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佳,張 雪,戴昀弟 FENG Jia,ZHANG Xue,DAI Yundi
(1.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2.吉林省人力資源技師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2023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強調物流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會長任豪祥曾說要“以人才培養推動中國式物流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現代物流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更應符合中國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下,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愈發受到重視。《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均強調了對緊缺型人才的培養,物流類人才作為十二類緊缺型人才之一,在數字經濟下其物流類人才的培養正呈現出數智融合的發展特征。民辦高校作為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的搖籃和輸出地,結合已有優勢和發展機遇開展了一系列的變革與創新,以期不斷適應市場對物流類人才數智技能的需要。調研發現,目前在數智化趨勢下,市場對物流類人才的智能技術需要具備或掌握的素質要求主要包括如表1所示的幾項技術。

表1 相關技術匯總
民辦高校以培養一批具備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和虛擬現實技術等的物流專業人才為目標,進行了一系列的優化與創新,首先從人才培養體系出發,其次是課程建設和授課安排。雖然沒有統一的培養標準,但各大民辦高校均在依托已有優勢和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采取了多種舉措,以符合大環境對物流類人才數智化培養的需要,如建設數智化實訓室,建成具有AR/VR設備、智慧倉儲實訓軟件、智慧供應鏈實訓設計軟件、大數據實訓軟件等。同時,在課程建設上,如《智慧供應鏈管理實訓》《智慧倉儲模擬實訓》《大數據綜合模擬實訓》等實踐實訓類課程的占比逐漸提高,物流類人才的培養逐漸呈現出了與數智融合發展的趨勢。
當前,民辦高校物流類人才的培養存在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主要表現在物流類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且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片面、產學研脫節等。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企業完成轉型升級后,物流類人才的技能需要才能逐漸明確,而人才的培養時間較長,總是出現物流類人才培養延遲的現象,這就導致了民辦高校物流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不匹配的情況。再者,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校企協同物流類人才培養不足,導致企業不了解物流類人才的培養進度,學校不清楚企業物流類人才的實際技能需要,學生在進行頂崗實習與就業時往往難以勝任相應崗位的工作,而企業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招到能勝任其崗位的物流應用型人才。面對以上問題,民辦高校和企業正在積極嘗試采用多種辦法促推校企真實有效的深度合作,解決物流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不暢的情況。以產學研協同育人為例,校企雙方都強調其項目合作要具有真實性和實踐性,為此其對審核和監察的力度都在逐漸提高。“校企協同、深度合作”積極踐行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目標,以提高人才輸送為準則,以滿足人才需要為特點,不斷改善民辦高校物流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不匹配的現狀。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以及相關技術應用的不斷普及,民辦高校物流類人才培養的門檻逐漸降低。物流類人才培養應符合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需要,伴隨軟件系統集成度的提高,以及基于軟件系統的知識賦能逐漸普及使用,民辦高校在物流類人才數智化培養方面有了切入口,通過采購智慧化應用與實踐的模擬軟件,特別是基于校企合作基礎有針對性地構建的模擬軟件,更是大大擴寬了數智化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的普及面。AR和VR技術的不斷成熟,使AR和VR應用更為便利了,學生可以在校內通過相應軟件綜合實訓課掌握該技能;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物流領域AGV的典型使用,學生可以在校內“智慧物流綜合實訓室”通過對應課程掌握其應用與運行原理。由此可知,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民辦高校物流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方式和切入口。
