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珍 韓國成 李林

摘要:本文基于新時代網絡技術發展對傳統本科課堂教學造成較大的沖擊,分析了我國高校目前本科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認為在信息時代網絡技術較為成熟的條件下,應構建以教學名師為代表的優秀教師網絡同步直播、網站視頻等課堂教學資源庫,形成以這些資源庫為基礎的遠程同步在線課堂或線下課堂,為有學習意愿的學生提供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遠程課堂教學形式,從而形成一種新時代網絡技術條件下課程教學新模式。這可為學生提供一種更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解決現有課堂教學某些現實問題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網絡技術;同步直播;教學名師;開放課堂;教學模式
引言
隨著5G技術的商業應用,網絡傳播的速度必將進一步加快,而基于網絡技術的同步直播,也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同步化。如果能利用基于5G網絡技術的實時同步傳播的模式,將高校教學名師的課堂變成全國范圍的開放課堂,將會使更多的人受益于教學名師的教誨,提升學習效果。此外,這種教學名師遠程化的開放課堂,也許能給我國高等教育在新時代的改革提供一個有益的啟示。
1. 新時代的網絡技術特征
現代網絡技術將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包括通信設備、通信媒介等,并以網絡操作系統、網絡通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等,完成網絡中資源共享與通信的系統。隨著5G技術的成熟和商業應用、虹云工程的實施,幾乎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無線上網。目前,人們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現代網絡技術,具有資源管理任務、網絡節點、寬帶網絡系統、可視化等關鍵技術,為網絡信息管理提供了更高端的技術支持,一方面可以完成資源共享、通信,另一方面也使辦公趨于自動化。網絡直播早已大行其道,一個智能手機即可實現同步網絡直播,幾乎可以讓任何人隨時都可以獲得所需要的知識,與地球另一端的某個人和某個群體、某個場景實現直接的視頻對話,或者隨時隨地的信息傳遞、溝通聯絡,這些都為學習新知識、解答疑問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技術條件。
同時,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生活更加依賴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基于智能化方向發展的電子信息技術,可以提升傳統電子信息技術的工作效率和處理速度,并降低計算成本。電子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融合,使得大數據、物聯網、云服務、信息智能、信息安全、區塊鏈、互聯網+、量子技術、新傳媒等各方面的應用蓬勃發展,在共享經濟、無人駕駛、智能制造、新能源、大健康方面不斷提升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不斷凸顯互聯網的價值[1]。
2. 新時代網絡技術給現行高校課堂教學帶來的問題
目前部分大學生不再把課堂學習作為知識學習的主要途徑,出現逃課現象,即使去上課也不認真聽講而是玩手機,這幾乎成為我國每個高校無法忽視的現象,也是令任課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頭痛的問題[2]。也許是因為學校采取的措施忽視了當今高度發達的網絡技術條件下,學生獲得知識途徑具有多樣性,有少數學生的自制能力確實較差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更應該承認,還是與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已不依賴于課堂教學來獲取知識有關。部分學生依靠網絡學習獲得不錯的學習效果,這既是一種客觀情況,也是新時代技術條件給高校課堂教學帶來的新難題。如果我們仍然固守現行課堂教學模式的窠臼[3-4],就是對新時代網絡技術條件的漠視。
3. 充分發揮各級教學名師的作用
目前全國認定的各級教學名師雖數以萬計,但僅就我國高校的年入學率而言,相對于每年700多萬的入學學生,仍顯得極為短缺。如何發揮各級教學名師的作用,不僅是有利于教育質量提高的事情,也是惠及學生的大事。
不斷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關鍵舉措是提高教育者執教能力以及培養教學名師。教學名師的培養及制度的執行一定要貫穿于課堂教學,需要采用立體化方式考察教育者的理論或實踐教學能力及業務水平。教育現代化階段,以“金課”為標準,重新構建優良教學與研究氛圍,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教學質量文化,就是要在教材、教學、學生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研究,不斷剖析教學者教學過程,總結教學規律,發現問題,持續改進,切實提升教育者自身能力[5]。
當教育者自身參加各類教學演講競賽或思政課比賽時,或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創新、創業競賽時,通過對競賽項目的研究、指導及經驗總結,更好地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實現教育教學革新的目的。同時,針對教學名師培養的必經路程是開展各類教學課題研究,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完善教學體系,確保教學研究活動課題鮮明、問題獨特新穎,都是基于教研活動對教學名師進行培養。因此,高校要重視教學名師的培養,在理論教學方面,與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教學結對,積極給予理論指導;在申報教學課題方面,積極鼓勵并不斷調動培養對象的激情,主動承擔各類教學與研究任務。而已經具有教學名師頭銜的教師,更應發揮自身帶頭示范與模范作用,幫助青年教育者完成各種各類學習、教學與研究任務。
因此,充分利用網絡新技術的優勢,把名師的教學課堂變成惠及千萬學生的開放課堂,是各級教學機構或學校的工作,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因而,建立基于新時代網絡新技術的高校課程遠程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也許是實現這一設想的有效途徑。
4. 建立基于網絡技術的高校課程遠程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
綜上,建立新時代網絡技術條件下的高校課程遠程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既是充分發揮各級教學名師作用的有效方式,也是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大量優質課堂教學的理想方法。這種新型的課程教學模式是變革現行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可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在各級教學名師等優秀教師的課堂上學習,輔以教育網站提供的由這些教學名師主講的某個章節或知識點的視頻錄像,或由教材和參考書中提供的某個課程的相關章節或知識點的教學名師授課的視頻錄像等,以及可上網獲得的知識點學習途徑等,自己循序學習某個課程的理論知識,任課老師負責解答個別疑問或對部分學習者的共同疑問進行重點講解,或者針對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辯論和質疑。至于更為完善的方式,完全可以由各學校各科任課老師自由發揮。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尤其是超過90人的大班上課,任課教師難以了解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特點,以及每個學生的基礎薄弱點。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采用個性化教育,學習者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運用自適應方式,將存在的主要問題輸入系統,系統通過數據進行分析與比對,得出學生在該狀態之下的水平,并發現學習漏洞,學生以此調整學習情況,提高學習能力,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
