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權
(甘肅省鎮原縣廟渠初級中學,甘肅鎮原 744509)
課外閱讀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其最終目標應該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并以此為中心,探尋有效的課外閱讀教學方式。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不少語文教師都不支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來看“閑書”,但是課程標準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因此,教師要減少對學生課外讀物的限制,鼓勵學生看一些“閑書”,對科技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閱讀一些科普文,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對歷史人物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些歷史小說。這樣,學生就有了自由閱讀的空間,逐漸產生閱讀興趣,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不可否認,學生更容易對視頻產生興趣,因此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影視閱讀”為契機,讓學生先觀看一些與讀物有關的視頻,豐富學生對讀物的認識,深化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思考理解。
“影視閱讀”就是以觀看影片的方式取代傳統的文字閱讀,讓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獲取相關知識。比如,在學習《朝花夕拾》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觀看《先生魯迅》這一影片,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經歷以及寫作風格等,進而對《朝花夕拾》的作品風格、創作背景等有更為深入的認識,這樣在學習《朝花夕拾》時必然能夠事半功倍。
實現課內向課外延伸是設置課外閱讀的初衷,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可以按照教材中的“積累拓展”及“閱讀提示”來為學生提供與教材選文類似的篇目,將課外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藤野先生》是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也是《吶喊》文集中的一篇代表作品,在本課結束之后的“積累拓展”部分,教師就可以引入魯迅先生《吶喊》文集中的其他作品,幫助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的文風,深化對魯迅先生寫作風格的理解。
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其不可磨滅的價值,經過了歷史長河的考驗,承載了一個時代與民族的傳統文化。借助名著導讀板塊向學生推薦適合初中生閱讀的經典作品,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比如,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板塊就可以閱讀王樹增的《長征》。《長征》雖然是一篇小說,但是采用紀實方式寫成。在創作過程中,王樹增采訪了很多紅軍戰士,閱讀了大量的史料,因此書中所記述的事件大體都是真實的。閱讀這一經典作品,可以使學生了解長征過程中的艱難,體會永不言敗的長征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這也是課外閱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理應發揮出的重要作用。
初中一共有三年,在這三年中,學生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在不同階段產生的課外閱讀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為其推薦不同的課外讀物。首先,初一的學生剛剛告別小學生活步入初中,不少學生都尚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趣味性較強的讀物推薦給學生。其次,初二的學生已經開始接觸科普文與名人故事,教師應給學生推薦相應讀物,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再次,初三的學生思維能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其推薦一些經典作品,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
人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影響著社會,同時社會也會影響個人。社會對個人的影響作用在互聯網時代更加明顯,所以必須致力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全民閱讀的宣傳力度,借助新聞、廣播、廣告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另一方面,政府還要加強社區圖書館、書店等的建設,讓學生想閱讀的時候有地方可去,為學生創造閱讀的便利條件。通過以上措施來創設優質的社會閱讀氛圍,使置身其中的初中生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愛上閱讀。
校園是學生讀書與學習的場所,也是進行課外閱讀的主要場所。隨著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很多學校都建設了圖書館,同時,教師也提高了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因此良好的校園閱讀氛圍對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些學校圖書館中的書籍基本上都是教輔材料,而學生對這些內容的書籍不太感興趣。針對這一問題,學??梢载S富圖書館中書籍的種類,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更多的選擇,以促進課外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難以磨滅的,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多,可以利用這些時間來進行閱讀。因此,學校要做好家校聯合工作,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以身作則,用閑暇時間來進行閱讀,為初中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幫助初中生養成課外閱讀習慣。
并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需要學生逐字逐句地閱讀,有不少文學作品對初中生來說用處不大,或者理解難度過大,這個時候學生就需要采取略讀的方法,而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則需要采取精讀的方法閱讀。同時,在閱讀同一篇文學作品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將精讀與略讀相結合。不少文學作品的篇幅較長,而初中生需要學習的學科比較多,課外閱讀時間有限,這個時候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閱讀方法。一方面,學生要找到作品中的重點段落以及中心語句等進行精讀,以深入了解作品的主旨內涵。另一方面,針對作品中的一些非重點段落,學生就可以“不求甚解”,進行略讀。這樣,在閱讀一篇文學作品時,學生就可以做到有所側重,既增加了學生的文學儲備,提升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又能避免課外閱讀時間的浪費,提高了課外閱讀的效率。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教學十分重視古詩詞的拓展閱讀,很多古詩詞也成為課外閱讀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課外古詩詞誦讀”板塊,教師要指導學生將朗讀與吟誦結合起來,以深刻體味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