基于物流類人才培養和數智融合發展的生態化體系構建需要 “頂層政策設計”“一線教學實踐”和“產業數智需要”的有機融合,推動教育數字化戰略落地生根[1]。從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形式與物流類人才供給的現狀來看,頂層政策設計在不斷完善,但一線教學實踐卻跟不上設計的步伐。一線教學實踐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一是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未及時更新,部分民辦高校由于建設不足、資金不足,沒有及時修改和完善數智化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其傳統陳舊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形式跟不上物流人才市場的需要;二是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三是教學軟件陳舊,教學實訓課程的開展受到限制;四是教師數智化技能不足,導致傳道授業受限;五是教師激勵機制不足,導致教師群體躺平的現象眾多;六是產業發展對物流人才的需要具有及時性,但學校對物流人才培養與輸送較慢;七是企業對物流數智化人才技能需要的差異化,導致物流類人才培養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以上均是數智融合發展的生態化體系構建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最直接有效的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物流類人才的方式。民辦高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物流類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應用型物流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下最急需的人才類型之一。當下,眾多民辦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并沒有展開深度合作,因此達不到預想的聚合效應。一是在教師方面,教師深入企業的頂崗實踐流于形式,企業也不放心將企業具體的工作內容交付給沒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做,教師在企業的頂崗實踐逐漸基層化、簡單化,并未進行真正的輪崗,因此對于企業整體運行的了解并不深刻,進修實踐的效果不好,也無法為學生進行舉例說明。二是在企業方面,企業導師在高校只是空擔榮譽稱號,并未開展定期的指導與培訓,學生對于校企合作企業的了解并不多,對于未來實習實踐崗位所需的技能也不清楚。三是在學生方面,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很少,而且實習崗位大多數是基礎崗,對數智化技能的要求并不高,對物流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效果不明顯。以上現象也是導致校企協同物流類人才的培養達不到聚合效應的原因所在。
目前,受多種客觀因素影響,數智技術在物流類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用和滲透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民辦高校在資金、技術、軟件方面支持不到位。現有的軟件大部分已不能滿足現實實操技能的需要了,而軟件的更新換代和技術的有效期大致是5年,僅能符合一批學生的現實培養需要,如一個物流實訓模擬的軟件已完成一批針對性物流人才培養,但在下一批物流人才培養中繼續使用,最多就是換個課程名稱,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形式主義。譬如《物流綜合模擬實訓》應用的軟件,為了符合數智物流人才培養需要,可更改為《智慧物流綜合模擬實訓》。智慧物流的發展速度很快,而智慧物流軟件的維持時間往往至多兩年,這就需要學校在此方面不斷進行維護和更新,亦或者重新采購新軟件,僅此一項就使得民辦高校的資金投入成本過高,從而也導致數智技術在物流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更新較慢,滲透不及時。
民辦高校物流學生的自制力較差,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首先,錄取分數較低,學生綜合素質與一流院校相比差距較大。其次,物流專業的學生接收新信息的渠道有限且時效性不足,學生對于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不明確,對于就業,大部分物流專業的學生均持樂觀的態度,并沒有意識到人才和行業市場競爭的激烈,以及市場優勝劣汰的常態化境況。最后,教師教學模式單一和課程內容講解枯燥,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且部分物流專業的學生認為授課內容對未來就業的幫助并不大。在自制力差、信息差大、安逸氛圍、單調學習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學生持續學習與技能提升的自主性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畢業時并未具備一定扎實的理論與技能素質。
“十四五”期間,我國現代物流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其中智慧物流、數字化供應鏈的發展對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急需構建完善的物流類人才培養與數智融合發展的體系,打造“頂層政策設計”“一線教學實踐”和“產業數智需要”協同發展的局面,實現多元學習場景的深度融合,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健康生態。
一方面,需要充分釋放民辦高校物流專業教師的技能,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物流專業已不僅是單純的新文科了,而是成為了傾向于應用型、綜合性、技能型特征的新時代文科專業,因此其對教師綜合能力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了,需要教師踐行師德、在育人的同時追求自身發展與進步,并不斷優化教學的方式方法[2],如圖1所示。一名民辦高校培養應用型物流人才的專業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師德,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學會掌握新的教學方式,積極提升自身素養,發展并提升自身技能。

