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叢赫 袁洋
摘要: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理念以及教學機制理應有所創新。如何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全面滲透立德樹人思想,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全面、穩定發展,是當前高校教育體系的主要改革目標。高校應通過全面優化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有效發揮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引導、約束功能,構建更真實的勞動教育教學環境,培養大學生的勞動品質與素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立德樹人;教學引導;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1-00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實踐育人探索”(課題編號2022SJSZ0244)研究成果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在高等院校教學體系中的滲透力度以及教學效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社會的未來發展質量。通過完善、創新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方式,全面提升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綜合素質,優化高效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僅是高校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的創新、改革需求,也是達成人才強國、教育強國等戰略目標的切實需要。基于此,本文結合新時期背景下的高校勞動教育需求,以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為根本,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概念、目的、完善要點、完善效果與反思進行探究。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指高校教師從勞動教育課程的需求出發,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應具備的勞動能力、勞動意識、勞動認知等綜合勞動素養進行更多元、系統且具有針對性的評價,在有效檢驗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實效性的基礎上,為社會的持續發展培養有較強勞動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具有多維價值屬性,能夠全面且客觀地展現勞動教育課程所蘊含的價值,幫助勞動教育主體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勞動教育的實施方向與優化路徑[1]。
完善勞動教育課程內容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的根本目標在于引導大學生產生正確且積極的學習動機。這一目標的實現,對大學生的勞動思想、價值取向、精神面貌等具有十分顯著的引導作用??茖W的課程評價能夠引導大學生對自身的勞動技能以及勞動意識等進行指標化的分析,如日常勞動行為、勞動理論理解程度等。除此之外,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對大學生參與勞動活動、接受勞動知識的行為動機也有一定的引導與約束作用。例如,具象化的勞動指標以及學生分值,能夠幫助大學生理解和掌握勞動教育的根本訴求,強化其學習與參與勞動活動的動機[2]。
基于學生勞動思想與行為的全面發展需求進行分析,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促進大學生知行合一?,F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都實現了“理論知識傳遞到學生形成勞動思想”“重視勞動教學結果到重視勞動活動過程”“基礎理論教學到綜合實踐鍛煉”三個維度的轉變。這些轉變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助力高校勞動教學的改革與完善,幫助勞動教學實現理論教學向實踐引導的轉變。此外,學生能夠從評價結果中明確其勞動行為對他人的積極影響,明確勞動技能、勞動精神對其自身社會認知能力的影響,明確勞動教育目標對其自身行為習慣的影響等。因此,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中有關知行合一的內容導向,有助于實現大學生勞動思想觀念、勞動價值取向的全面優化。
基于大學生終身勞動的行為意識進行分析,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結合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設置與學生校內勞動、社會勞動實踐等相關實踐性內容的評價指標。這不僅是課程評價體系服務于社會的體現,而且是幫助學生真正感知勞動活動價值、樹立終身勞動意識的重要舉措。無論是應用型高校還是研究型高校,其所培養的大學生終將走向社會并服務于社會。大學生只有養成終身學習、終身勞動的意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并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價值,推動社會的發展。因此,完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中社會實踐性的評價指標內容,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創新勞動、持續勞動的意識[3]。
1.加強對勞動教育評價目標的認知
高校在完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時,應結合開展勞動教育以及完善評價體系的核心目標,構建更具針對性的評價指標[4]。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以及完善相關教學評價的切實需求進行分析,可將其目標歸納為如下四方面。
第一,從社會發展中的人才需求進行分析,應通過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格局,促進社會人才需求與高校教育的相互融合與滲透。憑借評價體系以及評價結果,升華勞動教育課程乃至高校教育體系的育人價值,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勞動意識,從根源上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以及企業缺乏人才的問題。
第二,從高校教學管理目標以及課程體系創新與完善需求進行分析,高校應通過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有效提升勞動教育乃至其他科目教學活動的育人效果。
第三,從高等院校自身的發展與升級目標進行分析,高校應通過優化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優化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第四,從大學生的個人成長與學習需要出發進行分析,高校應通過創新并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有效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勞動意識,進一步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大學生持續學習、就業發展夯實基礎。
2.秉持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原則
第一,在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強調評價體系在勞動教育全過程中的滲透。不僅如此,由于現階段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對部分高校而言仍屬于一種新型、陌生的教學手段,因此要求相關評價活動應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整體進行綜合性評價。
第二,規劃與執行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秉持全面性原則,即對評價主體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一切行為、觀念等進行全面評價。其中包含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素養以及勞動質量,也包含教師層面的勞動教育意識、勞動認知與勞動執行力等。高校只有構建更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指標與體系,才能夠幫助教師以及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獲得更全面的成長。
