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婉彬
童漫是漫畫的一種形式,是指把兒童漫畫作為課程資源一部分,運用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稱之為兒童漫畫作文。童漫因其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形象性和時代性深受兒童的喜愛,可以快速的調動兒童的情緒。兒童在寫作時可以感覺到可寫的材料很新鮮、很新穎、寫起來非常有趣,慢慢的就會喜歡上寫作。
1.化解學生習作素材難的需要。作文寫什么內容,一直是我國小學生作文最頭疼的問題之一,而之所以無內容可寫,并不是學生真的沒有觀察生活,缺乏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而是缺少“現實”習作素材。換句話說,學生雖然有生活經歷、有生活體驗,但是如果這些經歷和體驗無法在課堂上得以喚醒和激活,那對于學生來書,還是缺少寫作的素材。因此,激活學生思維、盤活即時習作素材是關鍵。在課堂中或課外引入?“童漫”,無疑是解決當下無材料可寫的有效途徑之一。
2.第三語言能力發展的需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大眾傳媒的普及,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把“媒介語言”看做是繼“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之后的第三語言,將運用媒介進行瀏覽、發布的能力看做是繼讀、寫、聽、說后的第五種語文基本能力。而運用媒介進行瀏覽、發布都離不開“讀圖”能力的培養。“童漫”作文具有先天的第三語言課程實施內容。
3.“讀圖”與想象能力的培養。漫畫以其表現手法形象、生動、詼諧、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受到孩子們的普遍喜歡。現在的孩子從幼兒起就從電視、畫報等媒介中接觸了大量的漫畫。在小學生中這樣的現象十分平常,兒童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漫畫形象的出現。童年沒有漫畫,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而圖像相對于文字或其他抽象符號,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它能優先喚起人們視覺神經的感知,并保持最長時間的記憶。“知識爆炸”的年代信息瞬息萬變,生活節奏的加快要求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在有限的時間里,要想向學生傳播更多的知識信息,“讀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首先,讀圖具有高度的形象性,獲取信息高度快捷。
4.對教師專業處置權的應答。可以說,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很多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有所覺醒。但長期以來,教師還是課程知識被動的“消費”者和“忠實”執行者,課程知識的建構是課程專家的事,教師失卻了自我創生課程的能力與經驗。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新課改賦予教師開發作文教學資源與運用教學資源的權利。“童漫”作文的教學為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二、“童漫”作文如何教
漫畫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是一種逆向思維的藝術,對于閱歷尚淺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漫畫中包涵的深層次意義。因此,對于學生的指導,教他們如何觀察漫畫,解讀漫畫就非常必要了。
????1.教觀察。對于一幅漫畫,首先要學會觀察。要求學生必須全面、細致的觀察漫畫上的內容,漫畫上有哪些人?哪些事物?有沒有文字?觀察漫畫的時候不能放過漫畫中的每一個細節。
(1)看標題。有些兒童漫畫是有標題的,而這個標題則非常直接的體現了這幅漫畫的主題。
(2)看文字。有的作者為了更好的表達漫畫內涵,會在漫畫中插入文字說明或者對話等,通過這些言簡意賅的文字,我們可以去思考作者所要表達的寓意。
(3)看畫面。漫畫是繪畫藝術的一種,作者常會用夸張的手法勾勒出幽默詼諧的畫面,用來表達漫畫所含的寓意。這要求我們必須觀察漫畫上的每一個畫面。
(4)要揣摩。每一幅漫畫都會包涵其內在的寓意,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所以我們要根據上述的觀察、分析,最后揣摩出漫畫的主題思想。
????2.教聯系。漫畫是由一幅或多幅畫面構成的,是一種靜態的畫面。這就需要學生在觀察漫畫后對漫畫中的事物或者幾幅漫畫進行聯系,從而解讀出漫畫的主題。以童漫《父與子——榜樣不是好做》為例,漫畫上有兒子、父親和醫生。漫畫中,一開始醫生給兒子拔牙,兒子嚇得大哭起來,而漫畫的最后,父親坐到了椅子上的時候,也嚇的魂飛魄散的。由此我們可以聯系起來:父親帶孩子去拔牙,孩子因為害怕,要父親給自己做個榜樣,結果,父親坐到椅子上的時候,也開始害怕了。于是,這幅漫畫的寓意也就解讀出來了:生活中,榜樣是不好做的。
3.教聯想。漫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夸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以幽默詼諧的畫面或畫面組,取得諷刺或歌頌的效果。所以漫畫有時候就只是一個引子,我們要發散思維,展開想象,聯系到生活實際中相類似的現象。這是漫畫作者作畫的初衷,也是我們寫作時,充實內容、突出中心的一個好方法。
4.教主題。正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幅漫畫,在作者創造之時,便已包涵了其寓意,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去發現這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