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好的學習策略能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教育學者文登(Wenden 1985)指出,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對自我學習過程檢查和管理,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策略?;诖?,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融入元認知策略,不斷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意識,訓練他們的元認知策略,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其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
認知指人們理解、獲取、應用知識的過程,也叫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囊括了感覺、知覺、思維及語言等多方面的內容。當外界具體的信息輸入大腦后,經過大腦的處理、加工、分析等活動,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支配人的行為活動,這個信息加工轉換的過程就是人認知的過程,主要包含問題解決、模式識別及學習三類。大腦加工、處理、轉換、存儲及提取信息的能力被稱為認知能力,通俗來講就是所謂的智力,如觀察力、思維能力、記憶力等,是人認識世界、學習各種知識的關鍵能力。認知策略是指導人認知活動的計劃、方案或技巧,能夠將人的整個認知過程的大量信息操作組織起來,幫助人順利地處理、加工大量的信息,提高認知活動進行的效率。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社會認知心理學家弗拉維爾(Flavell)在1976年發表的《認知發展》一書中提出了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元認知即人在認知過程中,既進行各種認知活動,如感知、記憶及思維等,又要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管理和調控,這種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再感知、再記憶及再思維的活動就是元認知,通俗來講就是對認知的深刻認知,其對主體的認知活動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監控及元認知體驗是構成元認知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王云云 2020)。元認知知識是所有認知活動得以開展的前提,元認知體驗則是建立在元認知知識的基礎上,且為元認知知識提供不同的認知主體。元認知監控在元認知知識與元認知體驗的相互作用和協調配合下對主體的認知活動進行全程監控。
元認知策略主要包含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計劃策略是立足既定的認知目標,對認知活動制訂相關的計劃,以確保認知活動的有效性。監控策略指認知主體根據認知目標,及時評價、反饋認知活動的結果及存在的不足,評估自身的認知目標達成的程度,同時根據有效性標準評價各種認知行動及策略的效果。調節策略是認知主體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驗,發現問題并進行補救,或對認知策略的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并及時對認知策略進行修正和調整。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學習策略中較重要的策略之一,有助于他們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概念由赫萊克(Holec)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英語教學領域。他將自主學習定義為“一種擔負起自己學習責任的能力,主要體現在確立學習目標、定義學習內容、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監控學習的過程、評估學習效果等五個方面”(阮婭麗 2016)。由此可見,自主學習的五個方面的內容與元認知策略中的計劃、監控及調節基本吻合。因此,元認知策略與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元認知策略能夠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們快速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實踐及遷移運用。
一方面,教師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意識,使他們明確自己是認知活動的主體、英語學習是認知客體,幫助其對英語學習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包括對英語學習目標的設立、學習計劃的制訂、學習方法的探索等;另一方面,教師在訓練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時,應引導他們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與調節,并對學習效果進行客觀的評估,以此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對學習的自我調節能力。大學生只有在英語學習中不斷訓練自己的元認知策略,才能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奠定堅實的策略基礎。
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大學生會具備一定的元認知意識,并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目標,運用相應的元認知策略調整學習計劃及策略,從而進行有效的靶向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通過在英語學習中不斷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及自我評估,實現自主學習的既定目標。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即從無意識、無目的到有意識、有目的,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外在監控到自我監控的轉變過程。對大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訓練,能夠使理論性知識變為他們的內在學習技能。學生掌握了元認知策略后,能夠在英語學習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并進行有效的自我監控與調節,將被動的知識輸入轉變成主動的知識汲取,使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產生質的飛躍。
