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婷 楊科正
摘要: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數字化轉型定會成為高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引擎。與此同時,高校數字化轉型也面臨著教育者的理念需要轉變、認識滯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師生數字素養不匹配、數字鴻溝以及發展的非持續性等現實挑戰。高校應進一步提升轉型的認識和理念、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師生數字化素養、打破數字壁壘以及尋求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高校;數字化轉型;可持續發展
引言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推進教育數字化”寫進黨代會報告,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1],這意味著推進教育數字化已然成為全國的共識和關鍵的戰略任務。2022年,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和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一致認可數字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數字革命是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優質教育、改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最有力工具之一[2]。縱觀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和教育變革歷程,數字化轉型已然成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在當今時代,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應該緊跟教育領域的第三次革新潮流,通過科學和組織化的方式進行數字化轉型,以便更好地履行在人才培育、科研活動以及社區服務等多重核心責任方面的職責。
1. 高校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和意義
1.1 高校數字化轉型的內涵
與教育數字化的探索狀況相比,高校數字化的內涵思考同樣是“熱鬧非凡”的景象。教育信息化專家楊宗凱主張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大致分為轉換、轉型和全面轉型三個階段[3]。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進入基本的轉換階段;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標志著我們進入轉型階段。華東師大終身教授祝智庭等認為,本質上是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的各個層面,從而推動教育組織的創新和變革[4]。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袁振國認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可以理解為在5G環境下,以互聯網、物聯網為載體,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數字技術與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推動教育變革創新的過程[5]。
就高等教育數字化的定義及其分析方式而言,大多學者對其概念的闡述存在諸多吻合之處。在大量有關教育數字化內涵的論述中,都可以看到那些經常出現的關鍵詞,如“轉型階段”“數字技術”“教育要素”等。總體來說,數字化轉型在高等教育中形成一場現代化的全面變革,這種變革基于數字技術,通過一個全面的現代化改革過程,對大學教育進行優化和整合,從而構筑一個開放、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可持續的優質教育生態系統。
1.2 高校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意義
高校數字化轉型為推動教育變革提供了內生動力,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創造了機會,有助于更多學子享受優質資源。高等教育現在已初步實現人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在此階段,數字化轉型可以助力高校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資源。高校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要求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還要倡導把數字技術嵌入教學活動中。基于深度融合的平臺資源大數據,運用知識圖譜和用戶畫像等技術,建立全面的學習者和教育者畫像系統,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智能化教育服務。因此,高校數字化基于高校的普及化階段、個性化等特征,助力更多學子都能享受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機會,獲得公平、包容和創新的教育環境。
1.3 有助于現代大學建設
推進高校建設的現代化是現代國家建設體系和建設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現代高校制度建設和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過擴展信息收集、傳播和交流的手段,大學的數字化建設能夠賦權于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家長、學生及其他相關利益組別,使他們在表達、選擇、被告知和參與等方面擁有更多權利[6]。教育數字化建設通過提升透明度,可以彌補治理者和受治理者之間的距離,消除信息不對稱的狀況,進而推動多元化的民主參與。此外,在教育管理背景下,數碼科技、應用以及平臺的廣泛使用,還將助力教育治理的數字化轉變,以及提升高校教育治理的效能。
