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應有之義。對學生而言,具備知識遷移能力,可以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全面認知。基于此,從重基礎、重變式、重解題、重概括、重合作五個方面入手,重點闡述培養學生數學知識遷移能力的策略,旨在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知識遷移能力;策略
作者簡介:劉娜(1976—),女,河北省石家莊市栗勝路小學。
知識遷移能力作為學生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學生融會貫通的法寶,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應關注學生主體,重視因材施教,確保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掌握和對知識的有效遷移運用,進而獲得全面發展。
一、知識遷移能力的內涵簡析
知識遷移能力是一種幫助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內容更好地完成新知識學習的能力[1]。特別是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會成為他們認知新知識、理解新知識的重要基礎。對學生而言,具備知識遷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日常的學習中,筑牢數學知識基礎,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重視數學題目的解題思路以及對題目的多角度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具備知識遷移能力,才能為下一次對知識的學習、遷移應用做好準備,從而實現學習水平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數學知識遷移能力的策略
(一)重基礎—在知識鞏固中,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筑牢數學知識基礎。只有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實現對知識的充分理解、有效掌握,從而逐漸樹立知識遷移意識,提升知識遷移能力。
以冀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為例,在正式教學本單元的知識前,教師應該聯想到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這一單元的內容,并在課堂上對舊知識進行回顧,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在講解舊知識中,教師無須面面俱到,只需要對重點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對其有框架性的認識,進而為新知識的學習鞏固基礎,實現有效的遷移運用即可。對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這一單元,學生需要完成口算乘法、筆算乘法、估算、解決問題四個部分的學習。而這四個部分的學習要求是:對于口算乘法,應重點掌握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筆算乘法,應重點掌握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熟記筆算過程;在學習估算時,應重點掌握三位數、四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并認識到估算與精確計算的區別;在解決問題中,應借助實際問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鑒于此,在對舊知識的復習鞏固中,教師可以適當舉例,幫助學生做到有效鞏固。這樣,學生才能快速喚醒記憶,回憶起曾經學過的知識。之后,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帶領學生學習關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新知識。如在學習第一課時“乘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進行筆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道例題,引導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逐步形成認識:已知1盒彩筆有24支,請問2盒彩筆有多少支?10盒彩筆有多少支?12盒彩筆又有多少支呢?在計算中,學生需要根據已有的知識,依次進行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末尾有0的兩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這樣,學生便可以實現對新知識的有效理解,并掌握筆算的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以往所學知識的分析鞏固,讓學生以舊知識為基礎,做到認知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從而逐漸形成知識遷移能力。
(二)重變式—在角度轉換中,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重變式”是指,在學生分析與理解數學題目的過程中,對題目進行內容或形式的轉變,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對知識點形成新的認知[2]。對多數學生而言,理解不同的題目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理解以某一知識點為核心進行變式處理的題目,或者通過不同的題目理解同一個知識點,會存在一定難度。這需要教師做到細致講解、認真分析,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點的深入掌握,以達成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目的。
以冀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毫米與千米”為例,學生需要完成對“解決問題”這部分的學習,并且應做到對路程、時間與速度相關知識的熟練掌握。基于此,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對本課時知識的理解,達成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的目的,教師可以借助具體的路程、時間與速度問題進行變式設計,有效實施教學活動。如教材第40頁中列舉了一道計算汽車行駛速度的例題。該題已知,紅紅爸爸開車帶全家從石家莊出發前往承德(路程約為540千米),上午8時出發,下午3時到達(路上吃飯用了1小時)。根據“路程=速度×時間”的計算公式,學生需要先算出汽車行駛的時間,即15-8-1=6(小時);再算出汽車行駛的速度,即540÷6=90(千米每小時),所以汽車平均每小時行駛90千米。為了讓學生對題目做到多角度理解,教師可以對題目進行變式處理,將題目所求的量由速度轉換為路程。變式處理后的題目可以是:上午8時,紅紅爸爸開車帶全家從石家莊出發前往承德,于下午3時到達,中途吃飯花費1小時。已知汽車平均每小時行駛90千米,請問石家莊到承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在思考時,學生同樣需要先算出汽車行駛的時間,即15-8-1=6(小時),再根據公式求出路程,即90×6=540(千米)。
借助上述變式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到對數學知識的多角度認知,并學會通過對變式的思考,實現對知識點的遷移運用。
(三)重解題—在問題探究中,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重解題”是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借助具體的數學問題,帶領學生進行思考分析,通過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完成對知識的遷移運用。對學生而言,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分析與解決數學問題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問題解決能力也是自己應具備的能力之一。基于此,教師需要借助解題的過程,對學生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訓練,旨在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
