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堂人數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很多國家把減少課堂人數作為提高學生學業成就的一種重要手段。本研究從線上課程成績和學習的進度、線下課堂搶答情況和期末考試成績數據等兩個層面來構建學生學業成就的分析維度,采用平均數獨立樣本t檢驗和描述性統計來分析大學生的線上和線下的學業成就與課堂人數之間的關系。研究認為:課堂人數對學生的線下期末考試成績和課堂搶答情況有顯著影響;對學生的線上課程成績和學習平均進度沒有顯著影響;課堂人數多的班級更容易出現學習困難學生。基于分析結果,要重視課堂人數對線下教學的影響,積極控制合并自然班產生的大課堂現象,采用恰當的方式開展線下小課堂、線上大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線上大課堂教學中,需及時關注學習困難學生;在不可避免的線下大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關鍵詞]學業成就;大學生;線上;線下;課堂人數
[中圖分類號] G64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0-0014-06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人數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進而也會對教育質量產生重要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開始逐漸由關注教育的規模轉向質量,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法國等國家都針對班額問題開展了相關的教育實驗,提出了通過班額調整來提升學生學業成就和教育質量的重要改革意見和措施。例如,知名的美國田納西州生師比成績項目( Student-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簡稱STAR)、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班額減縮項目( Class Size Reduction,簡稱CSR)[1],英國班額與生師比項目 ( Class Size & Pupil Adult Ratio Project,簡稱 CSPAR)[2]等。中國也有一些學者探究了關于幼兒園(張敏,2019)、中小學(方征,2016;崔盛、吳秋翔,2019;姚昊、胡耀宗、馬立超,2021)、高職(秦素粉、蔣濤,2016)、大學(金淑彬、劉文雅,2022)等不同層次學校的班額對學生的各方面影響。當前,為了推進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中國的一些高等學校也在開展諸如“探究式-小班化”的小班教學實驗。但是,課堂人數對線上和線下兩種教學方式的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研究尚不多見。在我國高等學校大規模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背景下探討這一問題,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業成就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
本研究通過分析線上、線下學生學業成就與課堂人數的關系,進一步提出優化教學策略,以期為更好地實施混合式教學提供借鑒,從而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與中小學按照不同班級進行課堂教學不同,大學的課堂人數指的是單班或者合并兩個及以上的班級進行課堂教學的學生數量。一般而言,根據專業招生的需要和課堂教學的特點,從20~30人到上百人不等。鑒于此種情況,同時也為了最大可能減少控制變量的影響,本研究將同一名教師講授的2021-2022第一學期“教育概論”課程的同一層次六個自然班的254名大一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兩個大班和兩個小班進行設計,其中兩個大班(以下簡稱為“大1班、大2班”)分別由兩個自然班組成,學生人數分別為84、85,共169名;兩個小班分別由一個自然班組成(以下簡稱為“小1班、小2班”),學生人數分別為42、43,共85名。總的來看,兩個大班的人數差不多是兩個小班人數的2倍。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家發布了一系列關于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信息化逐漸與教育教學深度結合,在線教學也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新常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漸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高等學校尤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以智慧教學工具——智慧樹線上教學為載體,收集線上教學過程中能反映學生學業成就的統計數據以及期末考試成績數據等兩個方面來構建學生學業成就的分析維度。總的來講,線上學業成就主要包括線上慕課成績和學習進度兩個方面;線下學業成就主要包括期末考試成績、課堂搶答情況兩個方面。
(二)研究方法
根據統計分析的需要,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進行關于不同班級學生學業成就——線上課程成績與學習進度、線下期末考試成績與課堂搶答情況等四個方面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并進行相關的平均數獨立樣本t檢驗。
三、 研究結果分析
(一)不同班級的學業成就差異分析
通過單樣本k-s檢驗,兩個大班和兩個小班的期末考試成績和線上慕課成績均服從正態分布,故而本研究考慮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個大班和兩個小班、兩個大班之間和兩個小班之間的平均數的差異程度進行檢驗、統計分析和說明。
1.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考試成績的差異分析
