣、宮家等具有多種性質多種用途供水任務、用水指標較多的口門,在3~6 月都面臨用水時間上的沖突,生活、生態、農業都處于優先位置,很難協調和平衡,引水量情況見圖1。

圖1 2022 年3~6 月份部分涵閘各種性質引水量對比
以麻灣引黃閘為例,在3~6 月期間,麻灣閘兼顧農業、生活、生態引水,基于兩水分供、兩水分計模式,使得各取水用戶引水計劃得不到有效實施,引水效率較低,達不到用水戶需求。
東營市黃河灘區共18 個,面積334 km2,其中耕地面積286.7 km2,涉及人口17.81 萬。灘區面積較大,灘區內種植企業、大戶較多,種植結構復雜。特別是在農灌高峰期,固定引水設施不能滿足農灌要求的灘區,“小白龍”以其靈活輕便、成本低的特點成為重要的補水手段,大量使用反而嚴重擾亂了灘區引水秩序;黃河灘區內大部分的引水站點及配套引水設施建成后基本移交當地政府管理,造成了灘區引水管理的多樣性;灘區內引水站點的歸屬以及是否辦理取水許可證等問題,造成水費征收困難的局面。
河道外生態補水要基于黃河來水豐、水情好的條件下實施。近年來東營市河道外生態補水均集中在1~6 月,與春季用水高峰期重疊,多種引水交叉影響生態補水進度,而且存在部分農民偷用生態水灌溉的問題,極大影響了生態水指標的充分利用。7~12 月無河道外生態補水指標,補水效果得不到有效鞏固。
對比2019—2021 日歷年上半年及下半年生態補水量,每年的生態補水基本是在上半年,下半年幾乎沒有,與春灌用水、調水調沙及秋汛來水在時間上交叉影響,使得生態補水未實現連續化、常態化進行,生態補水量見圖2。

圖2 2019—2021 年度生態補水量統計
引黃供水工作主要由供水局及防汛辦公室進行負責,其中供水局下設4 個閘管所,3 個職能科室,共有在職職工70 人,代管涵閘管理人員10余人,防汛辦公室專(兼)職人員共16 人。供水管理工作人員要負責東營市各引黃涵閘、過水涵閘17 座,統籌協調好生活、生態、生產用水,進行總量控制、計劃管理及引水督查等工作。特別是汛期需要24 h 值班,又要進行引水計量、工程巡查等,人員安排不能滿足管理規章要求。
“兩水分供”中“兩水”是指農業用水和非農業用水。“分供”是指在同一條引黃渠系中,錯開農業灌溉高峰期,農灌高峰期集中供應農業用水,其他時間利用平原水庫調蓄引用黃河水[2~3]。但是面對3~6 月用水高峰時期,生態補水、生活用水與春灌時間交叉影響,生態水量指標大,引水時間短而集中。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某取水口生態用水和農業用水同時有需求,混放反倒能減輕農民搶占生態水灌溉的現象。按申請流量做好渠首控制和計量,不僅能夠滿足取水用戶需求,還有利于增加水費收入。
另外,智慧供水系統的安裝使得每一個入庫泵站都有監測監控,可以隨時掌握入庫流量,方便監管。基于“兩水分供”的部分時期靈活混供,能夠解決用水交叉緊張問題,更適宜于新時期引黃供水發展。
鑒于黃河灘區面積大、種植企業多、種植結構復雜等情況,應采取措施規范用水管理機制。采取固定泵站供水模式,取締“小白龍”,由河務部門根據用水戶實際需要,采取新建、改造的方式對固定泵站進行運行、管理、維護和水費征收。灘區中各取水用戶可以組成聯合協會,形成群體取水用戶,不僅是用水主體,也可以成為取用水管護主體。
通過地方政府、水務、河務部門的共同努力,制定相應的政策辦法,以引導為主,強制規范為輔,借助多媒體宣傳,使得灘區人民意識到無序引水的危害,規范正常的水量調度秩序。采取水量水費包干的方法,不僅能夠為河務部門固定創收,還引導灘區取水戶規范引水,增加灘區種植經濟收入。
根據每年的河道生態補水方案,探索常態化生態補水機制。積極向各縣區局河務部門安排部署生態補水工作,層級落實生態補水任務。聯系相關水務部門,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協調、靈活調度,與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密切配合做好自然保護區相機補水。
做好生態補水臺賬,進行補水信息日報制。突破補水時間,由上半年延伸至全年補水,實現黃河三角洲調水常態化。由應急生態補水向常態化補水轉變,充分挖掘當地水資源,做好調水調沙及汛期水庫調度運用計劃,科學調度大中型水庫,在保障居民生產生活農業用水的前提下,實施生態補水工作,由單一水源向多水源統籌轉變。
嚴格供水巡查是禁止農水工用的重要手段。在引水期間,特別是農業引水,供水單位要堅持跟蹤水頭檢查,沿引黃干渠、支渠巡回檢查,檢查各分水口有無開啟、漏水現象。重點檢查非農業用水分水口、調蓄水庫、抽水泵站,查看引水情況,檢查提水記錄,核實引水量,通過監督檢查,嚴格區分用水界限,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集中執法,聯合執法,強化責任追究制度,樹立黃河部門權威。利用視頻監控、無人機、視頻會議等信息手段對引黃涵閘、供水渠道進行監控,提高巡查效率。
采取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靈活的用人方式,面對社會合理招收大中專畢業生及技校、退伍技能人才,充實供水一線隊伍。針對水調崗位人員不足狀況吸納一些兼職人員,基于“AB 角”工作機制,一人兼任多個崗位,打造高質量供水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