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五育”并舉理念,是貫徹黨的教育思想,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也是培育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五育”思想的深入了解,以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重申體育學科地位,明晰目前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體育多元育人的特性以及小學生群體的特點,提出小學體育教學過程的優化路徑和切實策略,以期為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果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五育”并舉;小學;體育課堂
時至今日,伴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社會對未來的社會主義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此背景下,國家重提“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要求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小學體育教育是小學生進行身心素質訓練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的培養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礎環節,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積極融入五育并舉方針,有利于培養契合當下時代要求的現代人才。因此,探討小學體育教學積極融合“五育”并舉理念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一、為何重提“五育”?
(一)“五育”理念的由來
“五育”理念最早始于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國。此時中國依舊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社會對國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以時代潮流和國家實際狀況為宗旨去培養具備民主意識、身心自由及和諧發展的公民。時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蔡元培,先后于《教育雜志》、《民立報》上發表文章,在文中批判到“‘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1],但依舊承繼了“尚公”、“尚武”、“尚實”的思想。即公民教育、實利主義、軍國民主義,其中,“軍國民主義為體育,實利主義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觀則統三者而一之”。至此構成了民國時代的“五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能夠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我國提出了“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教育策略,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也在報告中提出:在新中國的教育方針中,勞動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和方式基本確立,將以實施勞動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認識世界。1957年,毛主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新中國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最后直至1963年,中共中央頒布了《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后,此教育方針才被正式確立,自此,我國的“五育”思想在各個級別各個學校中正式推行。
(二)劃時代的意義——重提“五育”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國務院于2019年7月8日發布了《關于深化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文中強調了“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并再次鄭重提出“五育”并舉的綱領,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擔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廣的今天,為何黨和國家要再次重申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呢?縱觀近幾十年的教育傾向,應試教育與功利主義盛行[2][3],之所以重提“五育”筆者以為這不失為一種反思,一種對“重才不重人”的功利性教育傾向的深刻反思,重提“五育”,是因為唯有“五育”才能培育出符合國情符合時代要求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公民,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黨和國家重提“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無疑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
二、五育并舉,體育先行
(一)體育強中國強
毛主席青年求學時期就曾批判“繁重之課”使學生“神昏意怠”“個性消磨”。習主席在教育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開齊開足體育課等。
至此,少年強中國強,體育強中國強的強國理念可謂是薪火相傳。五育并舉既包括多學科融合發展,也包括單獨一門學科自身綜合性的發展[4]。小學體育課程在“五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體育教育的多元功能
如上所述,體育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族的強弱,究其原因是因為體育的教育功能是多元的,在健全人格,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上有著重要作用。
首先是健康教育,體育可以強健人的體魄,使學生從小重視身體素質的發展,“身體是革命之本”擁有強健的體魄是成就任何事業的基石。其次是思想教育,體育獨有的特點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這些意識都是人才培養所必須的。最后是養成教育,長期進行體育活動可以使人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習慣的養成可以奠定終身體育的需求。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穩固階段,在各個方面都需要良好的培育,體育作為一種多元教育手段顯然是不可或缺的[5]。然而目前學校雖然設有體育課程,但并未完全發揮出體育的多元價值,因此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施是亟待優化的。
三、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困境分析
(一)體育課程重視度不足
從目前來講,小學體育課程相較于其他文化課程似乎被認定為一種娛樂課程[6],不可否認體育確實具有正向的娛樂性,但這樣的定位也使得學校教師對體育課程心存偏見,在教學任務緊張的時候,舍棄掉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來“緩解”其他學科的教務緊張的現象依舊存在。這使得體育課在教育體系中不受重視,產生了一種“可有可無”的觀念意識,這與綜合性全面發展人才的“五育”教育方針完全不符。
(二)未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個體間的生長發育速率具有很大差異,因此以年或月為單位的年齡無法準確定義發育階段,即實際年齡無法代替生物學年齡,并且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不會以恒定的速度生長。眾所周知運動產生的生理回饋,無論是力量、柔韌性、協調能力都極大的受個體身體自身生長發育水平的影響。基于此,如果不加考慮的對一整個班級的個體進行同樣的運動訓練,無疑是有失偏頗的。這種“有失公允”的體育教學,也導致一部分發育較晚身體柔弱的學生不愿意參與運動,這樣的結果也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在未來也難以接受體育運動,身體素質也無法通過科學的鍛煉來提高。
(三)體育培養重體質輕品質
人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知識的積累只是一部分,堅忍不拔的品質和抗壓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些必需品質只有在長期堅持不懈的學習生活中才可以形成。側重培養這些品質顯然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是極為重要的,有利于其更好面對未來的挑戰。
體育是艱苦奮斗的理想化模型,體育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提高身體機能水平,更是調節情緒舒緩壓力塑造健康人格的良方,在以往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校老師對于學生品質的培養不夠重視,這使得體育本身蘊含的價值沒有完全的發揮出來,無法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品質,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也未良好的踐行“五育”教育方針。
