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熠
[摘要]高校校報是高校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對引導校園內的主流輿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力量日益壯大,影響力顯著提升,這給高校校報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高校校報必須努力實現與新媒體的共生共榮,創新形式,改變話語體系,打造精品內容,從而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報;新媒體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金字塔尖,錨定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肩負人才培育、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高校作為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是優質人才的搖籃,更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高校為了落實“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一目標,必須發揮其在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引領作用。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校報在配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時,被賦予了新要求。
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或者行政部門主辦的校園“機關報”,在校園內占據輿論的主導地位,肩負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使命和任務[1]。然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以高校校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高校校報如何存續并且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受到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從闡釋高校校報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優勢入手,分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臨的挑戰,進一步提出現階段高校校報如何加強和提升育人功效的相關對策,為提高高校校報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增強其育人功能的實效性提供借鑒。
一、高校校報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獨特優勢
報紙從誕生至今已逾百年,是最早出現的大眾傳播媒體。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這四類傳統媒體中,報紙數量最多、普及性最廣、影響力最大,與新媒體相比,其在準確度、可信度、權威性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高校校報在校園內扮演主流媒體的角色,始終承擔引導輿論、辦報育人、傳承文化的使命。高校校報要想在新媒體的強大攻勢下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發展之路,必須正視自身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獨特優勢,揚長避短。
(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高校的傳統主流媒體主要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雜志等,校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重要的輿論工具,始終承擔維護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因此,它的立場、觀點、思想、方向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可以說,高校校報不僅服務于學校改革發展的大局,更是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高校校報從誕生之日起,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壯大主流思想為己任,引導受眾的行動并獲取相應反饋。高校校報從采寫編評到校對、審查、發行,各個環節相比其他的校內傳統主流媒體更為規范和完善,從而確保其傳遞的信息完整可信、準確無誤。高校校報必須以鮮明的思想、清晰的定位和嚴謹的邏輯呈現內容,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從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開展,發揮思政育人的特殊作用[2]。
(二)落實“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斷探索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高校校報肩負辦報育人的使命,通過育人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這與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契合。長期以來,高校校報在助力立德樹人目標實現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報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高校校報通過建立與師生之間的聯系,全方位地獲知師生的思想動態和個性化需求,發揮思政育人功能。其次,高校校報具有互動性。高校校報一般隸屬高校黨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這些部門歷來重視學生記者、教師通訊員隊伍的建設,鼓勵師生參與高校校報的采寫、編輯等工作,從而提高校報的互動性,讓學生通過參與校園新聞報道,實現自我教育。最后,高校校報具有榜樣示范效應。高校校報堅持“關注身邊人”“講好身邊事”的辦報理念,是樹立典型榜樣的重要平臺。高校校報通過講故事等形式,真實而生動地報道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和優秀事跡,倡導“見賢思齊”,從而促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
(三)實現文化傳播和交流
高校校報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事業和新聞事業的發展中應運而生。新中國成立后,高校不斷探索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設,高校校報作為其中的重要載體,也在創辦理念、服務對象、版面內容、發行模式等方面不斷探索。高校校報在建立之初就與學校的發展同向同行,體現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價值理念。高校校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氣質,可以影響師生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3]。可以說,高校校報是打造和傳播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學校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歷史事件都被記錄在其中。因此,高校校報體現極強的時代價值。
當代大學生具備多樣化的性格特點,因此校園文化與時俱進且百花齊放,但是這些文化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另類體現,其中的民主、科學、文明、和諧等元素是趨同的。高校校報不僅起到傳播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正本清源,有針對性地、立場鮮明地強化高校文化育人和思想育人功能,進而營造和諧正氣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并傳播特色校園文化。因此,在新時代,高校校報要識變應變求變,適應新發展格局,助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挑戰
高校校報是一種傳統紙質媒體,誕生時期較早,但存在傳播速度慢、傳播內容少等不足,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其局限性尤為突出。
(一)出版周期長,時效性欠佳
當今,新媒體發展日趨成熟,媒體行業競爭愈加激烈,與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新媒體的傳播速度相比,高校校報等紙質媒體明顯不占優勢。大多數高校校報為旬刊、半月刊甚至月刊,出版周期長,新聞時效性不足,大大制約了其教育效能的發揮[4]。
許多在微信公眾號、校園網上已經報道的新聞,時隔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在校報上看到,新聞價值自然大打折扣,導致受眾對高校校報的關注程度大大降低。當作為媒體最為重要的資源—受眾逐漸流失,高校校報也就無法適時地實現其育人功能。
(二)版面有限,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
21世紀,人類社會跨入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取海量的信息。目前,我國多數高校校報大多仍以4開4版為主,每期文字總數大約在2—3萬,相比互聯網龐大的信息數據并不具有優勢。一方面,受眾通過手機、電腦接收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受眾翻閱報紙獲得的信息有限,高校校報面臨的生存危機可想而知。