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都要基于OBE教育理念,這是一種以成果為目標導向,以學生為本,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的課程體系的建設理念,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6]。高校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以OBE理念為指導,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大力推行網絡技術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將傳統面授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依據教學目標,綜合運用不同教學方法,結合信息技術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反復的實踐教學,構建一種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數字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良好教學局面,實現學習者教學過程全參與,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實驗或實踐類課程,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最大化提升實驗或實踐教學效果。
“互聯網+”時代,學習條件日益豐富,所使用的客戶端越來越多樣化,在線學習服務和學習內容越來越全面,信息化教學能力與在線學習興趣日漸提高。現階段,在網絡技術支撐下,直播課堂可對上課內容實時記錄,方便學習者記錄課堂內容,并隨時隨地學習。在如今信息化時代,學習也將被信息化所代替,學習者可以根據學習相關內容,利用人工智能學習系統,及時展開學習。因此,人工智能時代的終身學習方式已成為一種趨勢,而直播課堂為終身學習提供基礎。學習之后,通過自我評估,使得學習者能夠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問題實現個性化教育,不斷完善學習計劃,鼓勵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實現個性化教育。
開放教育主要有多交互模式,常用的人機交互方式[7],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適應學習系統交互方式,使學習者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安排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通過對學習者進行一對一輔導,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薄弱點制定可行的學習方案,能夠找到學習的自信心,從而切實滿足學習需求,提高學習興趣等。現階段互聯網教育被廣泛應用在各類教育中,是因為互聯網教育具有跨地域、時域等特點,具備便捷性優勢,不僅改變了當前教學模式,還促進遠程教育的教學體制改革,使得高等教育與信息時代發展相融合并接軌,為我國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8]。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在新時代網絡技術條件下對學院式教學模式的重構,是利用信息時代高度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構建每門課程由以教學名師為代表的優秀教師授課的多種類型教學資源庫,形成以學生自己為主導選擇學習內容,即按照學生自身的水平、意愿選擇章節、知識點的學習方式,任課老師起引導、組織、答疑作用的課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提出不是為了全部取代現行教學模式,而是多提供一種課程教學模式,供適于該模式學習的學生,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自主選擇知識學習方式,為其成就未來提供另一個窗口。
結論
本文基于新時代網絡技術下的現實情況,為高等學校課程教學設計了教學名師的課堂授課教學資源庫,采取網絡同步直播、網站視頻、教學參考書復合視頻資源的方式提供給擬修課的學生,由學生自行選擇章節和知識點的學習,任課老師起組織引導和答疑作用的、有別于現行課程教學方式的新課程教學模式,由各個學校在實施現行教學模式的同時,供學生自行選擇。這不僅能充分發揮各級教學名師的作用,惠及更多學生,也是順應新時代學生對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教學模式,還為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知識開辟了新渠道。
參考文獻:
[1]張鑫.現代網絡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23, 24(6):89-91.
[2]郭永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應用探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36): 84-85.
[3]常變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旅游地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教育現代化,2018, 49:280-281,321.
[4]肖俠.基于微課的政府審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8, (24):107-109.
[5]肖熙妍,王霞暉.高職院校教學名師培養策略之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1): 23-25.
[6]夏舜暉,劉堯.基于OBE的客戶關系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2022,21(4):62-65.
[7]宋鈺,閆冠華,郭麗云.人工智能在遠程開放教學的實踐[J].電子技術,2020, 49(2):114-117.
[8]唐偉.遠程開放教學結構及網絡教學模式探討[J].云南電大學報,2006,8(1):9-11.
作者簡介:馮小珍,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分析、電化學傳感與應用。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服務于“雙高型”環保應用人才培養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建設(編號:2023JGA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