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燕
(西和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甘肅隴南 742100)
職業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接受的不只是專業知識,還包括相關文化底蘊[1]。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將這種先進觀念融入其中。筆者在研究中職英語教學時發現,我國許多學生普遍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意義的了解,缺乏一定的文化意識與技能。筆者認為,應該在教學內容中將具有中國傳統元素的語言知識融入其中,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使之成為國家建設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帶去鼓勵。首先,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注入更多活力。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優點,努力克服自身缺點,才能使學生所學得到最大的發揮,也要注重對學生的言傳身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鼓勵。再次,教師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2],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鼓勵學生進步。最后,教師要和學生有良好溝通。總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
傳統文化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例如,在教學“中國詩詞”這一單元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到一些中文文化知識,如“四書五經”等。同時,教師可以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巧妙地融入學生生活,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具有文化內涵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民族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深厚最優秀的文化源泉。”教師要使學生在課上充分感受到中華先輩們孜孜以求的文化精髓,“以天下為己任”的奉獻精神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及熱愛祖國等豐富的民族精神氣質,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民族傳統文化教育[3],逐步培養起對“國家”“天下”觀念的意識和責任感,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知識的情感。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詞匯的積累,學習就會無從談起。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詞匯量,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運用。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對相關詞匯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他們對英語這門語言的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
同時,教師還應該注意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有目的地培養他們的各項能力。如英語教學中有關單詞的內容一般包含著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詞義及其用法;第二部分是單詞組成;第三部分是短語或句子;第四部分是句;第五部分是段落和文章。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提問、情景教學、對話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進行詞匯量的積累和運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匯量。
在課上,教師應該適時地將傳統文化中的內容與課堂上講授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英語所特有的魅力,幫助學生在掌握了這些知識后運用到實際中,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此外,教師還應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使學生能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識點,更好地運用其中所學到語言及運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培養終身學習理念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以及“未來行業領軍人才”等目標,使其成為將來社會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使學生在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從而實現自身最大價值,實現未來追求完美品德和人格修養的生活目標。
中職學生文化水平較低,缺乏自制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創設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并且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一節語法教學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語法結構,教師可采用引導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單詞,即由詞匯和語法兩部分組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要有創造性,這樣才能在小組成員互助中提升思維能力。這樣既讓學生產生了自豪感,又提高了課堂效率和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傳統文化知識既可以運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融入教學中去[1]。在課堂上對語言中所包含的一些概念及知識點進行講解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學生而言,這也能提高他們接受英語知識的速度,提高聽說能力。例如,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可以為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提供平臺,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閱讀大量的英文書籍來充實自己。同時,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中國古代有哪些歷史典故等知識。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也能理解英語中的詞匯和語法結構等知識,從而培養自己對中國文化深厚的理解能力。
因此,教師可以將中國古代智慧和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英語課程中去。通過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新知識,增加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夠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學習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英語課堂作為我們傳統文化知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和途徑。通過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課堂中,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能力。目前,中職學生大多是高中生,其對外語開始有了一定的學習需求。
因此,教師對中職學生英語學習能力與興趣這一塊的培養和對學生的外語能力、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培養都顯得十分重要。現代多媒體技術能使傳統文化知識在課堂上得到良好展示和提升。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語言教育中的優勢,借助直觀、形象、生動、豐富的教育資源來幫助學生學習。
教師可以從內容上入手,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比如,我們可以把“中國功夫”等傳統文化知識納入英語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實際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無窮的精神力量,從而激發其對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與動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語言環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有更深的了解。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英語來講述有關中職英語教學所學知識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了解并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
例如,我們在講解《孟子》時,可以讓學生觀看孟子及其弟子們“不爭榮而躁”和“不爭名”這樣有關儒家思想的視頻,并制作出相關作品作為范文或課文,通過在課堂上展示、課件播放等方式讓其廣為傳播。同時,我們可以增加一些對“儒家思想”等傳統智慧的內容來輔助教師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教育。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熱情,而且能讓學生在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下更好地認識自己,并不斷提升其對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我國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的思想都是我們學習英語時可以利用的,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教師將中國傳統文化素材融入教材中還可以使得我們更好地將英語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結合。
中職英語教材以傳統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教師要把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英語中去實現其教育價值。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美的意識和審美素養。這一時期,學生對美有更高的追求。對美有了更高的認識與審美能力是人們學習英語的前提條件,也是培養素質與能力、提高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重要途徑。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把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教學中去能夠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英文提供便利條件,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效率,而且能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所學的中華文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還能夠培養學生對英語中優美之處的獨特感受。
當今社會科技水平不斷發展,科技手段也越來越先進。這也使得很多教師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都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這樣的手段可以讓學生產生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也使得學生對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英語語言學習中常用到的“too”“moon”“leave”等詞。在學習這些單詞時,教師要不僅要求學生對每個單詞都有詳細了解,而且要能理解很多英語單詞的意思。學生就會因為對這些知識點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而增強了學習興趣與信心。
中職英語教師應該注重加強自身文化底蘊建設和對中外文化的研究,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以及有效性的教學方式以及方法。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當前的需求,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他們今后在社會上以及職場上的發展空間。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對英語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中職英語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對英語學習的要求以及自身未來工作所需來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
目前,中職英語課程并沒有那么明確的界定出哪些課程應該與中職英語結合起來。老師要根據自己學生當前的英語狀況以及實際需求制定更加合適的實施策略,也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教學中去,以提高中職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并提高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學生在畢業后就業時擁有較為穩定的工作。筆者認為:中職英語教學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英語教學引入中等職業英語的日常教學過程中,這是提高中職生自身民族自信心的一個重要途徑。
中職英語教學要達到以教促學、以學促用的效果,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與課程上,而應該讓學生去體驗。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及互動等形式,加強傳統文化知識與英語文化內容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增強中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認同程度,使其具有更強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甚至是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