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福花
[摘? ? 要]自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力度顯著加大。尤其是2022年新版課程標準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明確規定。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其具體可行的策略是將文化常識、鄉土文化、歷史典故、古代詩詞、俗語諺語和地理知識相結合,打通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融合式教育通道。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融合;人文知識;“五結合”
自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力度顯著加大。尤其是2022年新版課程標準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明確規定。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其具體可行的策略是:將文化常識、鄉土文化、文學典故、古代詩詞、俗語諺語和地理知識相結合,打通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融合式教育通道。
一、將文化常識和地理知識相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常識性的文化知識,包括歷代地理區域劃分、山川地名、天文、歷法等,都與初中地理的一些知識點彼此相關。在課堂教學中,把相關文化知識和地理學科知識點彼此融合,就能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古代文化常識中的日晷,在教學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時,把古代利用陰影確定方向和節氣的知識,和四季更替和冬夏至知識相關聯,學生不僅理解起來方便,記憶起來容易,而且會感知到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由此對地理學習產生興趣。再如古代文化常識中的“陰”“陽”,古人把山南水北視為“陽”,“山北水南”視為“陰”。對應到區域地理中一些城市的命名上,像洛陽,因在洛水之北而命此名;衡陽,因在衡山之南而命此名;江陰,因在長江之南而命此名;華陰,因在華山之北而命此名,等等。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合古代文化常識,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文化現象,為什么“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而且,把這一文化知識融入地理教學中,利用地理知識還可以理解更深層次的地理知識或原理。就像這“陰”和“陽”的知識,我國位處北半球,黃河流域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光一年四季都從偏南方向照來,所以相對于平地高起來的山,其南面受到陽光照射較多,被稱為陽坡;其北面很少受到陽光照射,被稱為陰坡。而水則恰恰相反,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江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流,低于平地的江河北岸容易被陽光照到,而南岸很少被陽光照到,所以,水之南為“陰”,而水之北為“陽”。如此把古代文化知識和地理知識相結合,不僅能使學生深刻理解一些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而且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提升素養,并且在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中景仰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
二、將鄉土文化和地理知識相結合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對學生的沖擊很大。但是,相比之下,學生更關心、更感興趣的還是自己周圍發生的事。鑒于這一普遍性心理現象的存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就可以融入一些學生很感興趣的鄉土文化。所謂的鄉土文化,是指那些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涵蓋自然環境與民俗風情、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民間藝術與文物古跡、地名沿革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與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這部分文化就在我們出生、成長的自然地理環境下。這部分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創造、孕育、積淀下來的,深受歷史時空的考驗,具有顯著的地域性、鄉土性、實踐性、生活性、趣味性和時代性特征。在初中地理學科的學習中融入家鄉的風俗、地方文化資源等鄉土文化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而且能夠讓學生聯系鄉土文化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性記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例如,在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古跡。戈壁、沙漠、綠洲,長城、寺廟、洞窟,更有西路紅軍血灑河西的紅色文化遺存,這些都是河西走廊一帶地方上具有代表性的鄉土文化素材,結合河西走廊區域地理的學習,聯系祁連山的環境保護這一內容,把河西走廊特有的鄉土文化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學生就會從科學的角度探究河西走廊的一些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的形成與地理特征的關系。這樣把鄉土文化和地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高漲,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就會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就會不斷提高,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也會得到培養。再如,地方上現存的好多夯土墻圍成的老莊子,四四方方,四周用土筑起厚厚的墻體,房子一般背靠墻體坐北朝南建成,這樣的老式建筑與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狀況有何關系?如果結合河西走廊風沙大、過去地域廣而人煙稀少、冬季西北風凜冽而太陽從東南向西北斜射等地理因素思考這一問題,學生不僅興趣盎然,一些零星的地理知識也會因此而被綜合起來,在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鉆研精神。再如,地理教材概括南方丘陵山區建立立體農業必然性時,從地形地貌條件、人多地少的現實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運用典型案例分析、說明立體農業的布局和優勢。我國南方丘陵山區分布比較廣、面積比較大,其自然條件也是千差萬別。布局立體農業,發揮立體農業優勢,也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開發模式。既然如此,那么課文為什么僅僅選擇千煙洲呢?這就需要結合地方鄉土文化進行理解。南方丘陵山區中紅壤丘陵面積很大,開發治理紅壤荒丘的任務艱巨,這是一個因素;而“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鄉土文化,作為當地農業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能夠啟發其他地方因地制宜找出一條經濟有效的開發途徑,這是另一個因素。如此把地理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當地的鄉土文化結合起來,對于幫助學生增強課堂學習興趣、理解教材重難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用不小。所以,把豐富的、具有特色的鄉土文化素材有效融合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不但能夠讓初中地理課堂更具趣味性、啟發性、自主性、開放性和探究性,而且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將歷史典故和地理知識相結合
