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貴寧,蔣枝伶,農惠嬌,余 麗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職業認同(PI)是自我概念的組成部分,即個人對職業的自我肯定。護生職業認同是指護生在學習中逐漸發展、確定護士職業角色的過程,確認將要從事護士職業的目標、興趣和個人價值[1-2]。當前,國內外護士職業倦怠現象較為嚴重,我國護士職業倦怠發生率為55.1%~84.0%[3],護士離職人數也在不斷增多,加劇了全球護士短缺問題。研究顯示[4-5],護士職業倦怠與離職意愿突出,護士職業倦怠檢出率為69.0%,且70.3%的臨床護士表現出中等以上程度的離職意愿傾向。有學者[6-7]認為這種短缺歸因于越來越少的護士將護理視為理想職業,由此可見職業認同感水平直接影響護士隊伍的長期穩定與發展。臨床實習是護生轉變為護士的過渡階段,是其能否形成積極的護士職業認同感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影響護生就業、擇業以及職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了解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感水平,探討影響實習護生職業認同的相關因素,有助于提高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促進護生從業率,穩定護理人才團隊。
運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22年7月—2023年4月在廣西某三甲醫院實習的護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在我院臨床實習時間≥1個月的護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調查。排除標準:因某些原因無法完成臨床實習者;不能理解問卷內容者。剔除標準:問卷答案矛盾;問卷作答時間<120 s。
1.2.1 調查量表
一般資料調查表:經檢索、閱讀國內外文獻后自行設計,主要包括人口學資料(性別、學歷、民族、居住地、父母親學歷、家庭氛圍、是否獨生子女、是否有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等)和學習、實習情況(實習時長、是否遭遇過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選擇護理專業原因、是否喜歡護理行業、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是否參加過社團活動、是否有課外閱讀習慣)。
護生職業認同感問卷(PIQNS):參照郝玉芳[8]編制的PIQNS評估護生的職業認同能力,該量表分為職業自我概念、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自主選擇性、社會說服5個維度,共17個條目。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27,折半信度0.842,內容效度為0.894,信效度良好,已被廣泛應用。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為“很不符合”、2為“較不符合”、3為“介于之間”、4為“較符合”、5為“很符合”,其中第12題為反向計分題,其余條目均為正向計分題,滿分85分,分數越高代表職業認同感越強。
1.2.2 資料收集方法
調查員經規范、統一培訓,在說明研究目的并獲得護生知情同意后,將問卷星平臺生成的二維碼和地址鏈接發送到護生實習微信群,以不記名方式收集問卷信息。電子問卷設統一指導語,說明填寫注意事項,通過“僅微信用戶作答1次”的功能設置,避免同一個對象多次提交現象,并將問卷的每個條目設置為必答項目,剔除答案矛盾和作答時間<120 s的問卷,保證問卷質量。按照樣本量不少于變量個數的10~20倍[9],本調查涉及研究因素16個,故最小樣本量為160人,最大樣本量為320人,考慮到調查過程中可能存在失訪者,故增加20%的樣本量,因此共發放384份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81份,有效回收率為99.2%。

本次調查中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感得分為(66.01±12.75) 分。
由表1可知,性別、本人學歷、母親學歷、家庭氛圍、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不同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有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本人是否喜歡護理行業、是否遭遇過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是否有社團活動經歷、是否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比較
以職業認同感得分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12個自變量納入多元線性回歸方程,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多元線性回歸顯示,是否喜歡護理行業、擔任學生干部、遭遇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和課外閱讀習慣是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情況

表3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護士是與患者相處時間最長,離患者距離最近的醫務人員[10],對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有重要影響。當前,護士短缺和人才流失問題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一項護士離職原因的系統評價顯示,較低的職業認同感是造成護士離職的主要原因之一[11]。而護生作為未來護理事業的接班人,其職業認同感狀況關乎著護理隊伍人才儲備的穩定性。本研究顯示,僅56.7%的調查對象喜歡護理行業,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感得分為(66.01±12.75) 分,呈中等水平。低于國外學者[12-13]的報道,高于安徽省[14]本科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得分,與天津市[15]和福建省[16]的調查結果相當。張寧等[17]發現護生經歷臨床實習后,職業認同感水平會高于實習前,所以本研究結果高于安徽省護生的原因可能與王麗華[14]調查對象主要是安徽省在校未實習的護生有關。護生對護士這一職業的認識是在大學期間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許多調查[14,18]顯示,臨床帶教護士的職業態度也會對護生職業認同感產生影響。因此,為進一步提升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建議護理專職教師和臨床帶教老師在專業課授課和臨床帶教中,借助思政課、優秀畢業生演講、護士榜樣宣傳、護理專家座談會及新穎的臨床帶教方式等途徑向護生傳遞正能量,幫助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引導護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升護生對護士職業身份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以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價值感。
