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奇鋼 梁策 李義 張志強
摘? 要: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專業課程從立德樹人的重要性、科學性和特色化著眼,提出“強關聯映射與無聲細潤物”組織模式,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使思政工作“入耳、入腦、入心”;確立“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實施模式,構建“科學+工程+品行”三核心素養的融合式過程育人平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出的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路徑,為高校工科類課程推進全方位立德育人提供參考。
關鍵詞:材料成型原理;思政育人;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2-0044-04
Abstract: Without virtue, a country cannot thrive, and a person cannot stand without virtue. To 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e talents is to cultivate useful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virtue.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Material Forming" of Jilin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ortance, scientifi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cultivation,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strong correlation mapping-silent refinement" to strengthen ideals and beliefs, cultivate patriotism, and strengthen moral cultivation,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n be "in the ear, in the mind, and in the heart", establish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build an integrated process education platform of "science-engineering-conduct" three core qualiti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practic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explore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ollege engineering courses to promote all-round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Material Forming Princi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教科研重點課題“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學科’教學改革研究”(JGJX2022B10);吉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學生自我成長為中心的通專混合式材料成型課程閉環教學體系改革研究”(2021XYB093);吉林大學課程思政“學科育人示范課程”項目“材料成型原理‘課程思政’示范項目”(SK2022061);吉林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材料加工工程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范式探索”(2022JGZ009);吉林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項目“數字化成形理論與應用”(2022KCSZ20)
第一作者簡介:韓奇鋼(1983-),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副院長。研究方向為材料加工工程。
*通信作者:梁策(1987-),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材料加工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1]。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開展面向新時代的課程思政改革,是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2-3]。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既為高校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路徑遵循,也為高校師生深化理解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明確的綱領性文件。
課程思政是指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是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課程思政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各項工作的生命線[4-6]。如何發掘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有效元素,并廣泛實施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材料成型課程是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群,本研究以材料成型原理這一專業必修課為例,闡述材料成型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方法。材料成型原理課程內容主要闡明金屬塑性成型、液態成型、熔焊成型等成型技術的內在基本規律,揭示材料成型過程中影響構件性能的因素及缺陷形成的機理。本課程將使學生對材料成型過程及基本原理有全面、系統和深入的實質性理解,并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為適應新時代國家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需求,本文基于材料成型重點課程——材料成型原理課程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探索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實踐路徑,努力為高校工科類課程存在的思政教育認識不足、思政內容融入生硬與課程知識點關聯性差等難題探尋破解之道。
一? 材料成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分析
“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本是一體,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夠相得益彰。遺憾的是,當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這一方面歸因于高校專業教師職稱評定中科研考核壓力大,教學考核壓力小;另一方面歸因于高校課程普遍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此外,部分專業教師對于工科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仍慣性地認為思政教育應由輔導員、班主任、馬列教師等專門從事思政教育的老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不夠積極主動。探析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存在的“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教師與學生認識不足”問題,對于推進全方位立德育人尤為重要。
