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圣慧
【摘要】 倡導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 動態生成強調課堂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學習過程. 追求的是師生在課堂中精彩的互動過程,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師生的思維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體驗不斷加深,師生都煥發出學習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 數學教學;動態生成;預設;感悟
二、精心預設,是優質動態生成的保證
預設就是緊緊圍繞目標、任務、預先對課堂環節,教學過程等做一系列展望性的設計. 非常明顯,預設帶有教師個人的主觀色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長期以來,我們對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這就使我們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了“以本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活動失去了應有的復雜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變得波瀾不驚. 當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的教師提高了對課堂動態生成的認識,從而忽視了課前的預設,對學生的了解少了,對教材鉆研也少了,似乎教學設計越簡單越好. 這顯然,又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預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缺乏必要的開放和不斷的生成,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機和活力,使師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而單純依靠開放生成,缺乏精心、準備和必要的預設,課堂會變得無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標和計劃,使師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發揮,因此,教師必須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在精心預設的前提下,針對教學的實際進行靈活調度,追求動態生成,讓課堂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放出異彩. 因此,可以這樣說,精心預設是數學課堂優質動態生成的重要保證.
如在學習乘法運算定律后的簡便運算一課時,教師在預設教案時,考慮讓學生選取老師提供的一些數,組成可以利用學過的運算定律去進行簡便運算的試題. 課前,老師經過了精心預設. 在課堂上,學生獨立嘗試編題,匯報時,除了課前預設的以外,學生還編出了不少預設以外的試題,這些題目涉及了簡便運算的各種情況.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很高,課堂上洋溢著勃勃生機和無限的活力.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要使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精心預設必不可少,如果預設空間過于狹窄,答案唯一,必然無法動態生成. 反之,如果預設空間太大,答案漫無邊際,生成太雜,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看來,精心預設也要建立在研究學生情況的基礎之上,把好一個度字.
三、適時調整,是決定動態生成成效的關鍵
傳統的數學課堂,其主要弊端是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知識的呈現—灌輸—接受的教學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教師心中想著教案,卻沒有裝著學生. 他們對學生的即興發揮、當堂靈感無動于衷、置之不理.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要求我們老師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推動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上的不可測因素很多,預設在實施中難免會遇到意外,或者預設超越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力不從心,或者預設未曾顧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學生不感興趣,或者預設滯后于學生的實際水平,課堂教學缺少張力. 在課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需要教師對預設進行適時調整,使它更加切合實際,切合課堂,切合學生. 促進數學課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教師在教學三個面積單位時,教師預設是讓學生先認識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去量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在量的過程中,產生認知矛盾,進而學習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可是,在實際學習中,由于受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對平方厘米知之甚少,反而對平方米這個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了解. 教師根據這一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預設,改為先學平方米,再學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由于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更加地適合學生已有認知規律,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上述教學過程,教師不唯教案,而唯學生,對教學設計果斷、適時地進行調整,是數學課堂走向動態生成的重要起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就是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的真實寫照.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們廣大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 努力營造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 相信我們的數學課堂必定能夠走進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