關于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的期末考試成績平均數的差異性t檢驗(見表1),得到t值是3.143,相對應的p值為0.002,明顯小于0.05。由此可以得出,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的期末成績的平均數差異顯著。這說明課堂人數對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關于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的慕課考試成績平均數的差異性t檢驗,得到t值是-1.327,相對應的p為0.186,明顯大于0.05。由此可以得出,兩個小班和大班的線上課程成績的平均數差異不顯著。這說明課堂人數對學生的線上課程成績的影響較小。
為了更具體地了解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期末考試成績的差異情況,本研究將進一步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說明。
從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的期末考試成績來看(見表2),兩個小班的平均值為84.67,兩個大班的平均值為82.67,兩個小班高于兩個大班2分,可見小班明顯優于大班;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的標準差為4.15和5.82,兩個小班低于兩個大班1.67,相對大班來說,小班學生的總體成績比較平穩。具體而言,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的最小值分別為72、64,差值為8,差距非常大,最大值分別為94、95,差值為1,差距比較小。由此可以得出,課堂人數對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穩定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課堂人數越少,學生的整體成績越穩定,得分最高學生的成績越高;課堂人數越多,學生的整體成績越不穩定,得分最低學生的成績越低。
綜上可以得出如下幾個結論: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期末考試成績差異顯著,兩個小班的平均值和成績的平穩性明顯優于大班;而兩個小班和兩個大班慕課成績的差異不顯著。課堂人數對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平均值和穩定性有很大的影響;而對慕課成績的影響較小。課堂人數越大,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平均值越低,且越容易產生成績低的學生;而對慕課成績的影響則很小。
2.小1班和小2班考試成績的差異分析
對于小1班和小2班之間的期末考試成績平均數的差異性t檢驗(見表3),得到t值是0.826,相對應的p為0.411,明顯大于0.05,所以兩個小班之間的期末考試成績的平均數差異不顯著。這說明課堂人數近乎相同的小1班和小2班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沒有明顯的差別。
關于小1班和小2班之間的線上課程成績平均數的差異性t檢驗,得到t值是0.239,相對應的p為0.812,明顯大于0.05,所以人數近乎相同的兩個小課堂的線上課程成績的平均數差異不顯著。
3.大1班和大2班考試成績的差異分析
關于大1班和大2班之間的期末考試成績平均數的差異性t檢驗(見表4),得到t值是-0.017,相對應的p為0.986,明顯大于0.05,所以兩個大課堂的期末考試成績的平均數差異也不顯著。
關于兩個大課堂的線上成績平均數的差異性t檢驗,得到t值是-1.072,相對應的p為0.285,明顯大于0.05,所以兩個大課堂人數之間的慕課考試成績的平均數差異不顯著。這說明課堂人數近乎相同的大1班和大2班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也無明顯差異。
綜合上述分析,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課堂人數確實對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有顯著影響——課堂人數少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明顯優于課堂人數多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而課堂人數對學生的線上課程成績則沒有明顯的影響。
4.不同班級課堂搶答人數分析
對于課堂搶答情況,本研究僅就具有最大差異的班級——人數最少的小1班(42人)和人數最多的大2班(85人)進行統計分析和比較(見圖1)。總的來看,小1班的搶答次數為15次,是最多的,而大2班的搶答次數最少,為9次。可見,班級人數越多,學生搶答次數越少,班級人數與學生的搶答次數呈現出一定的逆向趨勢。其中小1班搶答1次和2次的學生數量分別為10人和5人,也是最多的,大于2次的學生數量則為0。這說明,小1班并沒有搶答特別積極的學生,但是卻并沒有影響整體學生的積極性。而大2班搶答1次和2次的學生數量分別為4人和2人,是最少的,大于2次的學生數量則為3。這說明,大2班的個別學生還是非常積極的,但是卻沒能較好地調動整體學生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小課堂更能調動整體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5.不同班級線上課程的學習平均進度統計情況分析
從上課時間上來看,小2班和大2班分別是周三的第1節和第2節;小1班和大1班分別是周五的第1節和第2節(因新生和節假日等原因,這些班級在第15、16周曾進行調課,因處于學期末,故而對統計數據幾乎沒有影響。)籠統地講,小2班和大2班的上課時間早于小1班和大1班兩天。
關于學習進度的統計,一般都是在周二晚上進行,周五上課時也采用同樣的數據(此情況已向同學們說明)。從圖2可以看出,幾個班級的學習進度基本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周二上課的兩個班比周五上課的兩個班在進度上沒有明顯的優勢;同一天上課的小班與大班的學習進度相比,也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多次出現小班慢于大班的情況;沒有一個班的學習進度一直處于第一;也沒有一個班的學習進度一直處于最后。下面,將以時間相差最大的小2班和大1班為例來進行具體分析。由于具有課堂人數少和上課時間考前兩方面的優勢,小2班應該在學習進度上快于大1班。然而,結果是小2班只有第4次學習進度最快;大1班則在第1、2、3次和最終學習進度都是處于第1位。綜上可以得出:課堂人數對學生的線上學習平均進度沒有規律性的影響。
