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青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幼兒園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教育學生愛家鄉、愛鄉村、愛農民。我園作為棲霞遠郊為數不多的鄉村幼兒園,坐落在南京的“世外桃源”八卦洲,這里是鄉村文化繁榮、鄉村產業興旺、城鄉市場活躍、鄉村治理有效、農民生活幸福的富美田園。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成為“熱愛鄉土的建構者”,作為我園“全體驗課程”的核心目標,既是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也是對陶行知先生鄉村教育思想的傳承和發展。但是對幼兒來說,祖國、家鄉是抽象的概念,成人通過說教來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既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也不貼近幼兒的生活。因此,在課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培養鄉村幼兒家國情懷的一些問題,也做了一些嘗試,力求建構有意義的課程,實施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指導,促進幼兒親近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營造“小手拉大手”的家庭教育氛圍,使幼兒和家長更好地融入生活、創造生活和享受生活,并積極參與美麗家鄉、富美田園的建設。
教師具有愛國教育意識是培養幼兒家國情懷的關鍵因素,教師有沒有鄉土情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幼兒能否熱愛家鄉,教師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培養幼兒的家國情懷直接影響著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濃度。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以下兩個問題。
我園教師工作在鄉村,自然而然關注鄉村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也會了解一些幼兒園周邊的鄉土資源。但是,有的教師漠視鄉土資源的教育價值,有的教師發掘和運用鄉土資源的意識和能力欠缺,還有不少年輕教師是由外地考編進入我園,對八卦洲的鄉土民情不夠了解,感情也不夠深。
我園教師在專業的學習培訓和園所文化引領下,都具有愛國教育意識。但是,大部分教師在進行愛國教育時常采用說教或是按照城市課程以集體教學的形式開展,造成幼兒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知多數停留在圖片和視頻的淺層印象中,缺少內化和表現表達的機會。
《指南》指出:“運用兒童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兒童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蔽覀円恢痹谒伎迹绾瓮ㄟ^培養教師和建構課程來支持兒童愛國情懷的生長。以下從兩方面介紹我們的實踐探索
鄉土情懷是對家鄉的熱愛、感恩、眷念、反哺,鄉土情懷其實也是一種家國情懷,愛家鄉與愛祖國的價值內涵是一致的。鄉村教師需要對自己所生活和工作的鄉土社會以及自身身份充滿認同和熱愛,要了解鄉土資源、沉浸鄉土文化,并自覺承擔傳承鄉土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首先,鄉村教師要熟悉鄉土資源,了解鄉村文化。
要培養具有鄉土情懷的教師,了解、熟悉本土資源是教師了解鄉村、熱愛鄉村的基礎,也是幼兒園課程建構的基礎。因此,在每學期的園本課程開始前,都要求教師實地走訪,了解本土資源,還會聘請八卦洲本土的老教師、保育員和后勤人員來擔任資源顧問,幫助年輕教師熟悉鄉土資源和鄉村文化。
例如,小班幼兒想要研究草莓,班級老師就會向資源顧問了解八卦洲上有哪些地方種植草莓,提前去農莊了解八卦洲當地草莓的品種、草莓園里還種植了什么,請教專業人員無土栽培、生態種植等種植草莓的方法和細節,并邀請工作人員為幼兒介紹講解,如何售賣草莓、制作草莓美食等等,走訪后對資源進行梳理形成資源網絡圖。

