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華 李澤泉 徐桑桑



【摘? ?要】改變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讓評價結果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凸顯評價的診斷激勵功能,是學校和教師思考、實踐的要點。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以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致力于改進結果評價,從“基于素養(yǎng),構建學科評價體系;動態(tài)生成,使用素養(yǎng)評價工具;診斷激勵,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三方面入手,不斷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開放、多元的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學科素養(yǎng);結果評價;評價改革;動態(tài)生成
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明確要求“考試成績呈現實行等級制,堅決克服唯分數的傾向”。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歷經多年的以分數為主要指標的教育質量結果性評價暴露出許多不足,改革現行的評價體系十分必要。2022年,為促進浙江省小學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過程評價,推進表現性評價,在改進紙筆考試的同時,探索推廣實踐性評價,倡導協(xié)商式評價,關注學生真實發(fā)生的進步,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和分析”。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落實“雙減”政策,促進小學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實現五育融合,是最終的價值指向。如何改變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讓評價結果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凸顯評價的診斷激勵功能,是學校和教師思考、實踐的要點。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作為區(qū)評價實驗改革校,在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因校制宜,從全方面監(jiān)測和多元化評價兩大切口入手,進行了學校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學校致力于改進結果評價,加強過程評價,完善綜合評價,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小學生。
一、基于素養(yǎng),構建學科評價體系
結果評價是在較長學習周期結束后為考查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結果而進行的重大評價,也有人將其稱為終結性評價,通常指單元檢測、月考、期末考試等。結果評價常表現為對最終效果進行評價。事實上,對于在教育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一個模塊、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一個學段的評價是必要的。所以,改進結果評價,讓評價結果成為新的學習起點,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不斷的診斷與激勵,具有很大的意義。
轉換視角,從更長周期上分析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結果評價也可以作為下一階段學習的診斷性評價,為下一階段更好地開展教與學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學校和教師應改進結果評價,探索表現性評價,發(fā)展過程評價。基于此,以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應包括課堂表現評價、作業(yè)評價、項目式學評、非紙筆測驗、展示性評價等,如圖1所示。
(一)創(chuàng)新組織架構
學校成立“小學生學科學習評價體系校本化實踐小組”(以下簡稱“實踐小組”),并分年段、分學科成立項目組,負責制訂本年級、本學科的過程評價方案。各項目組做好調查研究、分析論證,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過程評價方案,再由“實踐小組”進行整合,并請專家進行評估,而后實施。
(二)創(chuàng)構評價情境
為豐富評價情境,學校創(chuàng)建了課堂、場館、家庭等評價場景,打破了空間界限、技術界限與學習界限,促使課堂、書本、教室、技術、生活、自然與學生自我進行連接。學校基于“生命、生態(tài)、生長”的“三生理念”,構建重視人機互動、情境體驗的多元化場館(包括科技博覽館、自然生態(tài)館、初心學院、生命體驗館等),并依托場館,將相對固定的課堂教學逐漸轉變?yōu)閯討B(tài)化、生本化、開放型的學習,讓過程評價走進備課過程,走進課堂教學,走進學習反饋。依托場館還可以開展項目化游園評價和情境項目式學評,如游園活動、校園微體驗等。此外,學校積極聯(lián)動家庭,推廣家庭實踐活動,創(chuàng)建家庭評價場景,提升評價的綜合性。
(三)更新評價維度
新課程改革強調各學科教學應凸顯學科核心價值,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表現,是學生學習后應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心理品質。2022年發(fā)布的各科課程標準也將單一的“目標與內容標準”發(fā)展為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下的“目標標準”“學業(yè)質量標準”“內容標準”三位一體的多功能標準,如圖2所示。
學科素養(yǎng)凸顯了“素養(yǎng)為本”和“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構建面向學生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幫助教師科學、客觀地評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并通過“以學定教”“以評促教”的方式優(yōu)化和改進教學過程,由此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素養(yǎng)導向的評價維度強調學生在不同領域中的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發(fā)展,不僅關注知識的獲取,也關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的培養(yǎng)。
二、動態(tài)生成,使用素養(yǎng)評價工具
學生是動態(tài)成長的個體,使用素養(yǎng)評價工具能提高評價的效率和準確性,真正發(fā)揮評價的作用。
(一)錨定標準,以標定學
1.特點分明的分學科評價標準
學校取消了傳統(tǒng)的以分數為主的結果評價,針對不同學科,明確而具體地制定了不同的評價標準,并采用等級和述評的方式呈現評價結果。同時,在等級上進行細致劃分,采用學科特點分明的分項等級評價,確保評價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取得的學習成果和提升的能力。
各學科教師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設置不同的過程評價標準,按照教學進度不定期地進行過程評價。如利用社團、課后托管服務時間開展學科活動節(jié),設計與學科知識、學科技能和學科素養(yǎng)緊密關聯(lián)的情境,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使學習過程更有目標性,更加可視化。