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審議通過,其對課程思政的意義、目標、內容和方法做出了詳細指導,但在開展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中,思政內容融入生硬與課程知識點關聯性不強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材料成型原理課程因固守學科范圍,僅僅強調學科知識的講授,對于學科的當代社會效用講解不夠,無法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到自身的責任和價值的呈現;此外,原有這門課程的講授沒有僅僅立足于學科內部,沒有把學科發展放到國家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去呈現,沒有用整體性和關聯性的視角去理解本學科發展,為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提供一種整體性思維。
課程思政要達到育人的功能,不能生硬地把專業課或者通識課講成思政課,刻意地加入生硬的思政元素;刻意的、結合生硬的思政教學很難讓學生從思想深處產生共鳴。課程思政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課程思政不是擠占專業內容,而是要緊密聯系專業課程內容,成為專業課堂的點睛之筆,增加專業課程的吸引力。如何探索出自然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的改革舉措,是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的實現關鍵。
二? 材料成型專業課程思政教改發展方向
材料成型專業課程的思政和教改發展方向應與學科發展方向相輔相承。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自動化向工業智能化的關鍵轉變時期,“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也是材料成型專業學科發展的主要依托。隨著“十四五”規劃發布以來我國重大科技工程的推進,我國材料成型技術水平也得到快速發展,創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占據了較大比例。目前我國高校材料成型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仍以基礎為主,缺乏創新性技術內容的拓展。因此材料成型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和教改方向應圍繞學科發展方向進行。材料成型專業課程內容在制造行業應用廣泛:交通運輸領域中,我國汽車、軌道客車、船舶等零部件的制造大部分是通過塑性加工技術生產的,多點成形技術、旋壓成形技術、內高壓成形技術等新技術的開發為實現復雜三維結構制品提供了方法;航空航天領域中,導彈、運載火箭、飛機需要的大型回轉體零件直徑較大、結構復雜,航空材料的成型對傳統成型方法提出了挑戰;能源領域中,水輪機、火力發電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和大型輸油管道等基礎及關鍵零部件的制備成型實現國產化是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突破。
材料成型專業課程的發展應與國家工業化發展相結合,思政因素的引入并不是簡單的理論結合,而是真正以國家需求為著眼點,使學生以強國發展為目標,提高學科知識學習的熱情。新時代賦予學生新使命,學科內容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基礎知識,他們來源于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并伴隨著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學好材料成型專業課程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培養具有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愛黨愛國的新時代綜合人才也是時代賦予高校的使命。
三? 材料成型專業課程思政教改創新舉措及內容
為破解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問題,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專業課程通過聯合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專職教師,組建跨學院、跨專業的學科交叉教學團隊,將材料成型專業課程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關理論研究相結合,創建了專業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強關聯映射”組織模式,自主提升團隊教師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水平,提高教師德育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奠定課程思政基礎。以材料成型原理為例,由于學科分化,導致現有教學團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方面在短期內難以迅速完善已達到建構課程思政的要求,因此通過學校內院系互動,師資共享等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將“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實踐是人類世界的現實基礎、認識的本質和過程”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金屬凝固熱力學與動力學、氣相對液態金屬的作用、金屬塑性變形與流動”等材料成型內在基本規律和物體本質關聯。
為破解教師與學生認識不足問題,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原理課程通過“材料成型學科知名專家請進來、課程團隊教師走出去”的常態化交流,自主更新課程相關的前沿性科學技術、國家重大工程卡脖子難題等課程內容,在橫向發展和縱向發展的對比中提升學生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建立以學生自我成長為中心的原理性、技術性、操作性“組合式”教學方法,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凝練好思政元素,講好思政故事,創建課程思政“無聲細潤物”組織模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思政工作“入耳、入腦、入心”。例如,為解決課程教學與社會聯動的問題,解決專業教育局限性的問題;在課程開篇講授學科發展史部分,引入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和主體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政元素,闡述材料成型原理在軍/民用大飛機、高鐵動車、新能源汽車等國家制造業發展中的價值與意義,提升學生的馬列理論素養與專業自豪感;此外,著重講述目前材料成型行業存在的“卡脖子”難題,激發學生的科學使命感。
為破解思政內容融入生硬與課程知識點關聯性不強問題,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原理課程通過第一課堂知識傳授,精煉校內課堂講授的課程專業知識點,融入學科發展史、學科知名專家、學者的人物事跡,挖掘課程理論內容相關科學素養、品行素養方面的思政因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野中實現材料成型原理知識傳授;通過第二課堂知識傳授,走入校外知名企業、紅色教育基地,融入企業總工、高工的人物事跡,挖掘課程實踐內容相關工程素養、品行素養方面的思政因子,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生產實習、志愿服務過程中實現材料成型原理知識傳授;最終,完成“科學+工程+品行”三核心素養的融合式過程育人平臺構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例如,為通過實踐教學強調價值引導和思政教育;在第一課堂講授液態成型、焊接成型、塑性成型等內在基本規律和物體本質時,結合液態合金的黏度與表面張力、焊縫宏觀組織及其控制、塑性應變與屈服準則等知識點時,引入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聯系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真理和價值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鼓勵學生努力掌握專業知識、不畏艱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在第二課堂走入中國一汽、中車長客等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授中國第一臺汽車生產、中國高鐵動車海外出口等案例,聚焦工程師前輩科研擔當事跡,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社會責任感。