綜上所述:目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上述種種問題,追尋其原因,答案肯定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核心原因是升學機制與教育評價機制導致體育這門學科“地位不足”。相對于語、數、英三門課體育課顯得有著很大的落差感,這種落差感來自于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體育的重視不足,同時學生和家長也只關注于其他學科成績,多年來的潛移默化早已將體育課視作副科,體育成績的優劣也被文化課成績所掩蓋。甚至在學校體育課程開設不足或被占用的時候,也不追究。因此學校和老師也更不會過多去鉆研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細節,使得體育教學變得“簡略化”上述后兩個問題皆源于此。
四、小學體育教學優化路徑
在“五育”教育方針的指引下,我們應遵從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明確要求。體育獨有的身心共育的學科性質以及目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使得優化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施路徑勢在必行。
(一)提高學校對體育課程的重要性認知
只有通過提高學校教師對體育課程的重要性認知,才能更深入的去觀察體育是如何影響學生的,從而通過適當的體育運動去填充知識教育所難以觸及的能力培養。為提高學校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有一下三點建議:
首先,學校應把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其次,學校應加強體育課程的管理,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學習交流來提高體育教學的教學質量,對學生體育課程的學習情況應有具體的考核方式和標準,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學校要加強體育宣傳,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校外生動的體育賽事及比賽,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只要關系到教學工作,都離不開學校的重視,體育教學亦是如此。
(二)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體育活動靈活分組
正如上述所說,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生長發育水平參差不齊,在個體生理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情況下,統一化的訓練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運動需求,還會影響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共同進步。那該要如何把握好個體差異,使所有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體育活動呢?筆者認為應有一套完整的評估方法,參考個體不同素質水平以及體育活動項目的性質進行合理的分組。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按性別差異分組教學,雖然在小學階段,性別在個體生理水平上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但在進行一些運動時也是有必要區分,男生在速度、力量(特別是上肢力量)、耐力上要比女生更具有發展潛力,而女生則是在平衡、技巧、柔韌方面要優于男生,在體育教學過程應參考性別的差異,進行有所去別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例如在投擲、跳躍、奔跑類的項目上應給予男生相較于女生更高的要求,在平衡游戲、操舞類項目上則應將難度系數較高的任務分給女生去完成。同時在單項素質的比拼時也應是男生跟男生,女生跟女生去對比,避免因性別差異導致一方氣餒影響其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第二,按不同能力水平分組教學,能力可以劃分為很多種,從體適能的角度,我們將能力劃分為身體成分、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以及柔韌性。不同能力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例如不同的體型往往具有不同的運動動作風格,矮小型善于技巧,身體更為靈活,且柔韌性好,缺點是缺少力量,這會影響投擲,跳高,奔跑等類型運動的成績,肥胖型的適合力量型項目,在投擲類運動往往會有更好的成績,但也會因體脂較高的緣故導致速度和技巧性動作的練習上不占優。諸如此類,如若練習完全相同的內容,則前者意猶未盡后者可能難以逾越。因此體育教學更要因材施教,揚長避短,一定要避免學生因差異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第三,按學生興趣分組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大因素,通常對于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興趣,效果自然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依照學生的個人興趣選擇不同的分組,實行這類教學策略的具體方法一般是教師提供幾種不同的體育活動項目,由學生自主選擇參與哪一項,由于學生是自主選擇的因此學習動機一定是積極的。而老師也可以從學生的選擇中判斷學生的愛好特點,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可以稍微側重其興趣的發展,學生在興趣的加持下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努力去克服,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抗壓能力。
第四,按團隊角色分組教學,分組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合作協同能力,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刻意的去打造幾支“團隊”例如將一個班級分成兩個足球隊伍,每一個足球隊伍中有不同的角色,有前鋒有后衛也有守門員,為了更大化的發揮出每個人在團隊中的作用,應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身體優勢,讓其擔任最適合的角色。其一可以真正發揮出個人的強項從而獲得自信,其二可以培養所有學生的團隊精神,明白一起合作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團隊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這種培養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當前學生單打獨斗只顧自己的錯誤想法。為今后適應更高挑戰適應社會工作埋下伏筆。
(三)體質與品質培養并重
品質對于學生健康成長尤為重要,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決定了擁有什么樣的未來。體育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可以有效緩學習生活中產生的壓力,使之持續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已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之外體育活動也是一個典型的集體活動,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當進行比拼形式的體育活動時,學生可以更為直接的體會到什么是競爭以及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得成功的體驗,事后也必將獲得極大的鼓舞。在進行小組合作形式的體育活動時,學生自然也會明白一個人單打獨斗是遠遠不夠的,在協同完成任務過程中,即收獲了友誼也會深刻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總之體育是實現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
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的側重發揮體育的這一優勢,提高課程中需要競爭和合作的體育活動和的比例。使學生更多的受益于體育在健全人格品質方面的作用,在改善學生體質的同時也培養了優秀的人格品質。
五、結語
體育教學是是小學體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并且體育課堂活動獨有的協同性、競技性以及娛樂性等特點與“五育”并舉的培養目標相契合,是綜合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明確體育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舉足輕重的學科地位,優化體育教學的實施路徑,無疑是開展“五育”并舉教育方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參考文獻:
[1]蔡元培.對于新教育之意見[A].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2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吳遵民.“五育”并舉背景下勞動教育新視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視角[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02):3-9.
[3]Talent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J]. Introduction to Knowledge, 2022(28): 125-127
[4]化浩.五育融合發展視域下小學體育教學創新路徑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20):71-72.
[5]Luan Yanru.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imary School Sports Games [J].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2022, No.631 (27): 120-122
[6]蔡和寶.小學體育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2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