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
2023年上半年的消費趨勢呈兩極分化狀態:
一方面,為了增強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商務部將2023年定為“消費提振年”,并聯合有關部門及各企業組織開展一系列促消費的活動,努力營造“全年樂享、全民盛惠”的濃厚消費氛圍,以期提振消費熱情,打造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受各種因素影響,消費降級趨勢日益明顯,甚至一度在以Y世代和Z世代為主的消費群體中,形成“反向消費”熱潮。
在這兩種互為矛盾的消費趨勢之下,“省錢”營銷像一匹黑馬,在“反向消費”熱潮之下逆流而上,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營銷思路。
“省錢”營銷盛行客觀因素
早在商業發起之時,初代商家們就曾通過傳播類似“買到就是賺到”的營銷手段,來激發消費者們的購買欲。如今,聰明的品牌和商家更是把省錢營銷玩出了新花樣:前有臺灣老牌商超全聯超市,靠著刷屏的“省錢經濟美學”文案長紅近20年,在電商沖擊零售門店的時代依舊屹立不倒;后有美團優選、閑魚等新銳品牌,憑“省錢文學”全網爆紅,成為企業和品牌的強心針,在“反向消費”的風潮中為企業的持續增長保駕護航。而省錢營銷之所以能夠如此“給力”,得益于以下兩個因素:
1.消費主體迭代,順應消費觀念。不同消費主體有著不同的消費偏好,而這些偏好差異又會反過來影響消費市場的經濟狀況和未來走向。比如,改革開放之初,消費主體基本以“吃飽穿暖”的生存型消費為主,此時的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營銷手段基本沒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消費主體長期被壓制的消費欲望逐步得以釋放,市場迸發出無限活力。商家和品牌們為了刺激消費,聯合舉辦了各種獨具特色的購物節、購物活動,營銷手段更是層出不窮。在短短五十余年間,就將GDP從4062億元拉升到121.03萬億,增幅高達300%。
但是,在消費主體迭代大潮之下,新的消費群體受到文化融合、市場變化以及技術變革等因素的影響,消費觀念和需求變得越加多元,曾經那種浮躁、夸張的消費風格一去不復返,月光、超前消費等觀念也正在被新的消費觀所取代。“該省省該花花,騎自行車去酒吧”等流行梗全網爆火的背后,反映了新一代的消費主體更理性、更悅己且更注重生活的表達方式的消費觀。而省錢營銷,就是順應了新一代消費主體的這一觀念。
2.產品信息透明,平替隨處可尋。隨著數字化的發展,當下年輕人在消費前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
2022年的雙十一數據顯示,超六成的消費者會在購買前做攻略,其中五成以上的人,會主動尋找商品優惠券和收集產品信息,以便從諸多的產品中,尋找質價比和性價比“雙高”的“最優商品”。產品信息的透明,不僅讓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理性”,而且還越來越“精明”:比起奢侈品和昂貴的消費品,消費者們越來越傾向更低價位的“平替”商品和服務。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就曾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將近70%的受訪人員表示購買過“平替”商品。
于是,“省”成為這屆消費者的關鍵詞;省錢營銷,也成了這屆商家們的殺手锏。
“省錢”營銷爆火的底層邏輯
省錢營銷,指的是以各種形式的廣告為載體,向消費者傳達“省”的核心訊息,讓消費者產生“消費也能省錢”的觀念,并在傳播過程中,反復觸達消費者,使其對品牌和產品產生認同,從而提振消費熱情、提升消費者的支付欲望,最終以“營”帶“銷”的營銷手段。省錢營銷之所以能夠提振消費熱情,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營銷手段之一,其關鍵在于品牌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洞察,以及對傳播邏輯的應用。
1.洞察用戶心理,獲得情感認同。想要獲取消費者的好感,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就要洞察用戶心理,在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讓消費者從始至終都能從品牌方傳達的信息中,獲得“你懂我”的情感認同。
“美團優選”在這一點上,就做得格外出色。2022年10月12日,美團優選發布創意廣告宣傳短片《真的真的省》。廣告從“西瓜啃到綠皮、喝酸奶舔奶蓋、約上同事拼單”等具象化的生活場景,套牢了觀眾的同理心。全片沒有應用強調“省”,卻處處讓用戶感知“省”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從而讓用戶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因此,這個廣告出來之后,獲得年輕消費者的一致好評,“真誠、懂我”一度成為該品牌的代名詞。