以冀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解決問題”為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根據實際問題,準確進行混合運算,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曾經學過的混合運算知識進行自主整理并做到熟練運用,進而實現鍛煉知識遷移能力的目的。如教材第26頁例1的題目為:白塔村計劃修一條水渠,如果每天修8米,90天就能修完。照第一天的進度(第一天修建了9米)計算,多少天能修完?在解答本題前,學生應理解“照第一天的進度計算”的意思,即在修建水渠期間,每天都要修建9米;知曉修建的速度后,應根據需修建的水渠長度來求出修建的天數。而要想求水渠的總長度,則需要借助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即“每天修8米,90天就能修完”,由此可以計算出水渠的總長度為8×90=720(米)。而后,學生可以求出按照一天修9米的速度修完水渠的時間,即720÷9=80(天)。學生如果在做題前已經知曉解題思路,就可以將計算過程寫成8×90÷9=80(天),并做到正確計算。這樣,學生才算是做到了對問題的有效解決與對知識的熟練掌握。同樣,在解答教材第26頁的例2時,學生需要先計算去年每箱蜜蜂釀了多少千克蜂蜜,即375÷5=75(千克);而后再計算今年可以釀出的蜂蜜,即75×24=1800(千克);最后能夠對375÷5×24進行計算。
通過對問題的有效探究,學生能夠做到對數學知識的有效掌握,并且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能夠掌握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以及算式的計算方法,從而獲得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
(四)重概括—在思維鍛煉中,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重概括”是指,重視對數學知識的總結與概括,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性、結構性認知。對學生而言,他們應認識到概括能力對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要影響,也應認識到自身對知識的認知水平越高,自身的知識遷移能力就越強,思維也會變得更活躍[3]。這對學生深入理解數學問題、有效學習數學知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做好對數學知識的總結與概括。
以冀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垂線和平行線”為例,學生需要完成對垂線與平行線兩部分的知識學習。在垂線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初步認識垂線與學會畫垂線。在認識垂線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核心知識點,即兩條直線相交,會以交點為中心,出現四個角,而且兩條直線相交存在垂直這種特殊關系。根據教材第78頁的內容可知,生活中有許多存在相交關系的事物,如兩根搭在一起的小木棒、農村小院周圍的竹籬笆、城市中的十字路口等。基于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之間存在相交關系,進而明白如果將這些事物轉換成直線,那么相交的兩條直線只有一個交點,并且會出現四個角,只有當兩條相交的直線夾角呈90°時,這兩條直線才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是需要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總結的內容。對所學的核心知識進行提煉,有利于學生根據提煉的內容,更好地運用知識。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整體內容進行梳理,建立知識結構,如在整理垂線知識時,構建以相交、垂線、距離的定義及現象舉例為主要內容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重視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性的整理,從而鍛煉自身的思維,做到對知識的系統性掌握,為有效進行知識遷移運用做好準備。
(五)重合作—在協作學習中,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協作學習的習慣,讓學生體會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內涵。故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并且應要求學生在協作學習中聽從小組長的安排,做到有效分享知識、分享解題思路,以此讓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以冀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復式條形統計圖”為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對以下內容做到熟練掌握:第一,認知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征,學會使用復式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第二,做到準確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為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采取協作學習的方式,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如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匯總表。在合作中,學生需要對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進行梳理,回憶起曾經學過的內容,包括如何收集數據、繪制統計圖、根據統計圖分析數據等。這些內容都需要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從而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小組可以采用由一名成員負責講述、其他成員聽講的方式,以此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分析教材第80頁、81頁的內容時,小組成員可以圍繞具體案例進行討論,進而初步知曉什么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其有哪些優點,以及如何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并且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可以同時表示兩組數據,直觀地展現數據之間的關系,便于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協作學習,以曾經對條形統計圖所形成的認知為基礎,結合具體的統計數據,深入分析復式條形統計圖,可以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從而做到對知識的熟練掌握,達成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的目的。
結語
綜上,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從基礎內容講起,并借助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使學生能夠做到根據原有的知識,實現對新知識的學習、認知、掌握。對此,筆者建議數學教師可以從重基礎、重變式、重解題、重概括、重合作五個方面入手,設定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計劃,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車詩.淺談小學數學中合理使用遷移能力的方式[J].讀寫算,2022(27):58-60.
[2]董俊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遷移的運用策略[J].教育界,2022(24):23-25.
[3]方少杰.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加強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