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斕 周文生
摘?? 要:全面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要堅持從整體性、全局性角度理解“三進”的總體架構和多維面向。堅持系統(tǒng)“進”、全面“進”和深入“進”等基本原則,厘清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建構黨建引領、理論固本、文化浸潤、媒體融合和實踐淬煉的科學體系,充分發(fā)揮黨的二十大精神對高校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引領作用。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原則與內(nèi)容;體系建構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699(2023)05-0001-05
收稿日期:2023-05-09
項目來源: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青年項目(22DJQN06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華中師范大學)專項項目(ZZYR20222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武漢東湖學院)專項研究指導項目(WHDHSZZX2022084);新余學院院校研究重點課題(YXYJ2201)
作者簡介:郭斕(1997-),女,江西宜春人,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研究。
通訊作者:周文生(1966-),男,江西新干人,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The Idea of the "Three Intos" Conveyed by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Principles, the Content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GUO Lan1, ZHOU Wensheng2
(1.School of Marxism,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Xinyu University, Xinyu 338004, China)
Abstract: To advance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textbook,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nto the minds of students, we need to grasp the idea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notations of the “three intos” exactly and take them as an organic whole. That is, we must be clear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three intos” conveyed by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a and keep to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during the practice of it. And thus, a scientific system can be constructed for the teaching to be guided by the Party spirit, integrated with cultures, combined with media, refined with practice, and consolidated under the related theories, so as to ensure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of higher schools.
Key words: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three intos"; principles and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指出:“要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教育培訓的必修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組織開展對相關教材修訂工作,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1]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以下簡稱“三進”),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應有之義與關鍵一招。高校作為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域,應厘清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nèi)容,進而建構科學“三進”體系。
一、 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基本原則
全面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首要任務,是對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的現(xiàn)實回應,也是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體系的重要一步。因此,高校需堅持系統(tǒng)“進”、全面“進”和深入“進”三大基本原則。
(一)堅持系統(tǒng)“進”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系統(tǒng)思維方法要求,要注意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協(xié)同性,站在全局角度把握黨的二十大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引領學生了解國家大事要事、增強家國情懷、成為時代新人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zhàn)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2]高校黨政領導班子要深刻理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深刻理解黨中央提出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是一項兼具重要性、全局性與戰(zhàn)略性的部署。在整體部署學校工作時,高校黨政班子要處理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同各專業(yè)、各學科、各年級和各課程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處理好課內(nèi)育人與課外育人的關系;處理好思政工作者協(xié)同育人的關系,以高屋建瓴的戰(zhàn)略高度,系統(tǒng)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
(二)堅持全面“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內(nèi)涵豐富、立意深遠,標定了中國發(fā)展的新方位,蘊含著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就是要學深悟透黨的二十大精神,整體把握黨的二十大召開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理論成果和框架結構,盡可能地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日常服務、環(huán)境營造、社會服務和實踐鍛煉等各方面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力求實現(xiàn)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匯于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牢牢把握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里程碑意義,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牢牢把握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特征,牢牢把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引領青年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寬廣的格局、更崇高的站位去學習、理解和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幫助新時代青年學生在廣闊的時空維度下準確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找到人生目標、追求和信仰。
