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雨荷
詞匯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詞多義(polysemy)現象是語言中的普遍現象。因詞匯自身的復雜性和多變化,圍繞多義詞開展的研究吸引了眾多語言學家的目光。一般認為,語言中的大部分單詞在誕生之初總是單義的,隨著在交際中的大量使用,這些常用詞匯往往需要在其原有詞義的基礎上延伸出新的含義,從而適應社會發展對詞義擴大化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一詞多義的現象就產生了。多義現象體現了人類語言的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以一種較為簡便的方式認識世界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詞義的復雜性和交錯性,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多義詞匯的習得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因此,嘗試以原型理論為基礎,以輻射變化型、連鎖變化型、綜合式結構型等三種詞匯多義化的趨勢框架為模型,對英語中常見的多義詞匯的使用方法進行分析,以期對英語詞匯教學提供參考。
原型理論亦被稱作原型范疇理論或類典型理論,從屬于認知語言學理論范疇。這一理論源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由心理學家羅施(Rosch)提出的一種新的語言認知概念模型。在該概念模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原型范疇。據原型理論定義,范疇即類,指具有完全必要特征的多個詞的集合。因此,詞匯多詞義的演變過程實際上就是詞義范疇化的結果。以單詞set為例,由其原始詞義“放置,設定”發展出“樹立、創立”“使開始”等多種詞義的過程就可稱為set詞義范疇化的結果。
原型理論的理論著眼點是語義范疇屬性。一開始,對于語義范疇屬性,研究者普遍認為:(1)范疇的特征是兩分的,某一范疇具有或不具有該范疇所應具有的語義特征;(2)不同類別的范疇之間有明確界限;(3)同一范疇內的成員地位是相等的。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以家族相似性作為語言分析的出發點對上述特征范疇屬性進行了批判。通過列舉并比較德語詞spiel的所指范圍,維特根斯坦闡釋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根據維特根斯坦的觀點,spiel所指范圍內的所有單詞都可以被看作是其語義范疇內的“家族成員”,建立該“家族”的依據是語義成員之間的相似性而非共通性,并且隨機兩個成員之間往往共享著第三位成員所不一定享有的相似之處。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被列出和比較的機會的增多,這種成員間共有的相似性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這一概念的提出為認知語言學提供了解釋詞匯范疇屬性的全新視角。許多語言學家試圖在此基礎上重新定義詞匯范疇的屬性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如拉波夫(Labov)和羅施等先后發表了自己對自然范疇的試驗研究結果,并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疇正式定義為原型范疇。據此確定了現代范疇化理論中語義范疇的屬性:(1)即使是同屬同一個語義范疇的成員,也無法被用一組共同的語義特征描述;(2)語義范疇的邊界是開放的,不同范疇之間無明確界限;(3)語義范疇內的各個成員享有不同地位,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之分。以“水果”這一范疇為例,雖然蘋果、梨、桃、橘子、枇杷、桑葚、椰子、甘蔗、楊梅、荸薺、番茄等都屬于水果這一范疇,但是沒有一個特征是所有這些水果共同具有的。顯然,水果作為一個類,并不是因為每一種水果都具有水果的共同特征,而是因為每一種水果都和其他幾種水果有一些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袁毓林 1995)。由于蘋果、梨、桃、橘子等成員與其他幾種水果的家族相似性較大,在水果類別中占有中心地位,故可稱為水果類別中的中心成員(典型成員);椰子、甘蔗、荸薺等與其他同類事物的相似性較少,典型性較差,故為該類別中的邊緣成員(非典型成員)。因此,語義范疇中各成員的地位并不對等。同時,語義范疇的界限是敞開的。比如,水果和蔬菜兩大類之間的界限無法明確界定,番茄屬于水果類的同時,也被劃入蔬菜類的范疇,但是番茄既不是水果類別的典型成員,又不是蔬菜類別的典型成員。
關于一詞多義的成因,有學者將其歸于人的認知轉換,如王文斌(2015)從圖形和背景的可逆性出發,指出一個詞之所以會產生多種詞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在觀察客觀事物時所發生的圖形和背景之間的轉換。原型理論則認為,一詞多義的成因源于語義范疇的向心性和開放性。“類典型理論(原型范疇理論)揭示了范疇的向心性和開放性。”(楊忠、張紹杰 1998)一個詞最初出現時只有一種含義,即基本意義(primary meaning)或核心意義(core meaning),隨著這個詞的語義結構在語言發展過程中通過擴大、縮小、比喻、遷移等方法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最終就獲得了許多與基本意義相關的其他意義,即派生意義(derived meaning)(張維友1998)。語言的向心性和開放性是羅施原型范疇理論的重要特征,也是造成語言中一詞多義現象的重要成因,具體表現為兩種基本派生結構——輻射變化結構和連鎖變化結構。
輻射變化結構指詞匯在多義化過程中所呈現的派生詞像光芒一樣從基本義向四周輻射的結構類型,其重要特點是各派生義之間相對獨立。以top為例,其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九版)》中有以下幾種常見釋義:(1)the highest part or point of sth.(頂,頂端,最高點);(2)the upper flat surface of sth.(上層表面);(3)the highest or most important rank or position(最高等級);(4)the end of a street,table,etc.that is farthest away from you or from where you usually come to it(最遠點);(5)a thing that you put on the end of sth.to close it(帽;蓋;塞);(6)a piece of clothing worn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上衣、衣服);(7)the leaves of a plant that is grown mainly for its root(植物的葉子);(8)used after an amount of money to show that it is the highest possible(用于錢款的最高額);(9)(old-fashioned,informal)a person or thing of the best quality(最優秀的人、最好的東西、精華)。
原型理論認為,詞義范疇具有向心性,即在一個詞不斷多義化的過程中,詞的后來意義總是圍繞其基本意義逐步放射出來。如下頁圖1所示,top在多義化過程中的語義網絡是輻射型的,其中核心詞義“頂,頂端,最高點”居于輻射中心,其他邊緣詞義是在“頂,頂端,最高點”這一核心詞義的基礎上衍生出的,如桌子的頂端——桌面、職務的頂端——高層領導、距離的頂端—最遠點、鋼筆的頂端——筆帽、酒瓶的頂端—瓶蓋、存款的頂端——存款的最高額度等,都是圍繞該核心意義發展而來的派生詞義。

