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徐運飛 張艷玲 谷彩花 尹 健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踐操作性較強,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1]。在中藥材領域,組織培養技術能夠突破藥用植物傳統的繁殖方法,在種質資源離體保存、離體快速繁殖、脫毒苗木培育、品種選育與改良、資源保護及次生代謝產物工廠化生產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2-3]。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組織培養方面的專業知識,為開發、利用和保護藥用植物資源以及培養具有現代組培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礎。本文闡述了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教學現狀,以及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的教學改革措施,以期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是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必修課,種子科學與工程(藥用植物)專業限選課。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其原理和方法是主要講授和探討的內容。藥用植物組織培養的課程目標在于讓學生系統掌握組織培養技術,為從事植物組織培養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現有的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活動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且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加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少,創新意識相對薄弱,另外考核方式單一,很難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涉及學科廣泛、知識點多、實踐操作性強,現有教學理念與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4]。因此,亟須對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對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及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與創新。
教學內容模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學生從中學到的內容和知識,獲得的素養和能力。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優化,會直接影響培養學生的發展方向以及能力素養,對人才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韓立敏等[5]根據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和課程教學目標,以學生發展的需求為中心,通過對教學內容模塊化處理與優化,突出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實踐表明,切實提高了教學效果,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為陳勁楓等主編的《植物組織培養》(第三版),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全書由緒論、總論和各論三部分構成。根據課程標準和畢業要求,結合典型崗位工作要求,通過反向設計,篩選核心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選取整合為層次遞進的9個知識單元(表1),促進理論落地和提升實用性之需。從表1 可看出,課程內容銜接緊密,在授課過程中對每一個知識單元以主題討論、案列式教學等方式開展。課前引導學生主動查閱資料、自主思考、歸納和解決問題;課中引導學生全程參與,以啟發式、參與式和案列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逐級增加課程難度,引導學生達成最終學習目標;課后引導學生復盤,對所學知識及時復習,以任務驅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教學內容可以融入前沿科研成果、科研方法、研究動態等,加深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實現更加有效的“教”與“學”。

表1 藥用植物組織培養核心教學內容
超星學習通能夠面向筆記本、平板、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是一款移動教學、移動學習、移動閱讀等一體化的移動教學專業平臺[6]。超星學習通基礎功能有章節、活動、統計、資料、通知、作業、考試等,班級活動有考勤、選人(隨機選人、指定選人)、隨堂練習、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等。目前還可以關聯騰訊會議,教師通過學習通可以及時跟進了解學生的學情,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在線互動交流;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通平臺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此結合學習通中的資源延伸學習時間、拓展學習空間通過學習通平臺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與空,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實時化、個性化及信息化,促進學習成效達成[7]。尤其在疫情期間,以往在線下課堂進行的教學活動,通過學習通實現線上教學,提供便捷的教學服務,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實現可視化教學[8]。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學生學習方式隨之改變,也推動高校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以豐富課堂互動形式,促進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提升動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利用超星平臺,構建藥用植物組織培養教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通過超星智慧教學系統,在課前、課中、課后積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圖1所示,①課前依據教學大綱,教師需對課程每一章節構建教學資源,提前上傳相關資料,設置任務點,引導學生完成課前導學。此外推薦一些課后查閱的相關文獻、圖書等資料,供學生隨時查閱,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和鞏固相關知識點,還能拓寬學生相關課程的知識面。②課中,利用學習通的隨堂練習、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等功能,使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并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提升學習效果。③課后,教師簡要概述章節內容的重難點,學生可以通過課后練習、學習心得或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課堂總結,并上傳到超星學習通平臺,以此作為平時成績的評分依據,此外,還可以通過課后布置作業,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掌握相關知識,達成學習目標。張利娟[9]在基于超星學習通的中職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與應用研究中發現,基于超星學習通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果,同時該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的大力認可。此外,蔣變玲等[10]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移動教學,結合導入BOPPPS 教學模型的研究表明,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發揮,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梢妼鹘y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結合,是目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較有效的方法之一,既能發揮傳統教學的潛能,又能體現信息化教學的優勢,使課堂教學變得高效有趣。

圖1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BOPPPS教學模式
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構建完整的實驗內容體系。在學習通上傳實驗操作視頻,在一定程度上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此外,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與鍛煉,在每一次實驗課之前,利用學習通設置分組任務,要求學生上傳實驗過程參與情況及結果,根據學生的表現及上傳的任務結果、實驗報告進行綜合評價,評價體系設置為教師評價占比50%,組內互評占比20%,組間互評占比20%,自評占比10%。梁明驊[11]通過將參與式教學方法應用到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工作中,顯著提高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結合創新創業或科研訓練項目,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創新創業項目或科學問題的提出、自主設計實施方案、儀器準備,教師指導審核實施方案通過后執行,最終完成實驗報告和總結分析。使學生體驗完整的實驗過程,實現在“做”中學,提升學生參與度和創新意識,提高實驗課程教學效果。
在授課中穿插生產實踐實例、學科研究動態,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對學科研究的興趣。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本身操作實踐性強,授課過程中,根據組培的發展趨勢與研究熱點,融入組培研究成果與案例,通過研究成果和案例,加深學生對學科發展和應用的了解。另外通過學習通上傳資料并引導學生自主查閱文獻,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程度。
陳娜等[12]針對藥用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教學的現狀,將中藥特征融入藥用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教學過程中,發現從源頭上更能激發學生學習中藥、主動認識中藥的潛能。除此之外,通過“課程建設+大學生創業創新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比賽,以“科技助農”為主題,鼓勵同學積極查閱文獻、調研市場,再結合授課內容及市場需求,確定具體項目,制定可行性項目方案,以此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意識,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和服務產業的綜合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融入前沿性研究成果,以此可以拓寬課程深度和廣度。
課程思政建設是各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要求的重要路徑[13]。而課堂教學是實現這一根本任務的主渠道,實施途徑如圖2所示。

圖2 課程思政實施過程
落實課程立德樹人目標,就要用好課堂教學,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像鹽溶于水一般融入課程中,通過加強思政教育和價值觀的建立,提升學生的專業自信和擔當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三農”情懷。教師要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立德樹人的使命,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學習,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人格品質,給學生起帶頭模范作用。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學術性,這就要求教師始終保持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深入挖掘與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找準融入點,巧妙地將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培養、道德教育和“三農”情懷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14],厚植“三農”情懷,培養知農愛農懂農的創新型人才。
藥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是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的專業課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求知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熱愛中藥事業,推動植物生物技術在藥用植物領域研究與應用的創新型人才。本文通過優化核心教學內容,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實現有效的互動教學;以成果為導向,利用學習通、多媒體技術豐富實驗課教學手段,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融入前沿性研究成果,拓寬課程深度和廣度;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思政育人,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了教學效果,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