(三) 堅持深入“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深入領會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道理、學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實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3]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堅持深入性原則,才能將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講透。當代青年大學生都是“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親眼見證且切身感受著最鮮活、最生動、最深刻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與變革。思政工作者應吃透二十大報告的要點,確保理論闡釋準確到位,讓學生體會其學理魅力;緊跟青年學生關注的熱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fā)展,讓學生感受其理論活力;找準青年學生的思想堵點,解答學生現(xiàn)實疑惑與訴求,讓學生領悟其實踐偉力。同時,要想實現(xiàn)深入進頭腦,就必須用好社會實踐這個大課堂,整合社會各方的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到生動的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感悟和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而使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從單一平面走向多維立體,從靜態(tài)呈現(xiàn)走向動態(tài)展現(xiàn)。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主要內(nèi)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穿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價值。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牢牢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觀點、思想理念和精神氣質(zhì)等主要內(nèi)容。
(一)“知識觀點”進,學習具體觀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源自于新時代黨和人民的具體實踐,是新時代我國各項偉大事業(yè)不斷向前推進的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大明確回答了新征程“舉什么旗幟” “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繼續(xù)前行”“朝著什么樣的目標團結奮斗”等時代之問與中國之問。新時代青年學生重任在肩,尤其需要學懂弄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具體觀點。因此,推動知識觀點“三進”是引導青年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堅實基礎。“知識觀點”進是首要任務,這有利于聚焦新論述新觀點,引導青年深刻領會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使命任務、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而幫助青年學生準確把握自身所處的時代節(jié)點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
(二)“思想理念”進,學習立場視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新時代為邏輯起點,立足戰(zhàn)略全局和百年變局的時代背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4]思想是行動的航標。全面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就是要堅持正確的立場視野,堅持用思想理念實現(xiàn)“三進”。這也就是要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進”工作,運用好、堅持好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引導學生提高站位、拓寬視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立志做堅守民族立場、具有全球視野、勇?lián)褡逯厝蔚男聲r代好青年。
(三)“精神氣質(zhì)”進,學習精神品質(zhì)
黨的二十大報告充滿著黨為民情懷的精神涌流,其理論積淀與智慧光芒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跟傳統(tǒng)的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的教學不一樣,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參加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競賽,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偉大時代迎來全新機遇與挑戰(zhàn),全新機遇鑄就精彩人生篇章。可以結合黨的百年奮斗史,結合青年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案例,生動闡發(f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承載的偉大建黨精神、使命擔當精神、永久奮斗精神、歷史主動精神、“無我”精神、斗爭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等寶貴品質(zhì),加強理論說服力。引導當代青年學生在精神偉力的指引下,感悟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打開事業(yè)發(fā)展新天地的擔當作為,銘記黨緊緊依靠群眾、服務群眾、聽民聲、暖民心的為民初心,教育引導大學生“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2]。
三、構建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多維體系
在百年奮斗征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高度重視用理論真理和精神力量引領青年、教育青年、感召青年,鑄就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不朽奇跡,鍛造了青年不懈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信仰。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以“大思政”理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內(nèi)容形式更新、方法手段革新,構建起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多維體系,構筑起“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四梁八柱,更是意義深遠、作用非凡。
(一)緊扣要點,構建黨建引領體系
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是一項整體性系統(tǒng)性工程,各高校必須從源頭上轉(zhuǎn)變思想、深化認識。學校黨委是發(fā)揮黨建引領力量的核心,只有學校黨委緊扣“三進”工作的要點,科學統(tǒng)籌規(guī)劃,制定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時間表和路線圖,才能打造思想統(tǒng)一、層次多樣、協(xié)同推進的“三進”體系。
一是要緊扣中心大局,進行整體統(tǒng)籌。高校必須切實發(fā)揮黨委核心作用,引航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高站位統(tǒng)籌謀劃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全面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和辦學特色,站在全局角度,關注青年學生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認知和踐行情況,按照“三全育人”總體要求,采取系統(tǒng)工作部署,制定切實可行的落實方案。
二是要緊扣課程特色,進行分類實施。分類梳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基礎課、專業(yè)課、實踐課等課程的特征,厘清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區(qū)別,挖掘各學科、各課程中蘊含的黨的二十大精神思政元素,科學建構“知識—課程—專業(yè)—學科—學段”全覆蓋的“三進”體系,做到分類實施,因材施教。
三是要緊扣師資特點,進行協(xié)同推進。學校黨委要打通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合作的“堵點”,開展“手拉手”協(xié)同備課、互相聽課評課賽課、教學研討等方式,組織好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專業(yè)課教師三大群體協(xié)同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5]
(二)筑牢基點,強化理論固本體系
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6]筑牢理論基點,強化學生理論體系,是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前提與基礎。
一是筑牢教育者理論基點,強化育人隊伍建設。高校思政工作者只有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和哲理,才能形成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學認識和正確看法,切實做到用黨的二十大精神啟迪青年智慧、涵養(yǎng)青年情感、引領青年成長,更好地回應時代呼喚與青年需要。因此,高校應以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思政工作者隊伍建設與培訓,為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培養(yǎng)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闡釋到位、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準確研判學生思想新變化的思政工作隊伍。可以通過舉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讀書班、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輪訓等形式,引導教育工作者以勤學原文、深悟原理等方式提升理論素養(yǎng),進而達到提升育人能力、厚植育人情懷、強化育人使命的效果。
