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意實踐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聆聽、表現等音樂活動中,主動關聯生活經驗,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還應豐富課堂教學樣態,充分展現音樂學科教學特質,構建創意學習的場域,實現課程與生命的聯通,使中小學音樂課堂不斷煥發生命活力。
關鍵詞:創意實踐;生活化;合作;探究;評價
作者簡介:黃曉云(1971—),男,江蘇省宜興市教師發展中心。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藝術課程標準”)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其中,創意實踐是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在有效落實“以學生為中心”“任務驅動式學習”“創設真實學習情境”“優化學習內容與策略”等理念與策略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就是要豐富課堂教學樣態,基于學生的視角和立場構建創意學習的場域,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為實現藝術課程立德樹人的目標夯實基礎。圍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創意實踐層面,筆者談一些自己的理解與思考。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創意實踐激情
新藝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藝術體驗。音樂來源于生活,同時具有實踐性、審美性、情感性、人文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在深入體悟音樂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的同時,還原音樂本質,讓音樂回歸生活。
一個合理、充滿情感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生活化情境具有生動直觀、沉浸感強的特點,它有助于學生放松心情,并且充滿興趣地理解音樂、感悟生活,全身心投入音樂實踐活動,在創意實踐過程中獲取和積累音樂知識與生活經驗[2]。
如在小學音樂《什么結籽高又高》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民間故事、賞影視片段、搭展示舞臺等多種輔助手段,以“走近山歌”為主線,創設“對山歌”的生活情境,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帶領學生經歷“聽山歌→唱山歌→對山歌→編山歌”的過程,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充滿生活意趣的藝術實踐活動,了解山歌的特征,真切體悟中華民族燦爛的音樂文化。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情境的創設者,學生是實踐者,教師不僅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還應扮演某種角色參與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可充分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使學生感受美的旋律,表達美的情感,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關注合作性學習,構建創意實踐規則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的約翰遜兄弟認為,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是積極的相互依賴、責任到人、面對面促進性互動、人際交往和小組技能,以及小組自治。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斯萊文認為,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是小組目標、責任到人和成功的均等機會。美國“卡甘合作學習中心”的卡甘認為,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是積極的相互依賴、責任到人、公平參與和同時互動[3]。我國教育則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之說。由此可見,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強調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和互相學習。進入教育智能化時代后,合作學習已發展成為一種成熟、主流、系統性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體系。
(一)合作的內涵
音樂活動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合作。新藝術課程標準為不同學段分別明確了合作學習的要求,如1—2年級學段目標中提出“在各種藝術實踐中初步建立規則意識和合作意識”;3—5年級學段目標中提出“在實踐中增強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學習意志力等,發展交流與合作能力”;6—7年級學段目標中則提出“在實踐中增強交流與合作能力,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養成守規則、負責任等良好品質”。因此,合作學習是提升學生創意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合作的重要性
創意實踐素養的培育離不開團隊合作。沒有合作,就不能實現現行教材編寫的意圖,有效完成音樂知識、歌唱、欣賞、器樂等教學內容;沒有合作,也不能較好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融合發展;沒有合作,音樂課堂就會缺乏豐富多彩、充滿個性的構思與創造;沒有合作,更不能有效發揮音樂學科在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情感方面的獨特審美功能。因此,音樂教師應將合作學習的理念、策略有機融入創意實踐素養的培育中。
(三)合作的規則
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必須經過后天的練習方能獲得。基于合作學習理念,可以結合以下要點構建創意實踐規則。首先,強調主體參與和相互協作。小組式、項目式的課堂藝術實踐活動需要團隊合作方能完成,既要彰顯每個學生的主體參與價值,也要倡導價值共生的團隊精神。其次,既注重任務分工,又講求合作。在音樂學習中,合作的形式與內容比較豐富,小組唱、小合唱、小合奏、音樂劇表演等必須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是學生基于音樂能力與興趣特長的自主探究、自我挑戰和角色意識的體現,但最終必須服從小組或項目、任務的利益,與其他成員開展和諧、統一的合作。最后,優化實踐秩序,注重配合。音樂課堂本身具有生動、活潑的特點,如果缺乏良好的現場組織和調控,必然會造成失控無序的情況,使學生學習的效率大打折扣。同理,創意實踐活動也應明確和優化秩序,以增強學生的配合意識。今天的學生通過媒體、網絡、社會等途徑已經獲得了很多的知識,不僅具有很多鮮活的想法,同時也較有個性。教師在尊重鮮活個體的基礎上,要把優化秩序、培育配合意識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學生需要在小組學習中服從組長分工,在小組展示中分角色表演,在協作中互相觀察、學習、借鑒、提升,等等,而這些都需要學生在守規則、守秩序的前提下進行。這樣學生方能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尤其是提升與同齡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注重探究性創造,凸顯創意實踐意識
新藝術課程標準指出,藝術實踐是學生學習藝術知識、提升藝術素養必須經歷的活動和過程。創造作為音樂課程內容體系中的四類藝術實踐之一,是學生對音樂及生活中豐富的素材進行體驗和綜合運用,將所學知識、技能進行遷移,結合生活中的情境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創意實踐素養的過程。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探究性創造