各種典故、傳說有趣含理,其中的一些文學典故、傳說就與初中地理學習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使用好這些文學典故、傳說,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文學典故、傳說背后飽含的文化養分,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出自《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典故,楚漢戰爭時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或者聯系豆腐腦“北方人愛吃咸,南方人愛吃甜”的“南北之爭”,等等。把這些知名典故和我國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結合起來理解、把握我國南北不同的氣候特征,就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學性。再如,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典故,與我國的季風氣候聯系起來,就能輕松理解我國的氣候特點。還如把陰山巖畫、秦始皇在陰山上修長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戰爭以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典故,和陰山的地理位置特點結合起來,學生對學習這一內容就會興趣大增。還如有關黃河的典故、傳說“中流砥柱”“鯉魚跳龍門”等,把這些典故、傳說融入對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地理知識理解中,就既有趣又深刻。黃河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與它有關的典故都揭示著它的水文地理特性。像“中流砥柱”,“砥柱”在典故中是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其實它僅僅是一塊位于黃河三門峽河段急流中的巨石。“中流砥柱”之所以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的意思,就與黃河水運歷史有關。黃河曾為航船要道,但是在三門峽段,暗礁多,水底被稱為“米堆”“谷堆”的即是。船行至此時,船夫們常常會下船,用纖繩拉著船,去避開這些暗礁。但是傳說中的砥柱石卻正好相反,船向它駛來眼看就要撞上時,沖擊到砥柱之上又被撞回的波濤正好能把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如此的神奇在古代船夫們的眼里就成為鎮定河水波瀾的“神山”,像航標一樣在驚心動魄的時刻能給船夫們帶來安全。像“鯉魚跳龍門”,傳說中的“龍門”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因它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西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僅100多米寬的狹窄口門,在此被束住的河水湍急跳躍,而狹窄口門之下黃河流入的又是寬闊的河床,水位驟降,落差很大,這也是“龍門三跌水”之說的由來。傳說中的小鯉魚不畏險阻、爭跳這個口門,跳過立時成龍,所以稱“龍門”。這樣把典故和黃河龍門段的地理特征相融合,學習地理知識不僅很有樂趣,而且能夠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所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歷史典故、傳說和中國地理知識結合起來,從故事中學習地理,從地理知識的學習中聯系典故,學生就能從中享受和上純地理課完全不同的知識之趣,從而熱愛自己腳下的土地,了解并思考這片土地上過去和現在相關的那些的人與事。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將古詩詞句和地理知識相結合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中蘊藏著歷史場景,也揭示著許多的地理知識或現象。一條河流,自古至今的流淌,孕育出的就是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一座大山,從古至今屹立,留給詩人們的就是一首首如詩如畫的詩歌……在中國的土地上,幾乎每一處人文景觀,都曾在古籍里留下一首又一首詩詞歌賦。例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的詩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的就是陰山腳下的自然地理風光;“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描寫的就是天山景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形容的就是五岳之首泰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形容的就是江西滕王閣周邊景色;“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反映的是我國南方熱量的豐富、四季的鮮果不斷;“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反映的是蜀道崎嶇、四川盆地自古閉塞的地貌;“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揭示的是山下的氣溫比山上高的現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可以聯系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規律;“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可以聯系城市人口稠密而農村人口稀少的城鄉差別;“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可以和城市熱島效應學習相結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可以和月相變化規律學習相結合;“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可以和地形對氣候影響氣候或植被垂直變化的現象學習相結合;“朝來暮去淘不住,遂會東海變桑田”可以和地球上海陸變遷及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學習相結合……諸如此類,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恰切聯系,恰當使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地理知識的學習效果,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五、將古代俗語和地理知識相結合
我國古代的許多俗語、諺語都揭示著一些地理現象、知識和原理等,把這些俗語、諺語等和相關地理知識相融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例如,俗語“黃河百害,惟富一套”中“黃河百害”揭示的是黃河彎多造成的水害也多的特征。自古以來,黃河就有“九曲黃河”的說法,其整體流動走勢構成1個“幾”字形狀,總流向為自西向東。其中干流部分主要有6個大彎,180度的有3個,90度的有2個,45度的有1個。除了大彎之外,小彎更多。黃河從河源到河口的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可見其有多少個彎。而俗語“黃河百害,惟富一套”中的“惟富一套”,指的河套地區。人們之所以稱黃河大彎中的那個馬蹄形大彎為“河套”,是因為黃河由甘肅到寧夏中衛自西而東流,至中衛沿賀蘭山轉而向北,在內蒙古臨河受到陰山阻擋,又折而向東,至托克托縣突然掉頭沿呂梁山南下,繞了一個大彎,這個大彎曲就好比套在寧蒙平原上的一個大布套,所以被稱為“河套”。結合這一俗語所揭示的內容,融合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的地理特征,學生理解、分析其原因就會比較全面、深入:河套地區地處平原地帶,黃河水面開闊、水流平緩,興修引黃水利工程的條件優越,河套平原利用黃河水進行灌溉的面積廣闊、農產富足。尤其是通過河套平原這一“塞上江南”形成原因的學習,把俗語和地理知識的學習融合起來,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再如,自古以來黃河有“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的說法。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從地理學習的角度可以揭示黃河泥沙大而黏的特點。把地理知識融合進去,黃河的平均含沙量為35公斤每立方米;而且,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其泥漿黏,沾在身體上不易洗凈。這樣整合理解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含義不僅深刻到位,而且趣味性十足,能夠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添磚加瓦”。
總之,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地理學科教學中,不僅教育意義重大,而且教學效果良好。這就需要地理教師按照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五結合”策略,把文化常識、鄉土文化、歷史典故、古代詩詞、俗語諺語等人文知識和相關地理知識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學習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為新課程改革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立意找到新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朱貴秋,謝晉秋,孔歡.中學地理課堂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嘗試[J].地理教學,2016(13):33-34.
[2]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王燕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校園(中旬),2018(12).
(責任編輯: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