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霞
習作例文是統編教材中新出現的選文類型。從三年級開始,每個習作單元均編排了兩篇習作例文。由于其不承擔生字詞等方面的教學任務,也沒有課后習題編號,教師對習作例文的教學普遍不太重視。教學不到位、不對位的現象較為突出。有的教師認為其可有可無,教學時一帶而過;有的將其等同于略讀課文,只讓學生讀讀而已;有的認為其承擔著“提供范例”的教學任務,便追求講深、講透,用生硬的講解去“肢解”例文。教學定位不準,直接影響了習作例文教學價值的實現。因此,如何準確把握習作例文的教學內涵,依據學情用好例文,把例文用到位、用對位,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擬對教材中習作例文的內涵進行解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學策略。
一、多角度把握習作例文的教學內涵
1.借鑒“選文分類”理論,明確習作例文“例子”的教學功能
習作例文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全方位的示范,無論是選材立意、謀篇布局,還是遣詞造句等方面,均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本。但全方位示范并不等于要全方位借鑒。“將本來含有無限可能性的詩文,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側面、特定的點來作為例子,這就是‘例文的實質。”教學時,教師要根據習作目標和學生習作需求選擇“特定的側面”或“特定的點”作為“例子”,幫助學生感悟、積累某一方面的習作經驗,突破習作難點。這是習作例文教學的另一含義。這就啟發我們,習作例文教學要有針對性,不必面面俱到、兼而顧之,而是要有所限定、有所聚焦,根據習作要求和具體學情確立好特定的學習“例點”,以真正發揮其“例子”的功能。
因此,習作例文的教學重在發揮其“例子”的功能。通過學習“例子”,感悟蘊含其中的習作知識、策略或原理等,提煉出“已經成形的知識”,將其明晰化,甚至變式化,以幫助學生理解、內化,這是統編教材賦予習作例文的獨特教學功能。
2.根據單元編排體系,明確習作例文“橋梁”的教學地位
從單元編排體系看,習作例文安排在精讀課文和“初試身手”之后、單元習作之前,它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閱讀感知與寫作實踐,在習作單元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精讀課文到“交流平臺”,再到“初試身手”,學生經歷了第一次“認知—實踐”過程;而從習作例文到單元習作,則是第二次“認知—實踐”過程。從認知層面看,習作例文既要從感性體驗上呼應精讀課文,又要從理性提煉中承接“交流平臺”;從實踐層面看,習作例文既要聚焦“初試身手”練筆中出現的問題,又要針對學生在單元習作中出現的新的寫作需求。因此,聚焦練筆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習作需求,建立習作例文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單元習作的關聯,溝通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認知與實踐,讓相關表達元素在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單元習作中相互呼應、相互印證、互為補充,是習作例文在單元教學中獨特的地位。
3.基于單元選文比較,明確習作例文“遷移”的學習目的
習作單元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對這些選文進行比較,區分其各自教學目的,以明確習作例文需要“教什么”“怎么教”,進而準確把握其教學內涵。
首先,將精讀課文與習作例文進行比較。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雖然都直接指向表達,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表達,但二者的教學目的是不同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指出:“精讀課文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表達上的特點,學習習作方法;習作例文為學生提供范例,便于學生借鑒和仿寫。”前者重在“學習方法”,后者重在“借鑒模仿”;前者重在“學”,后者重在“用”;前者除了承擔指導習作的任務,還承擔了部分閱讀教學的任務,而后者則主要承擔助力學生習作的任務,是為學生習作時進行遷移運用服務的。可見,習作例文重在“用”,而不是“教”。將學習所得有效遷移到習作中,才是習作例文的教學目的所在。
二、多層面探尋習作例文的教學策略
在準確把握習作例文教學內涵的基礎上,再從多個層面探尋習作例文的教學策略,才能確保習作例文教到位、教對位。
1.依據具體學情,確立教學起點
習作例文的教學不是零起點,而是在精讀課文的感性體驗、“交流平臺”的理性認知、“初試身手”的嘗試運用基礎上展開的教學。因此,根據學情把握教學起點,聚焦“初試身手”練筆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突破習作難點,是習作例文教學的第一步。
2.依照學習目的,把握教學尺度
習作例文的學習目的在于遷移運用。而要將習作例文中的表達方法有效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必須以理解為前提。以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例文《一支鉛筆的夢想》為例,要讓學生在習作中有效遷移“借助特點想象”的方法,就可參照“理解六側面”的相關要求把握教學尺度,設計檢驗理解的相關問題。
3.依托助學系統,探尋學習路徑
分析習作例文課后思考題和旁批就會發現,課后思考題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呈現,而旁批更多的是以“陳述方法+表達效果”的形式呈現。教學時,教師要處理好課后思考題與旁批之間的關系,對二者進行有效鏈接、有機整合,將課后思考題細化、轉化成系列問題,形成問題鏈,以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路徑。
習作例文是學生習作時借鑒和模仿的范例,是學生揣摩和發現習作方法的憑借。深入研讀習作例文的教學內涵,精準把握其教學定位,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是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