以四年級上冊語文為例,教師在精準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教師教學用書的要求后,從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維度出發(fā),對語文學業(yè)水平進行分項等級評價。教師借助螺旋狀圖式整理小學語文教材中與復述相關的語文要素。明確目標后,借助思維導圖和雙向細目表明確課時重點和作業(yè)目標。同時合理分配作業(yè)時間,把作業(yè)分散穿插到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評價效率。
分項等級評價不僅適用于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在體育學科中也同樣適用。體育組教師研讀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資料,根據學業(yè)質量和評價建議,制訂了針對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方面的評價方案。體育分項等級細目表可以在課堂中使用,指導師生進行互評等。教師可以根據體育分項等級細目表,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發(fā)展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
2.融合序列的大概念評價標準
教師應站在素養(yǎng)高度,打破教材原有的單元章節(jié),按照大概念的邏輯,將原本不同課時、單元的內容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單元,甚至突破學科,進行更高層級的重組。這樣的學習會呈現出長時期的特點,評價標準也要相應地進行調整。
以語文學科為例,各年級組分別展開了大單元語文要素研讀。首先從備課層面入手,分析大單元語文要素和預計達成的目標,制定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的一致性和準確性。隨后分析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閱讀情況、寫作表現等,結合課堂觀察和互動情況,綜合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閱讀能力、寫作水平、批判性思維發(fā)展情況、合作能力等。之后組織課堂教學,進行作業(yè)設計。教師根據每個單元中的語文要素的安排,設置學習任務群,并針對學生的優(yōu)點和改進空間進行個別化的反饋,同時思考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改進之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導向個體,個性賦能
學校全面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動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實際能力,充分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嘗試建立一個有機結合學習過程評價與考試結果評價的學業(yè)考評制度。評價結果由傳統(tǒng)的“一分三率”轉化為個性化診斷報告,并淡化橫向比較,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發(fā)展。
1.全域式學習記錄
全域式學習記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科作業(yè)評價,能夠檢驗學習水平,學科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每日作業(yè)反饋評價;以展示性評價為主的每月學科活動節(jié),能夠融通學科素養(yǎng),讓學生通過自評、他評獲得過程評價,感受收獲階段性成果的喜悅;項目式學評,以活動過程為評價脈絡,對學生進行全面多元評價。此外,教師還通過引入跨學科的項目作業(yè),鼓勵學生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推行個性化學習計劃,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學習目標,制訂學習時間表。
階段性評價能體現學生學業(yè)水平發(fā)展的個性化特點。其中既有不同學科的分項診斷,又有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提問、合作等參與行為的評價。教師負責建立學生檔案,重視對學生學習、成長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通過個性化的反饋為每個學生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并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資源,持續(xù)提升教學質量。
2.學科融合的無紙筆測評
以學期為單位的無紙筆測評指的是根據學科素養(yǎng)目標和綜合測評目標,以全科互融的表現性評價賦能學生成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學校設計了“玩中學、學中玩、做中思”的活動,結合各類特色場館,打造適切情境,充分調動一切因素讓學生探索與發(fā)現,在玩的過程中學到知識,運用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得到快樂。
二年級無紙筆測驗活動如表1所示。以其中的“我是舞臺設計師”為例,該活動巧妙地將數學學科中的時間問題、長度問題等放到了舞臺設計活動中。學生自己設計和制作尺子來丈量場館,一邊計算,一邊運動。數學和設計的結合,趣味十足,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了發(fā)展。
(三)關注表現,數據可視
數據的可視化呈現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學習現狀,使學生明確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并在后期的學習活動中給予清晰的個性化評價與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達到目標。學校實施課堂表現性評價,立足課堂教學,對學生實施精準的數據評價,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開展課堂上的實時三維立體評價。學生根據評價結果及時優(yōu)化、改進學習,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尋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智能化背景下的教育智慧評價是全方位、多視角、寬領域的綜合評價,能夠形成“精準畫像”,使評價結果的呈現精準、全面。在課堂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借助技術手段上傳課堂評價的相關數據,在平臺上清晰地看到評價等級的整體統(tǒng)計、分項統(tǒng)計以及針對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統(tǒng)計。這為后續(xù)的教學跟進提供了數據支持,也為期末的能力評價提供了依據。
三、診斷激勵,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