圖1 教師智能教育素養維度模型
另一方面,需要民辦高校明確現代物流產業對物流類人才數智化技能的需要,在一定需要的基礎上進行人才培養,真正達到 “學校使命”與“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效益”和“教育效益”的協調統一。
一方面,需要加強物流領域校企合作的深度。一是根據企業針對物流類人才所需數智技能,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科學制定授課課程及授課課程的排序。如根據校企合作內容和定制班的需要,增加相應物流實訓實操課程的占比(如:市場大數據分析實訓、智慧物流運營與管理、智慧供應鏈管理實訓……),根據物流人才的培養及物流學生4年需要掌握的技能依次開展由簡入難的物流課程實訓。二是落實企業導師制,制定培訓和指導課表,定期邀請企業的資深物流講師入校授課培訓等。如每一期授課的主題不同,講授的內容不同,結合企業需要和物流行業發展最新資訊與技能需要開展授課,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素質要求,有危機預判和自主技能提升意識。三是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加深校企協同與合作的深度,強化校企協同對物流類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共同致力于聯合培養高質量、復合型、技能型的物流人才,緩解企業技工難的現狀。
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學生和企業充分合作,促進校企協同的深度合作機制。教師方面:一是物流專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和技能,積極參加校內及物流領域內的相關培訓,掌握最新的行業及理論動態;二是發揮其自主性,考取物流相關職業與技能證書,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三是物流專業教師需要針對企業工作內容和崗位進行相應的物流實訓課程設計與授課,如圖2所示;四是物流專業教師應積極參加物流企業的定崗實踐,了解和掌握企業所需的技能與理論需求,為更好地授業做準備。學生方面: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以深入崗位角色的心態上好每一節實訓課程。企業方面:要求企業與學校建立聯合培養定制班,或者設立聯合培養院,建立定向人才輸送機制。

圖2 學生訓戰2.0 的四個核心能力
民辦高校應加強對物流類人才培養中軟件和硬件的投入建設,加大每年的資金投入,建設與時俱進的智慧化實訓基地和智慧化實操環境。一是可以通過合作的形式解決硬件與軟件建設不足的問題。二是可與有關技術公司加強校企合作,以企業需要為導向,降低軟件采購與維護的成本。三是加強“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合作,例如相關物流領域的競賽技術支持方一般都不會變化,但競賽軟件會一直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和補漏。可以以物流競賽為依托,與軟件企業開展合作,購置安裝該公司以競賽為模擬的物流實訓軟件,同時達成長期維護與更新協議,既可以實現以賽促教,又可以達成校企合作,同時提升學生的競賽實踐能力。
物流專業的學生提升自主性需要在自身、教師監督與校企協同的三重影響下,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一方面,物流專業教師作為承擔一線教學任務的導師,對學生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不僅需要在課程學習、就業導向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分析,而且需要根據企業、行業、市場發展需要,結合數智化發展趨勢總結歸納出民辦高校物流類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養[3],如圖3所示。

圖3 物流類人才數智化復合能力模型
物流類人才的培養需具備技術勝任力和跨職能勝任力,具體需要具備13項綜合技能,才能夠滿足市場對物流類人才復合能力的要求。教師應該結合市場的需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設計課程內容等,以此進行真正的、及時的傳道授業。例如:實施OBE的教學理念,將課堂的主動性交予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物流實訓課堂上發揮“教師教學引領,學生教學示范”作用,如《智慧倉儲管理模擬實訓課程》,在實訓課堂上教師應充分發揮引領作用,講解倉儲理論知識、技能要求和注意事項,理清倉儲管理具體的實操實踐思路,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性,主動思考和試錯,在試錯的過程中探尋正確的解決方案,并提倡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組間競賽,使其在提高學習熱情的同時掌握和熟悉智慧倉儲管理所需的技能。
另一方面,需要物流專業的學生在認清一名合格物流類人才所需具備的技能的基礎上,培養自身學習的自主性,提升自主學習意識。例如:以教學實踐單位和校企合作單位為依托,充分利用寒暑假等集中時間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一線實踐工作,既可達成頂崗實習的目的,又可讓學生在工作中以主人翁的精神發現工作所需的技能以及自身技能的不足。
最后,需要學校積極與相關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為物流學生開拓和爭取更多的實習實踐基地,以及頂崗實習的機會,為企業輸送更多技能素養對口的專業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