在內容上,高校校報呈現的內容以報道會議和官方活動的重大新聞為主,這些嚴肅的新聞事件難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形式上,相比圖、文、聲、像等多元融合尤其是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的新媒體,高校校報的呈現形式較為單一,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導致高校校報在師生間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三)編輯隊伍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高校校報編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意識方面。高校中的學生處、共青團等組織結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校報編輯由此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主要由這些部門牽頭,再由每個學院的輔導員具體實施,忽略了高校校報的思想政治引領作用。其次,部分高校校報編輯缺乏與時俱進的理念。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部分高校校報編輯未能把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優勢和信息技術進行高度融合,尚未充分地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改革創新,未能充分激發和增強高校校報的活力以及育人功能。最后,部分高校校報編輯沒有真正了解師生的需求。高校校報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要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另一方面,要做好目標受眾的分析,了解他們對新聞報道的相關需求、動機等。但是,部分高校校報編輯日常工作中存在閉門造車的現象,導致校報在師生之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下降。
三、高校校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創新的策略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仍然存在諸多傳統優勢,但是也面臨多重挑戰,亟待進行策略調整。高校校報要順應時代,借力新技術,加大教育力度,創新教育手段,從而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充分發揮新時代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功能。
(一)把握思想正確性,增強親和力
正如前文所論及的,高校校報作為學校重要的宣傳和輿論引導工具,必須堅持從培養人、教育人的角度進行宣傳。因此,高校要想辦好一份校報,必須嚴格遵循正面報道的原則,在進行相關新聞解讀時,應該堅持科學性和權威性的統一。具體而言,高校校報報道的內容應當聚焦學校的各項中心工作,立足為本校師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原則,迅速而準確地報道學校新近發生的重大事件、做出的重要決策和取得的重要成就。高校校報應當集學校“大事小情”于一體,成為學校最豐滿的“校志”,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此外,高校校報要轉變服務觀念,大膽突破局限和桎梏,加強與師生的互動,以親和力感染廣大師生。高校校報在承擔高校黨政工作的喉舌這一職責的同時,也要努力成為師生發表言論的平臺,使報道的語言平實可親,版面的設計貼近受眾。在新聞內容上,高校校報要精心采寫,注重創新,要有“講故事”的思維和能力,努力挖掘熱點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在守正創新中“以文化人”。在當今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高校校報報道的語言要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新聞政策標準的前提下,轉變話語體系,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正能量。在版面編排上,高校校報要使版面兼具美觀性和內涵性,努力提升視覺效果,力求滿足當前大學生的審美需求。總而言之,高校校報從文字到圖片、從內容到版面,都要樹立精品意識,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融入其中,以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堅持“內容為王”,強化形式多樣性
無論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受眾通過媒體獲取信息的需求是不變的,因此優質的內容生產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相較于新媒體的“快”,報紙的“慢”有時候也能轉換成優勢,所謂“慢工出細活”,因此高校校報可以在新聞深度上多下功夫[5]。
高校校報的主要受眾是高校的師生,受眾群體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既有閱讀深層次作品的興趣,也具備閱讀深層次作品的能力。從這個方面來講,新媒體一味求快而極易淪為“新聞搬運工”的劣勢愈發凸顯,也為高校校報生存空間的拓展提供了機會。這要求高校校報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堅持溯源求真,回歸新聞本源,規避淺嘗輒止和泛泛而談,往“深”處落筆,使受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報道方式上,高校校報要靈活運用組合報道、連續報道、深度報道、典型報道、系列報道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利用多元化的報道推動校報新聞縱深發展,幫助受眾全方位地了解新聞事件中蘊含的有效信息,展現大學校園的精神風貌與文化積淀。
(三)提升編輯隊伍人員的意識和素質
現階段,傳統單一化的媒體都在向全媒體轉型,高校校報也要主動求變,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是題中之義。高校校報不僅要組建高素質的全媒體記者和編輯團隊,也要培養“全民記者”,讓這些人才不斷學習新知識,適應新形勢。尤其是編輯隊伍通過思想意識和技能的提升,可以使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升華。
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眾多新興媒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生態,但部分高校校報編輯或是保有對紙媒的情結,秉持傳統保守的觀念,或是對新生事物存在恐懼心理,難以對新媒體采取客觀公正的評價態度。這些編輯應積極打破思想壁壘,主動擁抱新媒體,在把握好各項原則的基礎上,借助新媒體的力量突破傳統媒體的困境,探尋適合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新的傳媒生態[6]。
在理念上,高校校報編輯要樹立和強化媒體融合的概念。在內容和技術上,高校校報編輯要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素養和業務技能,以保證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能勝的戰斗力;在思路上,高校校報編輯更要進行自我革新,主動增加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培養“互聯網+”思維,充分發揮各種媒介的優勢,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高校校報編輯要以提高學校新聞宣傳工作質量作為根本目的,積極推進校園媒體融合,增強高校校報作為高校輿論場的積極作用,構建和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7]。
新媒體并不是洪水猛獸,它體現強大的現代科學技術力量,是充滿生命力的新興事物,它有助于高校校報打破單一平面呈現的樣式,通過大數據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從而成為更加有影響力、競爭力的媒體,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常書輝.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如何突出重圍[J].新聞研究導刊,2021(02):176-177.
[2]烏麗娜.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01):150-152.
[3]王洪洋.新媒體環境下提升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徑探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140-144.
[4]郭琳.新媒體下高校校報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提升對策[J].傳媒論壇,2021(15):159-160.
[5]石龍潭,李曉曉.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的發展策略研究[J].記者搖籃,2021(09):41-43.
[6]夏建國,戴琪,樊煒娣.淺議媒體融合視域下高校校報育人模式創新[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1):52-54,62.
[7]趙佳麗.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突圍路徑的三維探究[J].惠州學院學報,2022(03):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