學校將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yǎng)評價放在整個學期中,通過評價發(fā)現問題,并以問題驅動評價,實現全面關注、動態(tài)推進,使評價結果“動態(tài)生成”,幫助學生實現“螺旋式發(fā)展”。教師在關注評價結果的同時,也重視引發(fā)這些結果的過程性表現,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反饋,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正確導向,以結果評價優(yōu)化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體如圖3所示。
(一)結果導向,改進課堂行動
學校以結果為導向,通過持續(xù)的評估和調整來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在關注評價結果的同時,不斷改進課堂行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這種持續(xù)的改進有助于建立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和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
以六年級的一節(jié)數學課為例,可以按如下流程進行:整體架構,制定通用標準;學段分解,制定分項規(guī)則;目標分解,制定細化標準;樣例采集,進行表現劃分;嘗試評價,進行規(guī)則修訂。
教師首先詳細閱讀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量感”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描述,將“量感”劃分為“比較能力、運算能力、估計能力”幾個內容要素。這個解讀的過程是教學和評價的基礎,是這一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得到落實的前提。其次將上面描述的內容和表現分學段細化,形成一個具體的提綱。最后對評價內容進行進一步分解、描述和刻畫,并細化標準,再進行樣例采集與規(guī)則修訂。
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實時評價,合理利用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以評價結果為具體目標導向,明晰自己所處的水平與課堂的進度,進而調整學習行為,提升學習效率。
(二)關注過程,優(yōu)化素養(yǎng)提升
針對學科能力的綜合性評定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
如項目式學評注重以針對學科能力的綜合性評定結果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學習情況,讓學生以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等多種方式展示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發(fā)現自身的其他潛能,從而達到以評價結果優(yōu)化學業(yè)水平的目標。
以二年級宋韻項目式學評為例,學校開展了“潤宋韻之風,展生命之華”項目式學評,追求學與評的一體化。學校將學生素養(yǎng)與生活需求相結合,創(chuàng)設了“爭做金牌掌柜”的真實情境,將各個零散的測評活動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參與解決真實問題和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評價方式與相應的學評目標相匹配,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學評過程中,教師基于特定情境觀察學生在各類表達活動中的表現,了解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等,具體如圖4所示。
(三)主體意識,賦能個性發(fā)展
結果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包括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多元化地呈現學習成果,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引入同伴評價或自我評價,能夠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
在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將會形成基于自我認知的“自畫像”和基于同伴互評的“互畫像”。教師依據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體現學校的校本特色,為學生量身定制“綜合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評價更全面,學生也有了“主人翁”意識。如小學低段每學期的期末無紙筆測驗,該測驗講究情境性,教師根據學生年齡小、喜愛游戲、富有挑戰(zhàn)的勇氣等特點,精心布置活動場地,讓學生置身游樂情境。當測試換上游戲的外衣,答題就會變得簡單、有趣。這樣既避免了問題的枯燥乏味,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
評價方案應先于教學設計,評價結果應不斷引導學生發(fā)展。“融評于學、以評促長”的學評方式使得學習過程更有目標性,更加可視化。該方式改變了注重橫向比較、過度細致區(qū)分的總分評價模式,力求凸顯學生的成長過程,關注學生的社會性,并以綜合性的評價結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開放、多元的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3-08-01]. https://www.gov.cn / gongbao / 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1.htm.
[2]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22-07-25)[2023-08-01].http://jyt.zj.gov.cn/art/2022/7/25/art_1229106823_2412662.html.
[3]常珊珊,蔣立兵.面向學生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的學習過程評價指標體系建構[J].教育科學研究,2020(9):24-29.
[4]趙德成.“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學業(yè)評價問題的若干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1):140-146.
[5]潘洪建.基于“三維知識”教學的學科素養(yǎng)提升[J].教育研究,2017,38(7):122-129.
[6]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標準的學生學業(yè)成就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姜顯光,鄭長龍.“學科素養(yǎng)為本”的課堂教學特征、挑戰(zhàn)及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7):10-12.
[8]關志康.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新時代教育評價政策研究:基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1(3):32-40.
[9]吳砥,郭慶,吳龍凱,等.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改革[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4):4-10.
[10]張進良,楊苗,談桂芬.智能技術賦能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實然困境與路徑選擇[J].中國遠程教育,2023,43(2):18-27.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