不少課文后面都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要求,其中朗讀就是指帶著感情大聲地誦讀。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詩歌的內容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旨。因此,在閱讀課外古詩詞時,學生仍然要采用朗讀的方式。
我國的古詩詞很多都是可以來歌唱的,甚至有不少詩詞在一開始就是專門用來歌唱的,因而心、眼、口、耳共用的吟誦就更加適合課外古詩詞的閱讀。比如,《詩經》中的詩詞語言十分優美,但是通過朗讀卻很難體會到其中的精妙之處,而抓住這些詩詞中的“音”與“色”來進行吟誦,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到這些詩詞中所蘊含的美妙意境,領略其中的獨特韻味。
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作者也有自己的寫作風格,了解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本身,因此教師要培養并強化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的自覺意識,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夠主動了解更多知識。
一方面,在閱讀文學作品之前,學生要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寫作風格以及創作時的遭遇等進行了解,同時還要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考慮作品與當時的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的關系,更好地認識作品所具有的時代意義,以便對文章主旨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還會遇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學生可能在閱讀過程中看到作品中提到了某一種器物,但是這種器物在現在早已經不再使用,因此學生不知道該器物的形態、功能等,這個時候學生就需要查閱相關資料來對其進行了解,以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加學生的文化儲備,提升課外閱讀的實際效果。
隨著對課外閱讀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課外閱讀活動的舉行也日益頻繁,閱讀的篇目也在不斷增多,但是卻沒有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其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在閱讀完作品之后沒有進行反思與總結,難以在下次閱讀時實現閱讀遷移。每次課外閱讀都沒有借鑒以前的閱讀經驗,制約了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與閱讀經驗的豐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完成之后及時撰寫讀書筆記進行總結,學生可以談一談自己對該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可以談一談自己在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掌握了什么樣的閱讀方法,本次閱讀對今后的閱讀有什么指導意義等。事實上,撰寫讀書筆記的過程就是學生反思總結的過程,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提高能力,強化課外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生都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借助榜樣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在班級內形成一種良性競爭的態勢,對課外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教師要選擇班級中比較喜歡閱讀的學生作為引領其他學生的“領頭羊”。每個班級中都有幾個喜歡閱讀的學生,教師可以從這幾個學生入手,對其進行鼓勵與督促,還要在班會以及語文課上對其進行表揚,讓其他學生向其學習。同時,在語文課上,教師還要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榜樣的引領作用,自覺向這些學生看齊。另一方面,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為榜樣的機會。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兩周換一個學習榜樣,這樣,為了成為別人的學習榜樣,學生會在課外閱讀活動中表現得更加積極。
受教學時間的影響,課外閱讀基本都是學生在課下自行完成的,這也是課外閱讀質量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一些課外閱讀活動,借助活動的引導作用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積極展開課外閱讀。
首先,教師可以舉辦閱讀成果展示課,這樣,出于展示需求,學生在課下的閱讀行為會更加主動。其次,教師還可以舉辦閱讀主題辯論賽。閱讀是一項非常主觀的活動,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面對同一部文學作品,學生所產生的閱讀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針對學生對主題的不同理解來舉行辯論賽。在閱讀活動結束之后,教師收集整理學生對作品主旨的理解認識,最后可以發現學生的認識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代表性的觀點,這時教師就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正方與反方,讓學生圍繞兩個代表性觀點進行辯論。這樣的辯論活動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閱讀意識,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在準備辯論的過程中積極搜索能夠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再次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在辯論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鍛煉,這也能夠提升課外閱讀教學的質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課外閱讀不僅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全民閱讀的背景下,課外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關鍵。教師作為課外閱讀的指導者,必須承擔起課外閱讀教學的責任,通過具體的課外閱讀教學措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掌握科學的課外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