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麗云
積極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后期,倡導通過對人性中的積極因素進行研究,有效激發人的活力,樹立人的信心,側重于激發人的心理潛能和積極心理品質,而不是關注人的負面心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預防心理問題、發展學生心理能力、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在實踐中,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學生的幸福教育,通過整合各類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個體潛能的開發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全人格。
一、積極心理學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發展的啟示
第一,積極方向性:促進對學生“優勢”和“美德”的激發。積極心理學創造性地提出了“優勢”和“美德”的概念[2]。這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積極的方向,助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優勢”和“美德”,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素質培養,注重學生心理潛力的開發,充分發揮積極的力量。
第二,積極體驗性:重視對學生主觀體驗的激發。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主動參與、沉浸式和有意義的參與更有利于積極人格與積極主觀體驗的形成[3]。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和主觀體驗,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與其他教育活動緊密結合,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
第三,積極教育性:重視對學生進行積極教育。在積極心理學中,關愛、信任和尊重多樣性是積極的學校價值導向因素。學生的心理發展在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都有體現,因此,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通過多元主體、全員育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推進,實現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助力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路徑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放到了解決心理問題的首要位置,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預防性作用,實現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目標。
1. 回歸起點:明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發展的眼光,不僅要重視治療已經出現的心理病癥,而且要發揮預防作用,避免學生患上消極的心理疾病。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升學生的心理免疫力。因此,中小學要將積極的教學觀念輻射到學校課堂的各個層面,貫徹落實到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且應當看到學生內在的品質。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應重視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自然規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視角轉變:重視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第一,開發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是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學可以多開展積極教育,為學生提供積極的課堂環境,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在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中小學要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和實際特點,以心理發展規律為準繩,保證其針對性和全面性,同時,注重對心理健康教學內容的選擇,讓學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對自身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當面向全體學生,致力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教學內容應當從消極的問題處理轉向學生積極品質與能力的塑造。教師要從學生的共性出發,以學生的差異性為中心,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目的,不斷促進學生自我完善,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獲得成長。
第二,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中小學可以通過營造富有活力的校園文化,例如,在廣場、花園里擺放的標志牌,溫馨的提示語以及各種積極向上的標語、成語故事、寓言故事,這些形式符合中小學生好奇、善于探究的年齡特點,能帶給學生美好的心理體驗,讓學生得到心靈的凈化。積極的環境氛圍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和學業成就感,增強其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學可以通過打造“會說話的樓梯”樓道文化,讓每一面墻、每一層樓道、每一條長廊都會“說話”,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開闊學生視野,浸潤學生心靈,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與積極情緒,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
第三,開展多樣的校園主題活動。中小學要重視校園集體活動,如每周升旗儀式、每學期開學典禮、每年的畢業禮,在滿滿的儀式感中培養學生的自豪感、歸屬感、榮譽感,重視各種節日文化活動,例如,通如閱讀節鼓勵學生開源獲知,在書中感受真善美,學會辨別假惡丑;通過體育節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磨煉意志,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通過藝術節給學生搭建施展多元才華的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增強自信;通過科技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挖掘潛能,展現特長;通過綜合性課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展示自我的熱情和信心,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和內心認同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3. 立體推進:凝聚校、家、社三方心理共育合力
第一,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心理引導作用。學校心理咨詢室工作要針對學生實際需求開展。針對中、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以游戲、情景劇、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生活,逐步樹立紀律意識、規則意識和時間意識。在高年級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通過分組專題講座、問題辨析,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身心發展特點,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在活力欠佳的班級開展心理健康素質拓展活動,通過“地心引力”“水果大戰”“環環相扣”“能量傳遞”等游戲,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相互關愛、相互信任的優良品格。教師要堅持面向全體和關注個體差異相結合,尤其圍繞學生家庭狀況、行為習慣、思想情緒、同伴交往狀況,通過走訪同學、各任課教師、面對面交談等方式,摸排性格孤僻、行為極端、情緒反常的學生,對發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防范,建立臺賬,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等方式,全力做好關心關愛和心理疏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主觀幸福體驗,關注學生興趣點、滿意度,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傾向,最大限度地預防學生心理安全問題的發生。
第二,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家長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盟軍。家長自身的性格特點、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親子關系的好壞都會影響孩子心理發展。中小學要強化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對孩子的陪伴,重視言傳身教和自身心理建設,從而確立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理念,引導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家長的認知和觀念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努力讓家長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來,營造充滿活力、充滿愛的環境,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導。
第三,強化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融入社會各種資源,以建立整個社會的合力,將身心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對健全人格的培養之中,而離開了社會資源支撐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行的。例如,中小學可以通過與高等院校、教育科學研究部門等機構協商合作,邀請相關學者來學校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教育、科研和項目合作,利用教育科研方法和專業技術破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難題;利用社區專業人員與學校心理教師合作輔導學生,與社區合作加強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與相關部門合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聯合會,定期召開重點研討會,討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制訂相關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處在關鍵的發展階段,中小學要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重視積極心理學的發展、預防作用,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凝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助力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凌春光,于少杰.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析——評《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J].科技管理研究,2022(19):252.
[2] 鐘暗華.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及發展趨勢[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34-137.
[3] 劉明娟.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21):50-52.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