1.4 有利于推動現代化教育變革
大學推進教學數字化是深入理解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也有利于推動現代化教育變革進程。在轉型過程中,教師和管理人員將加強數字能力鍛煉、積累數字化經驗,掌握數字化方法。其核心示范效應可以輻射到高等教育其他領域,可以有效推動科研、管理和服務全面數字化。然而,由于不同地區、各級學校的環境、文化和實踐能力存在巨大差異,自由探索可能導致教育現代化教育變革陷入瓶頸。因此,大學數字化轉型試點是各級學校理解現代化教育變革戰略和要求的重要保障,將促進各級教育數字化轉型和現代化教育變革進程。
2. 高校數字化轉型的挑戰及分析
大學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關鍵階段,推進大學數字化轉型,需要在厘清大學數字化轉型的普遍認知基礎上,明晰數字化轉型中所面臨的關鍵挑戰。
2.1 轉型理念有待深化
高校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和社會的轉型,更重要的是人的認識和理念的轉型。數字化轉型中的教育正在陷入一種危險的處境,這是高校數字化轉型觀念滯后所造成的。“當教育中人受困于數字世界時,會忽略人本身,導致盲從于數字技術背后的標準,根據數字結果進行問題的診斷、解釋和解決”[7]。因此,一味地夸大數字化教育導致“數字神話”,輕視教育規律。教育數字化不應脫離傳統,應將技術與教育、虛擬與現實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教育更好發展。從實踐情況看,將傳統教學包裝成“智慧教學”,但填鴨式教學現象并不少見。同時,人機融合的數字教育是高級發展階段[5],而不是淺層的人機協同。如果僅僅將數字化技術用于連接客觀數據,而未能實現與人的思想情感的聯系,導致數字化教育的應用效果將非常有限。
2.2 新基建體系有待完善
要實現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可或缺。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及物聯網首次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從理念層面看,新基建被認為是教育系統全面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牽引;從實踐經驗看,借助不斷升級改造數字化基礎設施、穩步提升數字教育資源供給能力、推行數字技術支持的教育教學創新等,新基建已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條件。充足的新基建才可以助力高等教育從物理空間向數字空間的逐漸延伸。目前大學教育系統的數字基建存在規模連接較小、較高時延、較低安全性和較低可靠性等實際問題,尚不具備大規模數字化轉型的新型基礎設施。
2.3 師生數字化素養有待提升
高校教師充當著教育者、研究者、服務者的學術角色,未來十年的高等教育將與其他教育階段協同,大學教師能力的數字化轉型將成為提升教育質量的重點。研究結果揭示,八種數字資源使用頻率的比對結果得出:老師們仍普遍使用并分享傳統的多媒體課件,而像視頻切片這樣的新型數字資源尚未得到充足的應用和分享。此外,在疫情防控時期,還有42%的教師存在困惑感,不清楚如何實現在線學生互動[8]。同樣的,當學生使用數字化產品時,他們的“本我”使用可穿戴設備與虛擬空間中的自我副本進行同步交流,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賽博格融合實體”,產生虛實邊界的模糊感,有脫離真實生活的風險,產生對虛擬世界的依賴感。
2.4 數字壁壘亟須打破
打破信息孤島屏障、盤活數據資源庫迫在眉睫。所謂“信息孤島”是指相互之間在功能上不關聯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換、信息與業務流程和應用相互脫節的計算機應用系統[9]。由于高等教育組織結構兼具科層制和專業性特征[10],在教育數字化轉型建設中,數據孤島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堵點。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受到了諸多問題的嚴重阻礙,例如數據標準的不一致、數據質量低下、數據來源復雜、數據共享不流暢、數據管理閉環缺失、數據安全的威脅等。
2.5 亟須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路徑
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課題要求高等教育院校在進行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自身的管理能力,改進教育方法,在減少教育資源使用的同時,提升辦學效率和效益。在享受數字化轉型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更應審視數字化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大量使用電子設備和云計算資源可能帶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問題,數據安全和倫理問題日益凸顯,高度虛擬與沉浸式體驗增強了個體對高維度人機交互與融合依賴的癮性,引發了深層次的倫理困境。大學需要關注數字化轉型對生態環境和數字環境的影響,尋求可持續健康的發展路徑。
3. 大學數字化轉型的基本對策
大學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合理引導高校數字化轉型,仍要在大學數字化轉型的認識和理念、基礎設施建設、師生數字化素養、數字融合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發力。
3.1 轉型理念的調整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對技術對教育活動的影響應保持足夠的理性,這樣才能使數字化轉型工作穩步推進。還應重視人的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技術應用[11],應不斷加強綜合技術及教育視角的結合,持續豐富技術的應用和評價。準確定位技術的教育功能,為技術應用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使其將技術與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理念相結合。另外,需鼓勵教育工作者加入技術使用效果的評判行列,在對技術的反思中提升本身數字化技能以及數字意識,優化技術應用的“小數據”層級,完成技術與教育的緊密結合。
