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是一種生活性、實踐性、體驗性和創造性的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發掘生活化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性數學活動,深化學生的體驗性感受,引領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創造性建構。在“生活化”的數學學習中,生命的“解放的旨趣”得到了最佳的凸顯與弘揚,“生活化”的數學學習促成了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數學素養
作者簡介:類春菊(1994—),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離不開生活教育。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讓數學書本知識變“活”,更能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數學智慧、力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充分發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創新學生的數學學習設計,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發掘生活化資源,建構生活化課堂
學生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前科學的世界,也是一個鮮活的世界[1]。小學數學學科中的諸多知識都源于生活,都是從生活中提煉、抽象出來的。教師要將教材中的知識主動鏈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增強數學知識的“親和力”,增強數學知識對于學生的“親近感”,讓學生能切身感受、體驗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知識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真正懂得數學學科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發掘生活化的資源有助于建構“生活化課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中汲取相關的課程與教學資源、素材等,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主動的生活化思考、生活化探究,從而助推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自我生活的無縫對接。
比如教學“減法的性質”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發現相關的運算性質是抽象的、形式化的,部分學生對運算性質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主動對“減法性質”進行意義賦予,從而使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鮮活。比如,有學生說,“從一個數里面連續減去兩個數,就是減去這兩個數的和”相當于“我早上吃燒餅,先吃一個,再吃一個,就是將兩個燒餅疊放起來一起吃”等。
生活化資源、素材的引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起來,變得有滋有味起來,數學學科知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海市蜃樓”,而是成為“接地氣”的實實在在的生活現象的“凝練性表達”。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與數學學科知識相關聯的生活化元素,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生活化理解的靈感,進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飽滿起來、生動起來、豐富起來,讓學生的數學學習達到豐富的數學生活化的效果。
將數學知識生活化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生活化理解,更能讓學生以數學化的眼光去觀照生活和以數學化的頭腦去考量世界。教師要加強數學的生活化教學,讓學生邁出數學課堂,邁入火熱的生活,踏進豐富的自然。這樣的生活化教學一定能讓學生的生活化素材、資源等變得豐富起來,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現生活的素材和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因子、數學的元素。
二、引導實踐化活動,建構實踐性課堂
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開展積極的生活化實踐,通過引導學生的實踐性活動建構實踐性的數學課堂。實踐是表征與確證學生本質力量的最重要的載體,可以說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就應該是其生命實踐活動的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實踐性的數學學習時空,賦予學生實踐性的數學學習權利,讓學生敢于進行數學實踐和樂于進行數學實踐。實踐性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生成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數學實踐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的實踐性數學學習表現。實踐不僅包括課堂的數學實驗實踐,還包括學生的社會性數學實踐活動。實踐不僅是學生的“動手做”,更是學生的“身體實踐”“生命體驗”。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以全部的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會對相關的學習內容獲得一種整體性的認知。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數學知識不僅是“聞知”“說知”,更重要的是“實踐之知”[2]。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的創意性的數學學習實踐,因為創意性的實踐能升華學生的數學認知。比如教學“千克和克”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克”“千克”的質量的大小,發展學生的“量感”。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用到了多種質量秤,比如“桿秤”“天平秤”“電子秤”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一個物體往往先徒手去感受,然后對物體的質量做出一定的估計。在此基礎上,學生用稱量工具進行稱量,并將稱量的結果與自我感受、猜測的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有效地發展自己的量感。學生在使用稱量工具的時候教師要及時跟進、主動介入,在學生使用稱量工具時進行指導、引領。比如,學生使用“天平”稱量雞蛋質量時,筆者就讓學生認識天平稱量物體的要點:左邊放物體,右邊放砝碼;讀數的時候不僅要讀出右邊托盤中的砝碼的質量,還要加上天平上的游碼的讀數等。比如,學生用桿秤稱量物體的質量時,筆者指導學生將桿秤的秤繩與桿秤的兩行刻度關聯起來,讓學生認識兩行刻度與桿秤的秤繩之間的關聯等。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心智,更促進了學生的實踐智能、工作智能的發展。
