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竹華 葉健 徐惠英
【摘? ?要】促進每一個兒童的終身發展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對于認知能力不足、學習上存在困難、運動能力較弱、缺乏與同伴相處的技能且存在各種心理障礙的學生,學??梢圆捎靡粚σ唤Y對的方式,并對結對教師進行培訓,從多方面支持這些學生。實踐證明,這樣的操作能使教師更加專業,使學生更加友愛,使校園更加美好。
【關鍵詞】特殊需要學生;德育;品牌創建;一對一結對
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這樣一類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不足、學習上存在困難、運動能力較弱、缺乏與同伴相處的技能且存在各種心理障礙。這些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與普通學生有很大的差異。很多人會把他們稱為“特別的學生”。事實上,可以把他們叫作“可愛的學生”。雖然只有一詞之差,內涵卻大不相同。“特別”一詞強調了這些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區別,容易引發排斥和孤立現象。“可愛”一詞既認同了他們與普通學生的區別,又關注到了他們作為學生的“可愛”之處。如果給予專業支持,“特別學生”就會成為“可愛學生”。小A是一名二年級的學生。無節制地使用手機使他患上了網癮,家長阻止后就大發脾氣。教師用愛心和智慧,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和行為矯正等心理輔導方法,使小A擺脫了網癮,提升了成績。這正是因為教師始終相信通過“特別的愛”可以讓學生變得“可愛”!如何使學生從“特別”轉向“可愛”?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師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一、一對一結對:連接“可愛的你”
一對一結對指的是讓班主任和黨員教師與這群學生建立結對關系。一名教師與一名學生結對,給予該學生全面、具體的支持。
(一)“找到你”
“特別的愛”給“可愛的你”,前提是“找到你”。每年9月是新生適應月,這正是“找到你”的最好時機。學校設計了《新生學習適應困難調查表》,由班主任填寫,尋找入學1個月的時間內難以適應班級生活的新生。此外,學校每年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危機篩查。如果學生有困難,班主任就會與該生家長詳談,并讓家長填寫《“可愛的你”的成長經歷表》,了解其生長發育史和受教育史,以及在家庭中的表現。學校邀請特殊教育專家、心理學專家與教師一起研判學生的情況。如果學生確實在運動、認知、語言、社會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問題,就可以將其認定為“可愛的你”,由教導處進行登記和備案。
(二)“連上你”
“找到你”后,就需要為他們找到合適的教師,實現“連上你”。首選教師是該班的班主任。如果該班有兩名及以上這樣的學生,為了保證一對一結對的效果,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性格和行為特點選擇班主任或在該班任教的其他黨員教師。
(三)“跟著你”
特殊需要學生與教師的長時間結對能夠保證教師給予其長期穩定的愛。如果教師崗位發生調動,不再任教該班,或者該生已經與普通學生差異不大,則可以解除結對關系。
二、專業性培訓:修煉“特別的愛”
特殊需要學生接受的德育與普通學生有顯著差異,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學習德育知識和技能,完善德育內容,提高德育方法的運用能力。
(一)“走出去”
學校選派結對教師參加各類針對特殊需要學生的德育培訓,如特殊兒童的積極行為支持培訓、自閉癥兒童心理與教育培訓、學生心理輔導技能培訓等。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研討活動,自覺關注特殊需要學生的需求,注重拓展德育思路。
(二)“請進來”
學校邀請了醫學、心理學、特殊教育等方面的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讓教師明確特殊需要學生的基本類型和特點、對其進行評估時的注意事項、相關教育教學策略、心理支持方法等。同時根據培訓內容設計相關的專業知識問卷,了解全體教師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
(三)“聚內力”
學校建立了“特別的愛給可愛的你”資源教室和心理輔導工作群,便于教師及時討論和交流。部分教師參加外出培訓后,回校對其他教師進行二級培訓。他們定期參加“特別的愛給可愛的你”主題沙龍活動,分享個案成長支持策略,關注每個“可愛的你”的成長過程,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和心理支持方法。
三、多方面支持:給予“特別的愛”
特殊需要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提供更多、更到位的支持。學校圍繞這些學生的德育需求,形成了多形式的支持模式,給予他們“特別的愛”。
(一)節日祝福,拉近心理距離
每年的元旦和兒童節,學校會組織教師為與其結對的特殊需要學生準備一份禮物:一個擁抱、一個鼓勵、一本課外書、一套學習用品、一個蛋糕……這樣微小的儀式性舉動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讓這些特殊需要學生感受到特別的關愛,因此愿意敞開心扉。
(二)營造氛圍,發揮同伴力量
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陣地。普通學生與特殊需要學生在一起的時間長,二者在身份和年齡上也存在共性。教師注重班級氛圍的營造,啟發和指導普通學生幫助特殊需要學生,增強普通學生的責任感,提升特殊需要學生的學校適應能力。
(三)功能分析,激發積極行為
特殊需要學生往往伴有逃避、做小動作、撒謊等行為。對此,教師會通過“ABC行為功能觀察表”記錄這類行為發生的前奏事件、具體行為表現和結果,并邀請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參與制訂行為干預計劃,形成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和班級同學等多方參與的干預模式,矯正特殊需要學生的不當行為。
(四)學業輔導,增強學習信心
特殊需要學生一般也存在學習困難,難以跟上集體教學進度。因此,教師通過定制個別化作業和一對一輔導的方式對其進行學業輔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其學習信心和積極性。
教師普遍反映:通過給予一系列“特別的愛”,這些“可愛的你”取得了很多進步。上課離座、尖叫、做小動作等課堂干擾行為明顯減少;閱讀時跳字跳行、抄寫時添筆畫或漏筆畫等錯誤明顯減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明顯減少;作業拖拉、丟三落四、書寫混亂等不良學習行為的出現頻率也明顯減少;從孤僻、不愿與他人交流,變得陽光、積極,愿意向大家敞開心扉。通過幫助特殊需要同學,普通學生也獲得了成長。例如:90%的學生認為“要多幫助別人”;87%的學生認為“遇到困難要努力克服”。
促進每一個兒童的終身發展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使不同的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既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實踐證明,關注特殊需要學生能使教師更加專業,使學生更加友愛,使校園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