創造總是伴隨著探究和發現的過程。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在音樂學科教學中運用探究學習策略,能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以研究者、探索者的姿態去發現、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4]。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與運用原有知識經驗,更能使學生通過探究過程,培養知識運用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提升藝術綜合素養。如在教學歌曲《動物說話》時,教師可先請學生模仿自己喜歡的動物叫聲,小伙伴相互猜動物名字,讓猜對的同學邊唱邊模仿動物的叫聲、姿態等;還可以帶學生到農場進行實地觀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不同動物的叫聲,通過編創歌詞來模仿動物說話,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二)利用各種音樂活動開展探究性創造
音樂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有助于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培養互助精神,增強音樂表現的自信心,發展想象力,開發創造性潛質,獲得深度的審美體驗和音樂技能的創新性運用與發展能力,培育創新意識。探究性學習是音樂創造的重要條件,能為創新性思維的開發奠定基礎。音樂教師應通過探究性創造過程,激發和培育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教師可以設計用人聲或樂器模擬自然界聲響的即興創造教學;也可以設計節奏接龍、完成樂句、編創歌詞、圖譜設計等創作實踐教學;還可以設計創造活動教學,如探索音響、音樂,用廢棄材料或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簡易樂器,用特定的音樂表達方式表現自然情境或生活情境,用多樣化的音樂材料和形式編創音樂劇,等等。
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音樂課堂的探究性創造組織形式可選用個人獨立探究創造、小組合作創造等方式,踐行豐富多樣的創造形式。
四、重視整體性參與,享受創意實踐的樂趣
新藝術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學好藝術的潛在能力。在課堂中,受能力水平和性格的影響,部分學生積極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沉默、被動,導致學生的實踐效果不同。如果教師不重視并改善此類狀況,聽之任之,必然難以實現學生整體音樂素養的有效提升。基于整體性參與創意實踐活動的要求,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關照“沉默”的學生。每一個班集體中都有部分學習能力正常但不善于表達、羞于表現自我的學生,教師要尊重這些學生的選擇,并不是每一項音樂活動都適合每一個學生。如,當學生進入變聲期,個別男生不能接受自己“低八度”的嗓音,可以允許他們用演奏樂器的方式參與表演。部分高年級學生不愿意參與“集體舞”,習慣與異性保持一定的距離,教師可以從“舞會禮儀”入手,幫助他們了解集體舞的著裝要求、邀請動作、基本舞步等,再創設“成長禮”的儀式,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的“舞伴”并參與集體活動。
第二,發揮榜樣作用。部分學生個性活潑,具有較好的演唱、演奏基礎,樂于幫助其他同學,教師可以邀請他們擔任小老師,發揮榜樣作用,以踴躍積極的情緒帶動全班同學參與到創造性表演活動中。
第三,重視學困生。對于部分學習音樂有困難的學生,如沒有良好的聆聽習慣、自我管理能力較弱、沒有系統接受美育等,教師需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享受學習音樂的樂趣。教師可以嘗試分層教學,或在班級、小組建立“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合作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任務。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合理開展教學,尤其在培育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整體性參與,要讓所有學生都享受到創意實踐的樂趣。
五、遵循表現性原則,優化創意實踐評價
評價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診斷、激勵和改善的功能。評價的運用和優化,會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教師一定要關注教、學、評的一致性。
在常態化的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對音樂活動的設計非常用心,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器具多樣,同時也較好地結合了現代教育技術。然而,在成果展示環節,部分教師往往以“不錯”“很好”等較簡短的語言評價學生,并匆忙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學習方法等給予指導和建議。新藝術課程標準既然突出了創意實踐的重要性,教師就應該重點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意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優化創意實踐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意實踐活動。
創意實踐評價應遵循表現性原則,觀察和記錄學生在實踐、創作活動中的態度和表現,采用師評、組評、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以鼓勵為主,肯定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活動目標達成程度,同時給予合理化建議,鼓勵學生不斷嘗試、突破和完善。
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觀察和實施鼓勵性評價。第一,參與行為表現。觀察和評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意識、團隊協作意識、自信程度等。第二,創意表達體現。觀察和評價學生在即興創造、創作實踐、情境表演等過程中具有獨特創意和構思的表達,關注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能力的發展,肯定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潛能。第三,音樂技藝展示。音樂技藝水平是學生藝術專長的重要體現,也是實踐成功的基礎和保障。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觀察和評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音樂技藝方面的展示、應用能力和水平。第四,活動目標達成。活動目標的達成程度是創意實踐評價的重要方面。教師應從總體效果的視角觀察、評價各參與主體對活動任務與目標的達成情況。此外,教師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反思,有助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結語
新藝術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部分明確提出,藝術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是各個學段教師都需要研究的內容。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務必把握好創意實踐的理念與策略,堅持研究,使音樂課堂創意迭生,意趣盎然,生機勃發,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創意學習的場域,有效落實藝術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湯霞.在器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意表達能力[J].江蘇教育,2021(26):76-77.
[3]馬蘭,盛群力.多彩合作課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
[4]鄭莉.小學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