實踐是學生數學認知的一種升華,也是學生架構數學學科知識與生活的橋梁、紐帶。在數學化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鞏固相關的數學知識,更能發展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不局限于數學學科,更關聯到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比如,在上述的質量稱量實踐活動中,學生認識了天平,學會了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認識了桿秤,學會了用桿秤稱量物體的質量;甚至還認識了磅秤,學會了用磅秤稱量物體的質量等。實踐性的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深化體驗性感受,建構體驗性課堂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化學生的學習感受、體驗。體驗性課堂學習是以體驗作為媒介、載體,以生命為根本,以超越為指向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體驗性敏銳感”,發展學生的“使得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發展學生的“視角轉換”的想象力[3],從而讓學生的體驗更豐富、更多元。體驗是“以身感之、以心驗之”,學生通過“體驗”能獲得對數學知識別樣的感悟。
比如教學“升和毫升”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創設多樣化的體驗情境,引導學生去感知“升”“毫升”。教學中,筆者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支撐,引導學生去比較大小不同的兩個量杯,從而讓學生初步建立“容量”的數學化概念。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做一做數學小實驗:比如數一數“1毫升”水有幾滴,測量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的長、寬、高,感知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所裝的水的容量,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毫升”“1升”等的基本數學概念。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牛奶盒、雪碧瓶以及一些醬油瓶、醋瓶、純凈水桶等所裝的牛奶、雪碧、醬油、醋、純凈水等,去觀察它們的刻度、標注等,讓學生深入感知到幾十、幾百毫升以及幾升、幾十升等液體的容量,從而建立“若干毫升”“若干升”的數學概念。通過分層次體驗,能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毫升”和“升”的概念。在數學教學中,體驗性活動與實踐性活動是不同的,體驗性活動往往是分層實施的,其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對一個數學概念的多層次理解。體驗性學習重點是要喚醒、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協同活動,共同助推學生建構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比如在上述“升和毫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可以引導學生操作(比如用滴管滴)。通過對數學概念的分層、多層建構,學生對數學概念能達到真正理解和把握。
體驗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一種回歸人的本真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全面育人的學習方式。體驗性學習不僅能促進學生的數學認知,更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引發學生的數學想象。在體驗性學習中,教師要鏈接生活素材、資源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主動地看、自動地想、能動地做,從而讓其在動眼、動腦、動手的過程中獲得深度感受與體驗。
四、引領創造性建構,建構創造性課堂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種基于生活、生命與生成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是生活化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創造性建構是一種在場性的建構,是一種具身性的建構,更是一種獨特性的建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催生學生的數學發現,鼓勵學生的數學創造。教師要創設相關的條件、情境等去催生學生的創想,鼓勵學生將自身的創想付諸實踐和形成數學創造。創造性建構是一種有意思、有意味、有意義的建構。
比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這部分內容后,學生想動手做一個圓柱。學生首先開展多維度的觀察、思考:圓柱的側面怎樣確定大小?圓柱的底面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展開了熱烈的交流:有的學生認為先做側面,再根據側面的規格來確定底面;有的學生認為先畫一個圓作為底面,然后根據圓的半徑、直徑計算出圓的周長(即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長)。不同維度的思考讓學生產生了不同的創造性的活動方案,在研討、比較的過程中形成了最優化的創造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還有的學生對方案進行了補充:有的學生認為確定圓柱的側面(即長方形紙的規格)時,圓柱的底面周長(即長方形的長)應多留一些,因為要考慮接頭;有的學生認為先確定圓柱的底面再確定圓柱的側面時,無論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都可以依據圓柱的底面周長的大小將長方形紙卷起來,其中重疊的多余部分就是圓柱側面的接頭處;如果長方形紙的邊長越長,重疊部分就越多,但一定要保證長方形紙卷起來之后有重疊部分,否則就做不了一個圓柱。有的學生還總結出這種確定實驗材料的方法是一種“進一法”,即“寧可多一些,不可少一些”。在創造性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意見或建議;要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幫助學生打開創想的時空,開闊學生創想的學習視野;要鼓勵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
創造性建構是一種實踐性的建構,是一種發現性的建構。創造性建構順應學生的創造、發現天性,能開掘學生的創造,發現潛質、潛能,能實現每一位學生的自主、自覺、自由、全面而充分的發展。在創造性的建構中,學生的本質力量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的生命實踐活動智慧得到最佳的凸顯和弘揚。在創造性的建構中,學生的生命力量得到了全面解放、舒展。
“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是一種生活性、實踐性、體驗性和創造性的學習。在“生活化”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彼此之間平等的對話、互動與交流,“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顯和弘揚。“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是一種“生命化”的學習,是學生對自我本質力量的全面占有、豐富和完善。生活化的數學學習真正消除了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的隔閡,促成了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吳靜. 小學數學創想學習的教學研究[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03):45-50.
[2] 時敏,汪燕芬. 兒童創想學習活動的開發研究[J]. 江蘇教育研究,2021(28):37-41.
[3] 莊惠芬. 創想教育:喚醒兒童天性的育人實踐[J]. 江蘇教育,2021(4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