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麗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雙創”即創新創業,重在學生創意思維、創新素質與創業能力的培養[1]。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重要課題,包括創新創業能力、探索精神、工作實踐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當今社會正處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數字化時代,時代發展需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和創業人才。高校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尤其是在以培養創新型技術人才為主的高職院校構建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的教學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很少聘請企業一線專家進行講學和專業實踐指導。教學方式也較為單一,由于班級學生人數眾多,教師無暇兼顧到每一位同學,教學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沒有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專業成就感。
師徒制是一種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形式的技能傳授方式,從人類早期社會一直存在且發展至今。在師傅的教導下,傳授徒弟知識與技能的一種制度。它是在人類生產活動中師父親手向徒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育方式。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有效推動了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2]。
隨著當今科技的迅猛發展,在信息資源共享的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傳統的“師徒制”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傳統“師徒制”是一種較為封閉且形式單一的人類早期教育形式,由于受眾面較為狹窄,生產規模較小,不為大部分人所知曉[2]。并且傳授技能大多為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術應用基本脫節。這就導致傳統師徒制模式下培養出的手工藝技術工人,大多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意思維,從而導致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形式、手法,還是題材都是缺乏創新,實用性不足,缺乏科技元素的融入,難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教育部2014年提出的一項創新技術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3]。與傳統師徒制教育模式相比,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學生技能的傳承與創意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現代學徒制由校企共同主培養,設立“大師工作室”教學實訓基地,由師徒簽訂“一對一”定向培養計劃,構建分層教學模式。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指導教學,培養“德藝雙馨”“技德兼備”的工匠人才,樹立專業信仰,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現如今高職院校大多具備了科技人才與教育設施條件,將傳統手工技藝納入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既有助于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非遺手工技藝的傳承。例如,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根據南京云錦產業發展規模和市場需求,與云錦生產企業建立長期校企合作關系,建立了“神帛堂云錦工作坊”,聘請云錦非遺傳承人郭俊大師駐校指導教學,定向培養,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滿足企業對云錦專業人才的需求[4]。云錦工作坊每學年都會定期選拔一批專業知識過硬、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加入。不定期通過開展大師講學、現場示范、教學觀摩、小組研討等方式展開教學。云錦工作坊的教學分為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兩種類型。云錦通識課程主要偏向云錦藝術的賞析方面,主要教授云錦紋樣的制作技巧與云錦紋樣賞析。云錦技藝專業類課程則利用優越的師資和豐富的高校資源,帶動非遺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從而開發了系列非遺特色課程,創建了“PBGS”(基于職業能力項目的團隊學習)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4],由師傅一對一指導教學,幾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目前主要用于孵化非遺方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近年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將現代學徒制和云錦技藝引入高職院專業教學中,不僅傳承了非遺文化,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業激情,開創了美好的創業的前景。
在高職環藝專業教學中引入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拓寬創業渠道,培養創新型工匠型人才[5]。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大多是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比如軟裝設計和家具設計就業市場前景良好,在環境藝術軟裝設計課程教學中,可結合民間傳統手工藝紋樣進行造型設計,聘請一些非遺傳人、能工巧匠參與共同教學,運用創新理念設計出更多富有創意的軟裝產品與文創產品,積極鼓勵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在家具設計課程中適當結合傳統紋樣、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家具造型設計,同時可以融入智能家具設計理念,讓非遺文化與現在科技完美邂逅。
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校內導師和企業專家聯合教學是高職環藝專業課程創新發展的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動機,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和現有資源,通過建立“教師工作室”,選拔一批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參加各類專業競賽,由教師和師傅共同小組化教學,一對一指導。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內授課,課內與課后相結合,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大師親授、項目模擬、校外考察、參加競賽等多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專業創作狀態,創新傳統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感與專業自信。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有一桶水才能教給學生一杯水。要改革高職環藝課程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組建專業化創新創業型教學師資隊伍。根據國家“十四五”專業發展總體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方案要求,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類線上和線下專業研學活動、制定課程標準、出版課程教材、開發課程微課、課程思政改革、發表教改論文等一系列建設舉措推動環藝專業課程建設發展,組建專業化創新創業型教學師資隊伍。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參與教學,教學內容設置中加入各項國家級、省級專業競賽項目,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打造沉浸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實際項目中提升專業能力。