圖1
詞義范疇也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以連鎖變化型為趨勢的多義詞延展過程中。在連鎖變化型中,詞匯仍需從其原型意義衍生出派生詞義,雖然后一個派生詞義是在前一個詞義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但是后來產生的詞義和原型意義并沒有明顯的聯系。以candidate為例,其基本詞義“白衣人”源起于古羅馬時期,那時的執政官、求職者等的候選人都喜歡身著白色長袍,因取“白衣人”作義。“白”象征潔白無瑕,表示謙卑真誠,忠實正直,在拉丁語中作candidus,其派生詞candidatus指“白衣人”,后指“穿著白袍,謀求公職的人”,最后指“謀求公職的人”。17世紀英語中寫作candidate,后又引申為“候選人”“應試人”及“候補者”等。如圖2所示,在candidate的多義化過程中,雖然每一個詞義都是在前一個詞義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每一個詞義都在逐步脫離其“白衣人”的基本詞義,以至于最后詞義“候選人”看上去與“白衣人”的詞義基本上沒有必然聯系了。

圖2
除了以上兩種常見的詞義發展趨勢外,詞匯多義化還存在第三種發展趨勢,即輻射與連鎖交替出現的綜合性發展模式。在綜合式發展趨勢中,由于原型成員的意義分裂,整個詞義范疇不斷地進行次范疇化,然后以分裂或輻射出來的引申義作為次原型延伸出其他的意義,從而構成了整個多義范疇的多層次結構(許之所、黃廣芳 2006)。以make為例,其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九版)》中的常見釋義及例句有:
1.She made her own clothes.(制作)
2.My lawyer has been urging me to make a will.(擬定)
3.She does not make a bed every day.(整理床鋪)
4.I made a mistake yesterday.(做出某種行為)
5.This room would make a nice office.(可發展為/適合)
6.He has made a lot of money out of hardware.(賺得)
7.How many are there?I make it sixteen.(估計)
8.Let’s make 8∶30.(確定時間)
9.They have made a deal.(同意)
10.This work had really made his reputation.(保證成功)
據原始印歐語,make始為mag-,其基本義是bring sth.into existence,即“做成某物”。在 make多義化的過程中,這一基本意義逐漸輻射出多個詞義,然后以其中一種派生意義如“做出某種行為”為次原型,裂變出另外兩種派生意義,形成了輻射和連鎖在詞義拓展過程中交替出現的綜合性發展趨勢。這一趨勢模型顯示了語義范疇內各成員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關系,確保了詞義拓展的連續性和創造性。make諸詞義之間的理據性如下頁圖3所示。

圖3
以上多種詞匯多義化趨勢模型揭示了不同常用多義詞匯之間詞義聯系的理據性,增強了詞義項聯系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同時通過探索詞義之間的輻射連鎖關系,為詞匯教學帶來了許多啟示。
世界是由事物組成的,人們依照范疇界定事物。通過概括、總結、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人們獲得對千千萬萬個不同事物的全面認知,獲得復雜的概念。詞匯教學亦應如此。根據原型理論,詞匯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實際上是詞匯原始詞義范疇化的結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傳遞范疇概念加深范疇印象,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意識,使其對事物的本質有深入的理解,對詞匯的核心意義有深刻的把握。
根據原型范疇理論,詞的原始意義居于其所有義項的核心,其他詞義都是通過認知機制,如隱喻、轉喻等方式派生而來的。由此,掌握了一個詞的核心含義,就等于抓住了這個詞的根本。因此,教師在對多義詞匯進行講解時,需要從核心詞義入手,逐步引導學生著重把握詞義發展的內在理據,使學生明白同一詞條不同義項之間的聯系,從而加強對多義詞匯的記憶效果。
在演變過程中,多義詞的各個義項總是以一定的理據聯系緊密圍繞在原型意義的周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索各語義范疇之間的家族相似性,分析各詞義產生的過程,使他們認識到不同義項間如輻射和連鎖等的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關系。只有理解詞匯意義的延伸和內在變化機制,才能對詞的多義有全面的認識。
原型理論認為,無論何種詞義演變趨勢,一詞多義的現象往往都是認知加工的結果,各種引申義通過隱喻、轉喻等機制裂變為多重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原型意義的基礎上,幫助學生主動建立隱喻意識,使其通過梳理詞義間的隱喻關系,更好地掌握詞匯的多重含義,提高理解和記憶詞義的效率。
一詞多義現象是英語中的普遍現象。多義詞匯之間復雜的詞義關系也提高了詞匯習得的難度。類屬認知語言學下的原型范疇理論能夠幫助師生更好地理解多義詞的意義延伸過程,同時給詞匯教學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理論內核,挖掘詞匯的典型意義,引導學生主動探尋各義項間的內在聯系,把握多義詞派生的語言規律,提高其習得多義詞匯的效率,確保詞匯教學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