第三,評價主體的選擇方面應遵循多元化原則。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進行分析可知,高校應將勞動教育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勞動教育過程涉及班級、社團、社會、家庭等眾多主體,因此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指標也要具備多元性特征。
第四,完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遵循勞動價值導向原則。勞動教育課程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關注,注重學生接觸勞動知識、開展勞動實踐的過程。因此,評價體系要注重過程引導與價值導向,以學生勞動過程為主。
3.基于實際需求構建課程評價指標
結合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實際構建與優化需求分析,由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勞動課程尚處于研究與發展狀態,且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專業設置較多,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所涉及的評價指標與主體較為復雜,本研究以勞動教育目標為核心,以勞動課程的起步環節作為評價體系指標的選取依據,以勞動課程的建設與實踐、考核過程作為開展評價工作的具體環節,將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全面滲透于勞動教育課程的每一環節。只有當前環節評價合格后,方能引導學生進入到下一階段的勞動教育與實踐中。反之,若當前勞動環節不達標,則需對當前環節進行優化與整改。以此為核心,構建起邊評價、邊優化、邊完善的評價體系構建過程,做到與學生、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
第一,課程開發階段。相關責任人需要完成如下任務目標,方能完成勞動課程的建設與開發。(1)組建勞動課程開發團隊。(2)依照前期調研與分析報告分配崗位職責,明確勞動教育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定位。(3)明確勞動教育課程原則,撰寫課程開發計劃。(4)基于學?;驅I教學方向設計勞動課程內容體系以及教學標準。(5)以教學內容、標準為依托設計勞動教育資源,建設勞動教育實訓基地。相關教育團隊需要嚴格按照順序逐步開展上述工作活動,在每一步驟合格后,方能開啟下一環節的工作,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不同階段的評價指標。
第二,課程實施階段。盡管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需要涉及眾多主體,但考慮到教學主要受眾以及教學目標,需要相關人員將勞動教育課程評價主體傾向于勞動課程教師以及學生。
第三,課程總結階段。相關教育者應依照教育部所提出的勞動教育目標、重心、方法內容等,將勞動教育元素全面滲透于高校人才教學體系之中,從而有效豐富、優化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這一過程中,高校會獨立開設與其教學專業、教學目標相契合的勞動教育必修課、選修課、專業教育課程,開展勞動活動等。這一階段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指標主要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大類,并且要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基于教學與評價實施區域進行劃分,可將其指標分為校內實踐活動與校外實踐活動兩方面。由此可知,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指標應包含勞動教育相關課程的階段性考核成績、勞動主體參與勞動的表現、學生所開展勞動活動的價值、學生在實踐單位以及社會環境中進行勞動活動所獲得的評價等。
4.推算評價指標權重,設計評價量化表
根據課程開發、實施與總結三個階段的評價指標需求,順應不同階段的核心要素與評價側重點,可確定課程評價體系包含3個一級指標以及14個二級指標。以此為基礎,結合實際教學需求,進一步完善課程評價量化表,同步明確每一項指標所對應的評分分值。本研究主要采用專業人員綜合評定、打分的方式對勞動教育全過程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分析不同指標的影響與引導價值,并賦予其相應的權重。而后進行一致性檢驗,在明確一級指標權重后,重復上述流程,確定二級指標權重,輔以百分制評價標準,明確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各項指標的具體分值,結果如表1所示。

筆者以本校某專業學生第五學期內外各一周的專業見習情況為例,以本文研究評價指標為基礎,組織專業教師、實訓帶隊老師以及企業接洽人三位專業人員對勞動課程全過程進行評價,以明確勞動課程的具體評價結果,分析其優勢與不足。本階段勞動課程實踐環節包含校內為期一周的教師引導以及校外為期一周的企業實訓,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首先,從課程開發階段的評價結果來看,三位評價人員所打分數中,教師團隊組建這一指標平均分值較高,而實踐條件建設這一指標平均分值最低。這一結果反映出課程開發階段存在實訓課程條件不足、學校資金投入不到位,但教師教學能力較好的問題。其次,在課程實施階段,三位評價人員所打分數較為相近,可見無論是在教師授課或是學生學習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間接反映出課程開發階段教師團隊組建的質量。最后,在課程總結階段,發現學生在用人單位以及社會其他機構中的勞動實踐表現所得分數較低,由此可知學生在較為陌生的環境中勞動積極性以及勞動能力會有所下降。結合上述內容,教師可在后續的教學指導工作中針對學生得分較低的環節進行重點處理,從而在不斷評價、反饋、完善與再次評價的過程中,助力學生勞動能力的不斷發展,以培養更高質量的勞動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鵬.勞動教育評價的價值意蘊與優化路徑[J].湖北社會科學, 2022(08):146-153.
[2]于秋葉,于興業.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質量評價的四重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39-42.
[3]李秀娟.基于多元反饋評價思想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2,8(08):91-93.
[4]劉新民.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輕工教育,2022,25(02):1-7+35.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o Conghe, Yuan Yang
(Nanhang Jincheng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eaching mechanis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innovated. The main reform goal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is to comprehensively permeate the idea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al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while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Universitie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effectively leverage the guidance and constraint functions of the labo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build a more authentic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cultivate the labor quality and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lay a solid talent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eachingguidance;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