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容


摘要:文章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類型及成因,主要從敏感的人際關系和孤獨感、自卑感與失落感、焦慮與迷惘心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從樹立正確認知、加大經濟資助、完善心理咨詢機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以生為本”的高校管理文化等方面,闡述在發展型資助理念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問題矯正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發展型資助理念;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
我國一直非常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世紀末期就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校的德育工作。教育部在《2016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中提出要把工作的重心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重視受助學生的成長成才。實施發展型資助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能突出受助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和發展性。
在發展型資助理念下,除了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提供資金幫扶之外,政府、高校、社會還通過創設條件和提供平臺關注心理扶貧,從心理扶貧的角度優化資助,解決關鍵問題,并以綜合素質提高為目標,發揮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我救助”。
一、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類型和特征
(一)新時期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按照心理健康的不同層次,社會上將個體心理問題的類型主要劃為發展性、適應性和障礙性心理問題,具體如表1所示。綜合目前常見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及研究成果發現,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著不一樣的特性,具體如圖1所示。
(二)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殊性
1.敏感的人際關系和孤獨感
在人際交往時,敏感的人際關系和孤獨感這一心理異常現象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對人際交往中的溝通與互動不太擅長,逐漸對人際關系不感興趣;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渴望擁有一個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但又擔心和同學的交流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只在小圈子內交往。這些現象會讓他們感到更加孤獨和敏感,逐漸不與外界交流。
2.自卑感與失落感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中的弱勢群體,部分人會表現出異常自卑的情緒。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所以他們會考慮放棄參加班級聚會、活動等,久而久之,他們會更喜歡一個人待著,很難融入集體。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對自己的身份格外在意,會刻意回避人群,且很容易代入“自我感知”的“他人的看法”,擴大消極面,因此拒絕外界的幫助。
3.焦慮與迷惘心理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常為繳納各種學費、生活費而擔心,這些情況讓他們的精神持續緊繃,產生了焦慮、苦悶的情緒狀態,且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再加上國內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卻日益突出,這讓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對未來充滿迷茫,給他們的心理帶來更大的負擔和焦慮感。
二、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成長環境的影響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家庭環境因素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有的家長長期無法滿足子女的物質要求,使得子女時常壓抑自己的欲望,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有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當,家庭氛圍壓抑,讓子女逐漸形成敏感自卑的心理;有的家庭自然結構殘缺不全,父母之間長期不和或是單親家庭,使子女產生異常心理,形成異常人格。
(二)社會支持條件的影響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家庭經濟能力往往不高,文化程度也不高,他們接受到的學習環境相對不是很好,學習資源相對匱乏,長期的物質支持不足導致他們學習能力較弱、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適應能力不佳。此外,很大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因地域問題,無法接受較好的教育,進入高校后,很難適應高校自主學習的方式,在一定時間內產生迷茫、焦慮等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隊伍不完善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認識誤區,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沒有結合大學生群體結構、思想變化特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進和創新。現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讓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形式化的境地,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盲點。當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真正遇到了心理健康問題時,即使向教師尋求幫助、指導,也會因為教師專業性的不足,導致他們的心理問題錯過最佳教育引導時間,造成嚴重后果。
三、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及措施
(一)樹立正確認知
扶貧先扶志,高校要積極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理性認知貧困,正確調節不良情緒,讓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高校可以開展人際交往和溝通方面的訓練,在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形成積極的生命觀、生活觀,讓他們理性認識貧困。
高校可以挖掘困境中的個體力量,鼓勵持悲觀態度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小組互動形成良性的朋輩互助關系。例如,高校可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極易面臨的問題,開展“學會感恩、增強人際關系”等主題的團體輔導,讓他們在活動和體驗中增強自信心。高校還可以通過心理講座的形式,展現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方法,鼓勵他們討論問題,磨煉堅強意志。這些舉措可以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愛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樂觀工作的能力。同時,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創設心理資助平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克服困難。
(二)加大經濟資助
高校和政府要齊心協力,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體系。高校可以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經濟幫助方面入手,通過優化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政策等資助體系,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經濟方面的壓力。同時,高校應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將主要精力花在學習上,爭取通過獲得獎學金來減輕生活負擔,增添前進動力。政府部門要協同挖掘社會力量,擴大社會獎學金、助學金的資助面,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幫扶體系,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和生活持久地進行關注。
(三)完善心理咨詢機制
高校應規范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一生一檔”管理制度,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體系,建立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團隊,完善心理咨詢機制,營造良好的精神資助氛圍。高校要堅持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的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的原則,建立防治重于醫治的良好教學體系,注重在學科教學和校園文化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拓寬心理課程的教學載體和手段,讓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健康的環境、語境中充滿希望,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向上的內生力。
在具體操作層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團隊可以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日常表現情況入手,從家庭、高校、個人等方面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制訂科學的預案和措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開學第一課、心理講座培訓等方式,找出緩解他們心理問題的方法,在陪伴中引導他們正視自己,走出困境。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應調動多方力量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思想和價值層面的引導。高校各機關部處、專任教師、黨團組織、學生干部等,都應積極學習心理育人的有關知識,提高心理健康問題鑒別能力,在思想引領、教學過程、日常管理等環節,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與心理健康需求。高校應重點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貧富觀,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為家庭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及時洞察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情況,適時切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提前疏導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障礙。
(五)構建“以生為本”的高校管理文化
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育人,高校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凸顯主體的體驗與感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高校構建“以生為本”的校園管理文化氛圍,更容易讓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產生情感認同與歸屬,有利于增加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要想構建“以生為本”的校園管理文化離不開雙方平等溝通,高校管理者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情況要進行具體觀察,確定管理標準、執行方案及獎懲激勵機制。在具體操作層面,高校可以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參加管理制度制定的討論會,讓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及時反饋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參考文獻:
[1]聞羽.高校發展型資助助力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
[2]唐華麗.發展型資助視閾下高校貧困生理性平和心態的培養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3(1).
[3]肖越曦.發展型資助視角下資助育人工作體系構建:以中北大學本科生資助工作為例[J].理論觀察,2020(8).
[4]陳佳.精準幫扶視角下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幫扶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3).
[5]朱玥,李翀.“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路徑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3).
[6]鄧蘭君.我國大學生“獎學金”政策實施現狀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