基于上述的課程思政教改構想,材料成型原理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以“中國百年制造發展史”“大國工程”“科學家故事與大國工匠”三部分引入課程內容。
中國百年制造發展史: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的輕工業到重工業逐步發展不同,我國建國初期的工業發展目標是基于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趕超發展戰略,結合蘇聯的援助開展的,因此我國優先選擇發展重工業。從1953年到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我國工業化的起點,奠定了工業化的基本布局。在這一時期,我國建立了軍工類型企業、航空航天類型企業、冶金類型企業、機械加工類型企業和能源企業等共計150余家,這一時期完成了制造業從無到有的偉大突破。我國改革開放后,基于產業自身發展規律,我國制造業一度陷入瓶頸。當此困難時刻,我黨再次表現出了克服困難、突破桎梏的勇氣與智慧,助力我國制造業的騰飛。如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重點工業建設的寶鋼項目,引進了當時日本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迅速發展壯大,如今已成長為世界級的鋼鐵集團企業。近年來,我國積極戰略轉型、產業升級,已從“世界工廠”變成了“中國制造”,再加上“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不僅協調了我國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更是建立了面向全球化的開放體系。
大國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提出了“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從天眼的運行到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從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到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一項項大國工程彰顯出中國力量,更多的大國工程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在歷史上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科學家故事與大國工匠: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員,技術的應用離不開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家和大國工匠一直在我們身邊。以本課程焊接模塊為例,焊接技術在軌道客車上應用廣泛,而軌道客車尤其是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裝備制造業水平。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置技術布局、重塑技術體系和提升技術實力,用多項“中國標準”領跑“中國速度”。在中車長客的生產車間內就有這樣一位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優秀技術人員——“大國工匠”李萬君。他總結了“環口焊縫七步操作法”,突破國外技術封鎖,保證了動車組轉向架的批量生產。他手握一柄焊槍,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中國高鐵焊接專家,是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鐵戰線的“杰出工匠”。
材料成型原理的課程思政與改革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分析,而是真正結合了技術應用、行業突破、國家戰略布局的實事內容。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同學們的身邊,這樣的發展伴隨著同學們的成長。沒有人比他們更能體會到近年來我國高速的發展。這樣的思政內容更容易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故事更容易激勵同學們的斗志與歷史使命感,建立遠大的學習目標,為助力國家的發展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 材料成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經驗
本研究的主要改革課程——材料成型原理課程密切聯系國民生活和工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和多樣性,在課程的教學環節容易聯系實際生活,與思政資源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有切身體會。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將課堂主渠道功能發揮最大化,扭轉專業課程教學重智輕德現象。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與認識所學材料成型原理課程對國家軍/民用大飛機、高鐵動車、新能源汽車等工程領域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專業榮譽感與職業使命感,有助于打破學生個人思維定式和狹隘眼界,提高學生的人生智慧、改善價值觀念、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效果。
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原理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至今,基于專業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工程素養與品行素養”,培養出了具有“工匠精神”的品學兼優創新人才。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原理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的創新舉措實現是集眾人之力,是課程團隊的集中發力,是一項長期持續工作;課程團隊成員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提高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并在課程內容、教材等思政建設上下真功夫,獲得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實現了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五? 結束語
吉林大學材料成型原理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聚焦“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教師與學生認識不足”“思政內容融入生硬與課程知識點關聯性不強”兩個高校工科類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創建了“強關聯映射”與“無聲細潤物”組織模式,通過自主提升團隊教師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水平,奠定課程思政基礎,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思政工作“入耳、入腦、入心”;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形成“科學+工程+品行”三核心素養的融合式過程育人平臺,培養出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愛國情懷和民族復興使命感,具有“責任意識”“紀律意識”的職業操守和愛崗敬業品德,具有創新意識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457713.
[2] 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教研究,2021(1):5-9.
[3] 王英龍,李紅霞.課程思政對立德樹人成效的影響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1(12):69-73.
[4]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5] 馬婕,陳少華,張峰君,等.《材料成型原理與工藝》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廣州化工,2021(11):187-188.
[6] 郭艷輝.塑性成形理論課程的思政教學探討[J].科教導刊,2021(1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