二是筑牢青年學生思想基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高校教育者必須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主動回應和解決青年學生的現(xiàn)實訴求,把思想引導與解決問題相結合,為青年學生提供學業(yè)、生活、發(fā)展、規(guī)劃等實質(zhì)性支持和幫助。高校可以通過實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改革,架構“課程育人”工程的“一體雙翼”。在思政課、各類專業(yè)課和實踐課中,始終貫穿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理論真理的魅力吸引學生、感化學生,筑牢青年學生的思想基點,進而回應好、解決好學生的實際問題。
(三)制造高點,做實文化浸潤體系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準確掌握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動向,制造文化建設高點,做實文化浸潤體系,方能不斷增強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一是文化育人內(nèi)涵深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校園文化的內(nèi)核,利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滋養(yǎng)學校教育教學,提升思政育人軟實力。堅持將二十大報告中的最新理論成果貫穿于思政課課堂教學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文化供給,逐步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提升工作導向力。
二是文化育人場域建設,夯實文化硬支撐。高校要不斷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校史館、圖書館、藝術展覽館、主題展館等校園文化育人場域建設,特別是可以增加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展覽。同時,加強與社區(qū)、農(nóng)村、企事業(yè)單位、紅色教育基地和技術技能實踐基地等社會機構的交流合作,共建育人場域,夯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硬實力。
三是文化育人活動優(yōu)化,打造文化新高點。可通過主旨報告、座談會、研討會、誦讀活動、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對于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創(chuàng)新性使用“誘思探究”翻轉(zhuǎn)式“學”精神、“述說唱繪”美育式“踐”精神、“讀講辯演”分眾式“悟”精神、“流動課堂”情景式“行”精神等多種形式,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學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賦予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新動力。
(四)緊跟熱點,完善媒體融合體系
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應緊跟社會熱點,完善媒體融合體系,站在學生角度進行融入。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完善媒體融合體系,拓展思政育人空間,將學校官網(wǎng)、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抖音、QQ、微信視頻號、B站和校報等打造成為一體化融媒體宣傳平臺,形成課下輔助課上、線上輔助線下和校外輔助校內(nèi)“三格局”。
一是“課下輔助課上”,以熱點討論輔助教學。即課上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闡述黨的二十大精神,為課下實踐打好基礎。課下安排學生參觀VR云游紅色場館、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展覽等展館,帶領學生進行小組探討、情景劇編排、視頻創(chuàng)作、音頻創(chuàng)作、圖片繪制、動畫制作、動漫創(chuàng)作等實踐。
二是“線上輔助線下”,以熱點互動引領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要抓住“互聯(lián)網(wǎng)+”的東風。高校可以借助“三微一端”等媒介平臺、Chat GPT等人工智能工具,釋放互聯(lián)網(wǎng)共享互動、跨界融合的獨特優(yōu)勢,推動形成全員關照、全域覆蓋的“三進”新局面。充分利用線上媒介輔助線下學習,采用線上答題、線上視頻學習、線上討論等方式,輔助課上的理論教學,使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能夠在新媒體的浸潤賦能下生機蓬勃、成果顯著。
三是“校外輔助校內(nèi)”,以熱點推送強化擔當。利用融媒體中心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主要特點,利用新媒體端口進行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送,讓學生在周末、節(jié)假日、寒暑假、見習實習期間,即使身處校外,也能接收到來自學校融媒體平臺推送的系列新媒體作品。采用融媒體推送的方式,將實現(xiàn)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外育人的“潤物細無聲”,激勵高校青年學生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轉(zhuǎn)化為責任擔當。
(五)凸顯亮點,重視實踐淬煉體系
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穩(wěn)定的成長環(huán)境和復雜的網(wǎng)絡氛圍導致部分青年出現(xiàn)“躺平”“擺爛”“佛系”等現(xiàn)象。唯有重視實踐淬煉體系,激發(fā)學生實踐熱情,才是解決此類問題的破局之解,更是“三進”工作的亮點所在。生動實踐方能磨礪青年、鍛煉青年、涵養(yǎng)青年,從而真正實現(xiàn)“三進”。
一要拓展實踐平臺,強化“三進”支撐力。把黨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義同專業(yè)實踐緊密結合,多基地協(xié)同拓寬實踐平臺,建立高新技術實踐基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鄉(xiāng)村振興基地、文化傳承基地等實踐基地,為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提供強大支撐。同時,圍繞第一課堂、豐富第二課堂、延伸第三課堂,實施“一二三”課堂聯(lián)動,推動教室教學、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課堂一體化建設,做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二要創(chuàng)新實踐形式,凸顯“三進”吸引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系統(tǒng)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的必然要求。高校可利用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鄉(xiāng)村振興實踐活動、企業(yè)見習實習、支教支農(nóng)支醫(yī)、紅色足跡尋訪、社會發(fā)展調(diào)研等實踐活動,打造學生實踐體系。當青年學生樂于實踐、勤于實踐,在廣闊社會舞臺中揮灑汗水、躬身實踐時,才能真正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內(nèi)化為精神品質(zhì),堅定理想信念;外化為實踐要求,練就過硬本領。
三要推進實踐改革,增強“三進”感召力。在青年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和學業(yè)考核中適度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探索使用“增值評價”“過程評價”“綜合評價”等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踐行情況。在實踐教學評價后,及時給予學生正向反饋和積極指導,可增強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感召力,引導青年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實現(xiàn)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入行。
參考文獻:
[1]求是網(wǎng).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EB/OL].(2022-10-30)[2023-04-25].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30/c_1129088533.htm.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 2022-10-17(02).
[3]習近平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強調(diào) 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 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N].人民日報,2022-10-18(01).
[4]蒲清平,黃媛媛.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5):1-13.
[5]齊衛(wèi)平,樊士博.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3):8-12.DOI:10.19865/j.cnki.xxdj.2022.23.002.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鄧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