構建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庫,教學設計將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傳承工匠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以及勞動精神,培養“德藝雙馨”“技德兼備”的工匠人才。專業課程立足以人為本和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以培養輸送區域發展急需的多層次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根本目標,以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與手段作為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借助互聯網+智能,突出“以綠色為宗旨,以成果為導向,以崗位為目標,以技能為軸線,以項目為驅動”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課程更具實踐性、針對性、可操作性、職業性、開放性和生態性,突出高職教育特色,體現示范作用。
高職環藝設計課程內容要與信息化技術與用人單位的崗位職能需求緊密結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教案設計中,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及時更新優質的教學資源,引入富有創新與創意理念的設計案例[5]。環境藝術設計實務是環境藝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根據室內設計企業崗位能力的需要,在廣泛調研和校企合作教學的基礎上,遵循以學生為主導,教師講授為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對室內實際項目基地的考察和課堂專業知識的學習,把課堂理論與操作的教學與實際項目統一起來,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習并掌握室內項目設計知識和材料施工圖繪制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溝通協調能力、合作意識、表現表達等綜合能力。側重培養學生專業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培養創新的創新思維和理性的藝術創作思維。本課程的創新點在于體現高職課程開發的項目化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要求,通過把理論、操作融入項目教學中。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民族非遺文化,樹立專業信仰,培養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
高校課堂和中小學教學模式不同,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授課與知識的傳授,要改革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為引導學生創新創業做積極的準備[6]。在環藝專業課程內容設計方面,要融入信息化,構建數字化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專業問題的實踐操作能力與職業能力。在《環境藝術設計實務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述歷年優秀畢設案例,用同學們自己的設計作品做范例,發揮榜樣效應,激發同學們的創作激情。例如,《“牧云澗”——貴州習水民宿酒店》這一項目是以國家倡導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為背景,對農村閑置農房進行改建,以苗族的文化和民族特色為主題的民宿酒店設計。該項目選題新穎,緊扣當下熱點展開設計研究,以傳統民居的改造設計為重點,以當地苗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為主題,將少數民族文化與自然山水風景進行融合與創新,并作為重要的裝飾符號應用到現代民宿酒店設計中。設計中充分挖掘廢舊材料以及具有民族特色裝飾元素,將苗族、土家族的“銀飾”“蠟染”“苗繡”“彩陶”“吊腳樓”等作為設計元素,再現了當地的民族文化與歷史風情。酒店客房采用“蠟染”“苗繡”等元素進行軟裝搭配,酒店大堂設計中巧妙提取了具有苗族特色的“吊腳樓”元素,將其設計成酒店大堂中心景觀小品,極具創意,讓人眼前一亮。民宿酒店整體方案設計傳承苗族特色元素,充分考慮當地人的審美需求和人文特征。對現有環境進行改造,本著綠色環保的主旨,將環境進行再分割再設計,并盡可能保留建筑原本的外觀特色,體現出當地人民的文化底蘊,將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手法在設計中達到互相呼應的效果,使游客體驗到不一樣的民族風情。(如圖1、圖2)

圖1 貴州習水民宿酒店客房效果圖

圖2 貴州習水民宿酒店大堂效果圖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雖然也建設了一些在線平臺課程,但大多是作為信息化教學的輔助手段,僅僅用于下發與上傳作業,并沒有真正深入挖掘信息化平臺優勢,指導學生在線實踐。教學平臺優質資源不足且資源更新周期較慢,難以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網站的維護與課程評價體系也不健全。在創新創業背景下,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升課堂聽課效率,建設智慧課堂,構建信息化創新創業教學方法。不斷建設與完善智慧課堂云平臺的資源,做好課程建設后期網站維護和在線答疑環節,每門課程除主講教師外,還要配一名企業工程師和課程輔導老師分別負責線下技術指導和在線答疑,構建完善課程信息化資源平臺建設。
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是全球教育的一大趨勢,也是高職教育的新航線。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不是一定要讓所有學生都去自主創業、開辦公司,而是在高校學習期間就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業思維與創業能力,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就業創業打好堅實的根基[6]。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需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專業教育的全過程,高職環藝專業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引入“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創建非遺文化與創新創業相關教學實訓基地,有利于構建數字化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是高職環藝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