其次,鄉村教師要融進鄉村生活,厚植鄉土情懷。
要讓教師對八卦洲產生鄉土情結,就要讓他們認同鄉村的文化,感受到在鄉村生活的美好,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傳播優秀鄉土文化。因此,我們常常強調在鄉村生活的幸福感,這里空氣清新、風景優美、食材新鮮、民風淳樸;這里有城市幼兒園所向往的田野菜地、雞鴨魚蟲、廣闊空間、生態自然。同時,在與幼兒一起開展課程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們也一同探索、發現,體驗大自然的奧秘和鄉村生活的樂趣,自發的增強鄉村認同感。
例如,中班教師在和幼兒一起研究如何種植葡萄的過程中,常聽到教師分享:“園長,你知道為什么要給葡萄樹扒皮嗎?”“因為樹皮太老會影響葡萄樹的生長,我一直都讓小朋友不要碰掉樹皮,沒想到是錯的?!薄澳阒罏槭裁匆哑咸烟傩藜舻魡幔俊薄耙驗樗鼤加闷咸训臓I養,葡萄就長不大了。雖然之前我們覺得它彎彎繞繞很美,把它畫下來了,但是為了吃到好吃的葡萄,我們還是要修掉它?!薄皥@長,你知道一串串的陽光玫瑰葡萄套上袋子以后,如何知道它們是否成熟了呢?”“我以為是要扒開袋子看看葡萄是不是成熟了,結果竟然不用取下袋子就可以用測糖儀測出成熟度,太神奇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鄉村是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最佳場域,也是教師成長的沃土,鄉土情懷在此油然而生。

我園的“全體驗課程”致力于課程本土建設,包括目標體系、主題框架、課程內容、實施方式以及課程評價體系,促進幼兒身心健康、語言表達、科學探究、藝術創造、社會適應等不斷發展的同時培養幼兒親近自然、熱愛鄉村的情感,形成愛家鄉、愛祖國的鄉土教育文化。
首先,基于幼兒發展和鄉村振興,確立課程目標。
鄉村教育和鄉村社會發展是相互支撐關系,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嵌入和連接。因此,鄉村幼兒園本土的課程建設目標應當考慮到幼兒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在我園的課程目標中,我們提出培養熱愛鄉土的建構者需要有良好的情感傾向和守護家鄉的能力。

其次,依據幼兒生活和鄉土資源,建構課程內容。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虞永平教授說:“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我們利用鄉村生活中幼兒能接觸到的鄉土資源,以鄉村幼兒經驗的建構和生發為基本線索,充分融合“全體驗+麗島遠足”“全體驗+鄉土節日”“全體驗+耕讀生活”“全體驗+班本項目”“全體驗+家園活動”,建構愛家鄉愛祖國的課程內容。

再次,尊重幼兒興趣和學習特點,優化課程實施。
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充分尊重幼兒、信任幼兒,讓幼兒自由、自主、愉悅、創造地游戲和體驗,通過集體活動、生活活動、環境創設、家園活動、場館活動、游戲活動六大途徑實施課程,促進幼兒經驗的生發,激發幼兒對自己家鄉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例如,大班教師發現班級幼兒在午餐后討論:“菜里有顆綠色的小豆子,我覺得它是綠豆。”“我覺得是毛豆?!薄笆峭愣拱?!我家種的,你們想種嗎?”教師敏感地發現了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基于對大班幼兒發展目標的了解和課程價值的判斷,于是決定要用自然課堂來實現孩子們探索的愿望。孩子們調查豌豆的秘密,在自然角水培豌豆,在農莊里種豌豆,照顧豌豆,研究豌豆苗倒了怎么辦,咨詢爺爺奶奶怎么給豌豆蓋大棚,采摘好吃的豌豆苗,參觀“陌上花渡”“豆豆館”了解科技種植、航天育種。教師將幼兒的需要和興趣與鄉土資源及相應的活動關聯起來,并不斷系統化,豐富了幼兒的經驗,讓幼兒在親身勞動體驗、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家鄉的美好,增進對家鄉的熱愛。

鄉村幼兒園帶領教師研究鄉土資源、厚植鄉土情懷,富有鄉土情懷的教師開展的課程活動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鄉村幼兒園建構的富有鄉土文化的課程可以讓幼兒在“麗島遠足”活動中欣賞家鄉風景,在鄉土節日活動中感受到家鄉的鄉村文化,在“耕讀生活”中感受到鄉土風俗,在班本項目中感受到濃厚的情感聯結,在家園活動中充分的去表達對家鄉的熱愛、踐行對家鄉的建設。對幼兒來說,愛祖國從愛家鄉開始,熱愛祖國的情感來自對親人、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由小家到大國,逐步培養幼兒對民族的認同、對祖國的熱愛。而幼兒對家鄉的熱愛又可以帶動家庭、帶動全社會講文明愛家鄉,為美麗鄉村的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