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麗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詩歌是重要體裁之一,詩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詩歌起源于上古社會,是一種凝練的文字表達,備受人們的喜愛。盡管學生在小學就已經(jīng)接觸了很多詩歌,但到了初中階段,詩歌類型更加豐富,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優(yōu)化詩歌教學策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文將具體分析初中語文課堂中的詩歌教學策略,以期讓學生讀韻、品情、感悟,深入領略詩歌之美。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詩歌所占比例是比較大的,尤其是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代詩歌不僅構思精巧,而且內容豐富,語言凝練典雅。學習現(xiàn)代詩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由于早期的語文教學模式過于單調,導致學生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動力不足。而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現(xiàn)代詩歌教學也經(jīng)常被邊緣化。因此,想要改變這一局面,讓學生充分體會現(xiàn)代詩歌韻味,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通過朗讀領略詩歌之美。
例如,在教學《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播放與詩歌基調相一致的音樂,通過配樂朗誦的方式引導學生沉浸在詩歌氛圍中,讓學生跟隨著音樂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這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通過語言引導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聯(lián)想作者筆下的“天上的街市”究竟是怎樣的場景。
不管學習古代詩歌還是現(xiàn)代詩歌,朗讀都是有效的方式。有效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情感以及思想。在此期間,為了強化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節(jié)奏劃分,讓學生一方面注意體會情感,另一方面把握詩歌的特點以及類型,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學習質量。
在初中階段,除了現(xiàn)代詩以外,古詩同樣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作為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古詩詞蘊藏了歷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華,是學生提高自我認知修養(yǎng)的有效路徑。和現(xiàn)代詩不同的是,古詩不僅語言凝練,而且內涵深刻。在學習古代詩歌時,想要幫助學生充分賞鑒詩歌內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全方位的視角研讀古詩,學習古詩,讓學生充分把握詩歌中的文化精髓。
例如,在教學《觀滄海》時,這是曹操的一首代表作,教師首先從“觀”字切入詩歌,讓學生通過“觀”字領會曹操的思想抱負以及精神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展開講解三國時期以及《觀滄海》這首詩歌相關的歷史事件。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主要通過《三國演義》這部原著認識曹操其人,知道曹操是一代梟雄,但很少了解曹操的精神追求以及內心抱負,對其文學才能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曹操其人,教師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引導學生。舉個例子,曹操大舉賢才,勇于打破世襲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遏制地方豪強,推動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等等。教師在講解這首詩歌時,不妨向學生滲透曹操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人物事跡,讓學生了解曹操的政治抱負、文學追求以及思想高度,以此加強學生對這首詩歌的鑒賞水平。
在學習古代詩歌時,如果學生不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知道詩人基于怎樣的歷史環(huán)境創(chuàng)作,就很難把握詩歌的內容以及主旨。因此,在教授古代詩歌時,教師需要將與詩歌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滲透給學生,這樣既能提高課堂的深度,也為學生深入鑒賞古詩奠定基礎。
詩歌的語言既具有特殊的美感,同時高度凝練,又傳遞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學習詩歌時,賞析詞句是極為關鍵的任務,因為品讀語言才能幫助學生把握詩歌內涵,體會詩意,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因此,在組織詩歌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把握詩歌內容,并對詩歌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同時深入品鑒詩歌詞句,讓學生對詩歌的感悟更加細致化、深入化。
在學習《我愛這土地》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賞析其中的語句,比如其中有一句是“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句詩讀來情感真摯,震撼心靈。而在學習《鄉(xiāng)愁》這首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運用的詞語,比如“矮矮的”“淺淺的”“窄窄的”“小小的”,雖然這些形容詞看似尋常,卻表達了深厚的情感。而到了詩歌最后一句,作者的描述舉重若輕,進一步升華詩歌內涵,增加了詩歌整體的厚重感,讓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通過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歌看似描寫的是相似的主題,但語言風格完全不同,艾青的詩歌語言更加婉轉,詩中運用了大量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而余光中的詩歌語言更加樸實厚重。
在學習詩歌時,如果只對單一作品進行解讀,學生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很難形成深刻理解,但若是在教學時引入其他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展開對比閱讀,并從語言鑒賞的角度思考詩歌作品的不同之處,就有助于學生把握詩歌內涵以及主題。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內涵,但更為重要的是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因為初中生本身具有獨立的思想,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給學生提供獨立品讀的空間。所謂“獨立品讀的空間”,就是允許學生對作品展開多元化解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不管學生提出任何觀點和見解,教師都需要在尊重的前提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對詩歌內涵形成更加廣博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時,教師就可鼓勵學生展開多元化解讀。首先,這首詩洋溢著深厚的愛憐以及贊美之情,而詩歌的副標題是“一句愛的贊頌”,但對于作者贊頌以及抒情的對象始終存在爭議。有的觀點認為,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兒子梁從誡的,主要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的喜愛之情。但另外一種說法與之相反,認為這首詩是寫給徐志摩的,作者用隱晦的方式表達了她與徐志摩之間的初戀情懷。通過分析現(xiàn)存資料,這兩種說法均有成立的可能。首先,詩歌發(fā)布于1934年4月,而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則在1932年出生,梁思成也告訴梁從誡這首詩是母親寫給他的,但林徽因本人并未提到這一點。而徐志摩是在1931年11月因飛機失事遇難,此后林徽因一直保留著失事飛機的殘骸,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感情是極為深刻的,因此這首詩同樣有可能是寫給徐志摩的。教師在課堂中將這兩種說法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分析詩歌,解讀詩歌。在解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對話,也可在班集體中進行交流,為學生提供抒發(fā)見解的機會。
在學習詩歌時,教師不僅需要給學生提供與詩歌相關的背景資料,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多元解讀的空間。多元解讀詩歌,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讓學生產生課堂參與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內涵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為了提高詩歌教學的效果以及質量,加深學生對詩歌內涵的認知,讓學生充分領略詩歌之美,教師需要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品詩情,感詩韻,充分體會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