2.差別定價策略,提升心理價位。省錢營銷能夠爆火,成為諸多商家和品牌的金手指,除了獲取用戶情感認同之外,還利用了各種心理效應來對產品進行“差別定價”,以提升產品在用戶心理的價位,讓用戶產生“物超所值”的感知。
比如,利用“錨定效應”,將某些貴價商品的售價作為起始值,這些貴價商品的起始值,就會像船錨一樣,制約著實際商品的預估值,從而提升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預估值。
華為就在銷售過程中,應用了這一效應:2018年,華為聯名保時捷設計推出了一款限量版手機Mate20 RS,其售價最低為12999元。按說,這樣的大手筆,肯定要大書特書,加大宣傳。但實際上,在當時華為的官網宣傳首頁中,并沒有出現該機型的鏈接,甚至在它的購買頁里,還附加了其他三款機型的鏈接,而那三款的價格分別是3999、4999以及6799元。華為這一做法,就是利用差別定價策略,以明星機的高價格,在提高消費者心中的價格錨點,降低消費者對中端機型的“支付痛感”,從而推銷中端市場的機型。也正是這一年,華為取得“消費者業務收入規模同比增長近50%,提前一年創下500億美元里程碑”的好成績。
“省錢”營銷的持久之道
作為一種應運而生的營銷手段,省錢營銷的盛行既有時代大環境的變遷影響,也有傳播學的底層邏輯支撐。但是,作為各大品牌的新任“金手指”,省錢營銷也并非所向無敵。為了釋放消費者的潛力,今年淘寶和京東接連加大對“618”的資金投入,但即使平臺不斷“讓利潤”、商家連續“甩庫存”,消費者依然提不起消費欲望,只想“不買立省”。
數據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京東零售業務營收2532.8億元,同比增長5%;淘寶中國零售商業板塊營收1149億元,同比增長13%。而這樣的增長點,對體量巨大的電商巨頭來說,連及格線都勉強。那么,在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并存的現在,如何將“省錢”的營銷理論植入到用戶認知當中,提升用戶的消費熱情和品牌認同,幫助商家保住存量求增長呢?筆者分析為以下兩點:
1.占領用戶心智,打造“省錢”共識。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 · 科特勒曾在《營銷革命3.0》中提到過,在營銷中與消費者達成更深層次互動、達成共識,以實現價值觀上的共鳴。只有這樣,品牌才能長期占領用戶心智。
餓了么在“18紅包節”上的宣傳片《摳出生活小竅門》,正是基于這一核心而創作的。廣告中的主角,從錢要花在刀刃上的“一袋宗師”,到高價手機便宜殼的“搭配專家”,不僅還原了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現狀,更反映了年輕消費群體“既能花也能省”的心聲。在這個廣告中,“餓了么”一直用有梗有趣有細節的生活場景,來表達一個核心觀念,那就是:“省錢”不再是“老一輩”的傳統,而是新一代的生活時尚。年輕人可以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兼顧省錢節約。因此,“餓了么18紅包節”,慢慢成了年輕消費者們心照不宣的快樂日,極大地提升了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和消費成就感。
2.打造品牌符號,提升產品價值。品牌傳播的底層邏輯,其實還是一種心理學:無論是哪個年代的、哪個圈層的消費者,都有“占便宜”的心理。不過,一時的“便宜”促銷可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但總是打價格戰,卻會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廉價”的不良印象,甚至會出現“便宜沒好貨”的認知。想要扭轉這一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升產品的性價比。
產品的性價比在價格一定的時候,取決于其價值的高低。而影響產品的價值估價有三種,分別是:使用價值、體驗價值、傳播價值。其中,傳播價值>體驗價值>使用價值。所以,保證產品的使用價值和體驗價值的同時,品牌方想要把省錢營銷作為支撐性營銷手段,就要長期輸出與“省錢”相關的有效內容,建立品牌的“省錢”價值觀、打造品牌符號以提升產品的傳播價值。
臺灣的全聯超市就是如此。從2006年開始,全聯超市就一直持續輸出與“省錢”有關的文案:長得漂亮是本錢,把錢花得漂亮是本事;用最經濟的方式,投資更好看的自己……全聯用將近20年的時間,留下無數出圈的金句,將“省”字打造成自身符號,以至于現在大家一說到是“省錢營銷”,就一定會提到全聯超市。也正因為如此,全聯的企業規模,從最初不到百家,在短短的十幾年間,迅速擴張到1000多家,超越商超巨頭家樂福、711等商超,成為臺灣商超頂流。
“省錢”營銷已經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期待更多品牌可以挖掘出“省錢”營銷更多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