3.2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高校應建設以新資源、新校園為主體的融合基礎設施,構建全場景覆蓋和互聯的智慧教育應用生態[12]。高校亟須整合高等教育階段的數字化環境,使網絡接入、智慧教室、數字校園、平臺體系、教學終端、AR/VR等的技術建設規范化,在此基礎上制定專業的建設指南,引領大學校園數字化環境的建設和系統平臺的開發。同時,需要解決數字技術環境底層信息共享和各科層數據傳輸的技術障礙,推動校內各平臺、各系統、各個應用之間的相互聯通和數據共享。
3.3 強化師生數字素養培訓
在教師數字素養培養方面,需要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方式,促進數字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并培養教師的數字思維,提升他們的數字化教學意識及基本技能。構建一個區域教師數字化教學共同體,教師數字化教學的交流可以從線上、線下等多方面推動,以實現共同發展。另外,讓數字教育的倫理實現規范化,指導教師正確且規范應用數字技術。除此之外,也需要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教師規范地開展數字化教學。在學生數字素養培養方面,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正確看待、認識和規范使用數字資源,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擾。最后,大學生需要建立良好的數字化學習方式,形成積極健康的數字文化生活習慣并培養數字社會責任。
3.4 加強數字協作,縮小數字鴻溝
為了打破信息的獨立性,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首先,需要創建一個標準化的教育信息與數據共享的平臺或系統,以應對教育信息資源的低效率利用、邏輯性較弱、過分分散等問題[13]。其次,制定和完善教育產品與設備的技術規范和信息分享制度,以達到整合數字資源、解決數據源復雜的目的。最后,加強校企合作,提升數據質量,促進教育數字化創新應用的快速發展。
3.5 可持續發展策略
應在生態環境以及數據安全環境兩方面配套數字化轉型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支持。大學應采用節能設備和技術,關注節能設備的選購和應用;推廣云計算和虛擬化技術,通過云計算和虛擬化技術實現資源共享,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定期評估與調整,定期評估數字化教育對環境的影響,調整實施策略;針對沉浸式體驗可能引發的數字成癮問題,社會、學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協作,通過算法推薦監管、年齡限制和時間限制等措施,積極干預和治理,達到協同治理的目的[14]。
結語
加快大學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引領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建設,大學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當前和未來時代的重要命題。我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剛邁開第一步,國內的高等教育機構需積極響應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戰略,快速推進數字化變革,用數字創新引導高等教育的優質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10-25)[2023-9-2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課題組.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及實踐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23,(2):11-15,26.
[3]楊宗凱.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3,(3):1-4..
[4]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探析與研究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22,(4):1-8,25.
[5]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1(3):1-11.
[6]楊欣.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利弊及其調適[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45-52.
[7]楊欣.教育評價改革的算法追問[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 19-29.
[8]羅江華,王琳.新基建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邏輯、挑戰與實踐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3,(3):37-45
[9]于汝清.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探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3,39(5):90-95.
[10]陳建威.我國高校內部治理中的科層制及其超越[J].行政科學論壇,2021, 8(3):46-51.
[11]袁振國.數字化轉型視野下的教育治理[J].中國教育學刊,2022,(8):1-6,18.
[12]雷朝滋.推進教育數字化的實踐探索與實施路徑淺析[J].大學與學科,2022, 3(4):1-8.
[13]胡姣,彭紅超,祝智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5):72-81.
[14]劉育猛,陳鴻.關于教育元宇宙的反思與糾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3-23(5).
作者簡介:楊一婷,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