對學生的元認知意識培養越多,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策略性則越強,這對于培養其適應終身發展的能力大有裨益。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意識,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著手:第一,使學生明確其認知主體地位。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英語學習的主體,必須對自己的學習實際情況、學習特點、英語水平及學習動力等各個方面有較清晰的認知(魏穎 2022)。第二,使學生明確其學習目標和任務。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要有明確的目標感,對自己整個學期的英語學習有一個較宏觀的學習任務計劃和學習方向。第三,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性。“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事情才能不費力氣。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習素材,如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能夠有效地解決不同的問題,從而達成學習目標。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行英語學習經驗交流會,鼓勵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策略、方法和心得,針對英語聽、說、讀、寫不同方面的技能,講解自己的學習經驗,如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面臨的困難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技巧等。學生在交流會中能夠受到啟發,不斷拓展學習思路,從而不斷優化英語自學能力。
學習目標越明確,學習動機就越強烈。在新學期伊始,教師應向學生明確英語學習的目標、重難點及各項語言技能應達到的水平。同時,為了更真實地掌握學生的實際英語學習情況,教師可以組織一場綜合性的英語考試,幫助他們更全面、真實地了解自己的英語實際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并使其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能力,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過高的學習目標難以達成,容易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心受挫,而過低的學習目標沒有挑戰性,不利于其高階學習和長遠發展,如學生的能力是一天記20個單詞,那么詞匯目標可以定為30個,“踮踮腳”剛好能夠達成,不僅能收獲新詞匯,還能獲得學習成就感,而若將目標定為10個,學生很容易達成,既沒有挑戰學習的刺激感,又荒廢了時間,久而久之,就會跟其他同學在學習上拉開較大的差距??梢?,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尤為重要。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學習目標及認知能力等,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輔助自己達成英語學習目標。學生利用元認知策略,不斷強化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及學習計劃的實踐能力,并明確學習目標,輔以量身定制的學習計劃,必將實現突破。
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人的認知過程,其包含了人對語言知識的接收、識別、加工、處理及分析等,而人對認知過程的再認知,即監控和調節則是元認知過程,所以英語學習過程是認知及元認知的過程,而元認知監控則是元認知策略的核心部分,即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不斷思考、反思,這是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自我監控,也是影響其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大學生對自己英語學習的監控與調節主要體現在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反饋、控制及調節等方面。大學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策略進行監控與調節,以使各種學習策略使用得當,效果明顯。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采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如英語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的技能都需要不同的學習策略?;诖?,學生必須為不同的語言技能的學習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以確保其學習效果,如英語口語練習需要相應的英語語言環境,可以去學校的“英語角”練習或者找外籍同學交流;對于閱讀和翻譯,則需要在安靜和方便查找資料的環境下進行,可以去圖書館等。大學生要經常運用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英語自主學習進行監控,以保證學習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若存在學習策略使用不當的情況,學生要及時進行修正、調整,以保證能夠按照學習計劃進行學習。大學生只有讓元認知意識、元認知監控和元認知調節共同發揮正向作用,才能使自己的學習得到良性發展和循環。
學習評價對大學生自主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大學英語教師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元認知策略,不斷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評估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起到促進作用。自我評價能夠幫助大學生隨時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英語自主學習進度及效果,從而更好地實現英語自主學習目標。教師應指導學生定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評價方式不應局限于測試形式。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從多個維度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其最終的評價結果會更全面、立體、系統、客觀,如通過閱讀難度層次不一的英文書籍、給難度等級不同的動畫或電影配音、觀看無字幕的電影并配上中文字幕、請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或者參加網上的標準化自測考試等。大學生只有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評價方式,才能使評價結果更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了解自己的英語自主學習水平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通過分析產生差距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客觀看待評價結果,并針對自主學習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調整學習策略和學習計劃,化學習中的挫敗感為動力,激發英語學習驅動力,從而優化英語學習效果,實現最終的英語學習目標。
元認知策略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對大學生的學習能夠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大學階段的學生自由時間相對充足,他們只有不斷強化自我管理能力,才能保證學習效果。大學生運用元認知策略進行英語學習能夠有效地提升英語自主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元認知策略與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之于大學生的重要性具有一致性,因此,大學生必須提升自身對元認知策略的認知,將其有效地運用到英語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