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展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小說的基本特點,通過情節發展感知人物形象,品讀重點語句,體會老支書高大偉岸的黨員形象。
2.結合環境描寫和主要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描寫,多元評價人物形象,在品讀作品的過程中,學習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手法。
3.感受小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橋”的深刻含義,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讀,換位思考,入情入境,體會老漢的黨員形象和父親形象,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2.理解“橋”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啟新課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橋》這篇微型小說有了一定的了解,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習收獲?(預設: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按照情節發展的四要素——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復述主要內容)大家對故事的梗概、對環境描寫的作用等進行了回顧。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故事,去感受人物形象。
二、走近群眾,找對比
1.師:洪水來勢兇猛,迅速席卷了整個村莊,死亡正向人們一步步逼近。人們在熟睡中驚醒,一腳踩進水里,村民們有何反應?快速瀏覽課文1~6自然段,用下畫線劃出描寫村民反應的語句,圈出句中反映村民心情的詞語,想象畫面。
2.自學成果分享。
(1)師:面對突如其來、來勢兇猛的洪水,課文是怎么描寫村民們的?(預設: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從這些句子中,你讀出了什么?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
(2)教師指導朗讀,學生嘗試讀出村民的驚慌失措。教師提供朗讀的評價標準(想象豐富,有生活感,朗讀到位,感受真切),學生依照標準展開互評。
3.教師小結。師:慌亂失措的村民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這木橋,此時是他們唯一的逃生路,此時的橋分明是(救命橋),但如果人們毫無秩序一股腦沖上橋去,這座橋很有可能就塌掉,很有可能變成(死亡橋)。在這危急關頭,一個人挺身而出,他就是(老支書)。
三、走近人物,悟形象
1.師:大家已經再次閱讀了課文,并對老支書和其他人物有了更深的認識。文中寫了哪些人,他們面臨的困境是什么,他們又做出了什么選擇。教師指名匯報。
小結:人物之間發生的事,就是小說的重要情節。通過閱讀,我們發現,在情節的推進過程中,老支書和事件中的很多人是有沖突的。
2.小組合作學習。師:作家是怎樣表現人物的?是直接對人物的品質和特點加以概括,還是間接通過對話和動作加以揭示。就小說的本質而言,后者是他們特有的手段。接下來,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課文的第7~23自然段,標注出每一次沖突時老支書的神態、語言和動作,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從每次沖突中可以讀出一個怎樣的老支書。完善下方學習任務單。
3.聚焦沖突,感受人物。
(1)交流沖突一:亂哄哄的人們。神態描寫——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師:想象并描述“亂哄哄”的樣子;面對危急的形勢和亂哄哄的人們,老支書是什么表現;為何是“像一座山”,而不是像其他?你讀懂了什么?
(2)指導朗讀。當洪水肆虐,人們你擁我擠地逃生時,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當洪水肆虐,人們瘋了似的逃跑時,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當死神逼近,人們跌跌撞撞地逃命時,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師:這真是一位(沉著冷靜)的老支書。他像(一座山),(沉著冷靜、臨危不懼)地站在橋頭,此時此刻,他是人們唯一的(靠山)!他帶給人們心安!
(2)交流沖突二:“黨員也是人。”語言描寫——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師:在這危急關頭,老支書安排的撤離順序是什么?你讀懂了什么?觀察這個句子的語言特征,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三個感嘆號的作用)同伴賽讀,讀出“冷冷地”,讀出老支書的高大形象。
(3)交流沖突三:揪、推小伙子。動作描寫——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師:文中關于老支書和小伙子,后續情節是怎么樣發展的?(小伙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閱讀這三句話,你發現了什么?聯系小說結尾,我們知道此刻老支書沖上前,揪出來的人是(他兒子),老支書的“揪”、小伙子的“瞪”、兩“吼”、兩“推”,這些動作是否矛盾?為什么?試還原當時他們各自的心情,他們會想些什么?
父親從隊伍里揪出兒子——兒子啊,__________
兒子瞪了父親一眼——父親啊,__________
兒子推了父親一把,父親啊,__________
父親把兒子推上木橋,兒子啊,__________
師:救村民是村支書的責任,救兒子是父愛的偉大,這一次,他既是村支書,又是父親,兩種身份,兩難的選擇,這種矛盾沖突把小說推向了高潮。在這段還原的心靈對白中,你又讀懂了什么?這是一位怎樣的老支書?
4.總結寫法,歸納形象。小說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小說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非常巧妙地運用了留白,通過人物之間的沖突,通過對人物神情、語言、動作的刻畫,一個臨危不亂、舍身為人的老支書形象就鮮活地站在每一位讀者面前,“困境中的人性光輝”打動著每一個人。
四、入情入境,學寫法
1.配樂,師生合作共讀。師:突然,那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沒了。老漢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生: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2.回顧父子時刻,交流在文章結尾處發現的“意料之中”。
3.師:讀到這樣的結尾,你的心情如何?小說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預設:設置懸念,讓讀者感到意料之外,又覺得是情理之中;構思新穎,塑造了老支書偉大的形象,又體現了深沉的父子之情,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五、升華主題,寄哀思
1.師:小說描寫的是一位黨支部書記在山洪爆發時臨危不亂、舍己為人的故事,為什么卻以《橋》命名,而不以《一位老支書》《老黨員》或其他名字命名呢?這是怎樣的一座橋?說說你的理解。
2.師:洪水奪去了老支書,奪去了小伙子,卻奪不走人們對他們的敬佩和愛戴,木橋雖塌,精神永存。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老支書形象,他為村民們搭建了一座生命之橋,也在每位讀者心中鑄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橋。讓我們以筆為劍,以墨為鋒,以字為刃,來抒寫和表達滿腔的敬意——
你是這樣的人,
你不懼危險,站在亂哄哄的人群前,你是_____________的人,
你面對責難,冷靜應對,你是_____________的人,
你沖揪吼推,鐵面無私,你是_____________的人,
你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你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