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新
【摘要】數學作為小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于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實現生活化、數學化的完美結合,才能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動態生成
【基金項目】2014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效課堂下小學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研究》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GS〔2014〕GHB0451.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一、生活中的數學——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更離不開生活.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做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若是在課堂教學中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便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讓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感悟知識.
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片段:今天老師帶了一幅自己創作的畫,你們看!(課件展示)給它配個畫框,這樣看上去更漂亮.請同學們利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動腦筋算一算,至少要買多長的木條來做這個畫框呢?課件出示畫的尺寸:長4分米,寬3分米;課件演示:木條分成4段后,逐一安裝在畫的周圍.發現少了四個角,木條太短了.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課后去思考研究吧.
二、數學服務于生活——讓生活充滿數學的色彩
學生的生活世界是一個豐富的世界,對我們的數學教學而言,我們不僅應當幫助學生很好地實現由“生活”向“數學”的過渡,還必須對生活原型提煉上升,使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只有那些值得利用的生活原型才能成為數學課堂的素材,經歷數學化的加工、提升.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元.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28+150)×20=3560(元)
2.不買團體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20+(150-2)×1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體驗數學美
(一)挖掘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校園生活是學生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把校園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
(二)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家庭,學生生活的場所,又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搖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現象已經進入他們的生活領域成為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如教學“春游”.我先讓學生觀看北郊公園幾個游玩項目的錄像.然后問學生:“如果要去玩的話,你想了解些什么?”學生說:“我想了解價格,哪些項目是免費的,哪個項目比較刺激,每次能坐幾人?”老師接著出示價格表:“你想玩哪些項目?根據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組討論、交流后得出:有的項目可以和別人合作,因此可以減少開支.老師問:“如果每人給20元的游樂券,你能設計一個游玩方案嗎?”這道練習題以學生熟悉喜愛的生活情境為背景,提出一系列實際問題.
總而言之,數學來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數學學習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教學應該關注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實用價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展示其魅力.學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才能使傳統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