然而,通過分析每次線上課程最快與最慢班級學習平均進度的差值,大致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特征:除去前兩次,差值基本呈現一個從大到小的趨勢,最大即第二次的差距為6%,最小即第5次的差距僅為0.43%(見圖3)。由此可以推斷出,有的班級的學生存在學習拖沓的現象,隨著線上課程學習截止時間的臨近才開始加快學習的進度。
四、課堂人數影響學生線上與線下學業成就的討論與分析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出結論:課堂人數對學生線下學業成就具有顯著影響,而對學生的線上學業成就沒有顯著影響。下面,將從課堂人數之于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的不足與優勢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課堂人數對學生的線下學業成就具有顯著影響
在線下課堂中,課堂人數的大小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一,人數越多每位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越少,導致學生認為自己是局外人的傾向加大[3],此種情況下必然降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加不愿意參與到搶答問題的環節,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二,課堂人數越多,座位編排的空間越大,班級紀律管控難度越大,教學環境和氛圍越差,自然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第三,課堂人數越多,由于教師的視野覆蓋范圍有限,部分學生將得不到足夠的關注[4],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反過來講,當學生的課堂表現不積極時,也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如此就會形成一種教與學的惡性循環,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人數對學生的線上學業成就沒有顯著影響
在線上課程學習中,無關乎學生的多少,每名學生享受到的是真正平等的資源,同樣的課程內容,同樣的課程模式,同樣的課程要求。第一,每個教學視頻都設計了回答問題的環節,即每個視頻每隔5分鐘左右就會彈出一個與前述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答對了之后才能繼續后面的學習,這就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第二,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之下更加注重過程性,平時成績占綜合成績的40%,而線上課程的學習成績占比為平時成績的50%,這是促進學生線上課程學習的第二重保障;第三,每次線下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老師都會將幾個班級的線上課程學習進度快的同學進行表揚和匿名批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線上課程的學習效果。
(三)課堂人數對線上和線下學業成就的不同影響進一步凸顯了其對線下學業成就的顯著影響
課堂人數對學生的線上課程學習及進度都沒有顯著影響,大班和小班的期末考試成績卻存在差異,而期末考試成績是學生線下課堂和線上課程學習兩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這就進一步驗證了正是線下課程的影響導致了期末考試成績的差異。而線下課程盡量控制了其他變量的影響,課堂人數差異對期末考試成績的影響進一步凸顯出來。
五、建議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討論,在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普遍存在大規模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背景下,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能夠優化混合式教學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
(一)重視課堂人數對線下教學的影響,積極控制合并自然班產生的大課堂現象
縮小班級規模是促進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高校和教師應該對由于合并自然班而產生的大課堂授課現象引起高度關注。要從行動上盡量控制合并兩個自然班,堅決杜絕合并三個及以上自然班進行教學的大課堂,按照一般30~50人左右的自然班進行線下課堂教學。
另外,由于學生的線上慕課學習受到課堂人數的影響較小,故可以在控制線下班級人數的基礎上,適當采用合并多個自然班進行線上教學的方式進行混合式教學。此種情況下,擔任該門課程的老師們可以協商合作,采用線上課程輪流負責,線下課程“齊上陣”的方式開展實施。
(二)嘗試開展大課堂線上課程教學,及時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
課堂人數對線上課程的開展沒有顯著影響,而且能夠在節省教學和教師資源的同時,基本保證教育教學的效果。故而,可以積極探索更加靈活、適當的大課堂線上教學模式。對于大課堂線上課程來講,不同班級學習平均進度的對比能對學生產生一定的督促和激勵作用,但是正是平均之下仍然會存在個別“落后腿”的學生。所以,教師要由關注學習平均進度轉向重點關注學習困難學生,特別加強對他們的督促和指導。每次線下課堂,教師除了通報學生的平均學習進度外,還要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對學習進度較慢的1~5名同學進行督促。但是,鑒于對學生自尊的保護,最好采用通報學習進度數據的形式對學生起到間接且更加有效的促進作用。另外,在線上課程的學習中,也要安排學習委員尤其是小組長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多加督促,產生“同學習,共進步”的積極效果。