3.2.1 喜歡護理行業
本研究發現,喜歡護理行業的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為(72.16±10.38) 分,顯著高于不喜歡護理行業的護生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是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的主要影響因素,與現有報道結果相同[14,16,18-19]。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論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了興趣愛好的重要性。張亞普[18]對實習末期的護生研究表明,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個人興趣越趨向一致,職業認同感越高。喜愛護理專業會激發護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對職業發展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使其有較高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故而喜歡護理行業的護生會有更高的職業認同感。
3.2.2 擔任學生干部
學生干部往往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肯吃苦耐勞,有一定的執行能力、組織能力。作為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和樞紐,學生干部除了幫助老師完成班級管理事務之外,也會在班級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本文調查數據顯示,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是影響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因素之一,擔任學生干部的護生職業認同感更強。與王麗華[14]、杜鵑和李津[20]、楊艷等[21]的報道相同,但與郝雅楠[22]的研究結果不同。出現不同結論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量和地域有關,未來需要更多大樣本、多中心的調查加以驗證。
3.2.3 遭遇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
醫院是職業暴露和工作場所暴力的頻發場所。已有研究[23-24]證實是否發生過針刺傷、銳器傷等職業暴露及在工作環境中受到軀體攻擊、語言攻擊、威脅等工作場所暴力事件與護士的離職意愿呈正相關(P<0.01)。本研究結果表明,遭遇過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低于未遭遇過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的實習護生(P<0.01),由此可見,遭遇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對護生的職業認同感有一定影響,與以往的研究數據相同[15,18]。實習護生經歷職業暴露或者工作場所暴力后,容易出現害怕、恐懼、焦慮、憤怒、懷疑、無助、沮喪等一系列消極情緒,這必然會給護生看待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職業認同感下降。因此,當護生遭遇職業暴露或者工作場所暴力后,除了分析原因,加強職業防護培訓外,更需要臨床帶教護士、護士長關注實習護生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促進心理健康,避免因為一次職業暴露或者工作場所暴力而造成實習護生對護理職業出現消極的認知和態度。
3.2.4 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
雖有調查[25]顯示家中有無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的親人不會影響護生職業認同感,但本研究中,有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高于沒有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也表明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是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又一影響因素,與Chen等[26]的報道一致。這可能是因為從事醫療工作的家人對護理行業有正確客觀的認識,在與護生的平常接觸中,護生對醫療行業提前有了初步認知,對護生高考后選擇專業和職業認同感的建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3.2.5 課外閱讀習慣
本研究發現,課外閱讀習慣會影響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優于無課外閱讀習慣的護生(P<0.01)。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涉獵面,除了醫學相關知識外,護生可能還會閱讀經濟學、哲學、成功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使其懂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表現出全面的綜合素質和積極的正能量,有清晰的目標和計劃,能及時調節不良情緒,對自己選擇的行業有充足信心。
臨床實習是護生職業認同形成及發展的重要階段,重視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對提升現代護理人才素質、保證護理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當前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感不強,亟待提升。護理專職教師和臨床帶教護士應關注職業認同感較低的護生,對不喜歡護理行業、沒有擔任學生干部、遭遇過職業暴露或工作場所暴力、沒有家人從事醫療相關工作和無課外閱讀習慣的護生應多加引導,針對性地協助他們正確認識護理職業,激發對護理工作的熱愛,提高職業認同感,從而減少人才流失,穩定護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