(三)在不可避免的線下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由于受到一些復雜因素的影響,有時候大學課堂不得不合并自然班進行授課。這時,教師要采用一種積極的態度接受并對待這種情況,找到關鍵點,“對癥下藥”,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調動整體學生的積極性。“個人對于教育內容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對教育內容進行分析、評價,并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內在需要等有選擇地接受。”[5]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其學習主動性,特別要突出優秀學生的示范激勵作用,高度關注課堂表現較差學生的消極懈怠情況并給予他們更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和肯定,從而促進所有學生的進步;其次,要采用多種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可以采用小組教學的方式,給予學習委員和小組長更多的權力,提升他們的責任意識,以達到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從課堂到課下的全方位督促;采用小組評比的方式進行表揚和批評,充分發揮集體教育的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的整體進步和發展。再如,擔任該門課程的老師們可以采用接力的方式進行線下課堂教學,讓每位教師選擇自己擅長的課程內容,發揮每位教師的優勢來提升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REICHARDT R. Reducing Class Size: Choices and Consequences[R]. Aurora: Mid - continent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2001: 1-3.
[2] GRAUE E,RAUSCHER E. Researcher perspectives on class size reduction[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009,17( 1) : 1-26.
[3] 孫慶剛.論高校課堂人數與課堂效果的關系——基于多元線性回歸的一個實證檢驗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11):158-160.
[4] 馬佳宏,等,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的危害、成因與對策——基于廣西的分析與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8.
[5] 肖霞.道德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2.
(責任編輯:張宏玉)
Online and offline: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Class Size
——Taking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Course in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Xueli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reduc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the analysis dimensions of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from two levels: online course grades and learning progress, offline classroom quizzing and final examination data, and used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f mea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and offlin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clas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 offline final exam scores and class quizzes, bu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 online course grades and average learning progress, and tha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found in classe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clas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class size on offline teaching, actively control the phenomenon of large classroom produced by combining natural classes, and adopt appropriate ways to carry out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offline small classroom and online large classroom; in the online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a timely manner; and in the unavoidable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offline, the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as a leader.
Key words: Academic achievements;College students;? Online; Offline; Class size
*基金項目:山東女子學院2021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20CKSJ09);山東女子學院2021年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
作者簡介:李學麗(1983—),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