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萍,張世澤,張 皓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1-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了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推廣和教學特色模式,深化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發揮分別建立的一百多個試驗站或農場的教學功能,要求綜合實踐和教學實習課程要在場站進行,簡稱場站 “雙百” 實踐教學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 “我校” )植保專業的 “農業昆蟲學教學實習” 實踐課程自2020年立項啟動后,歷經3 年,在實施的具體措施、資源建設和成效與成果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助力該課程榮獲校級一流綜合實踐課程[3]。現將該項目的建設情況分享給同行,希望對其他課程在實踐教學方面有所借鑒。
植物保護學科是新一輪 “雙一流” 建設學科, “農業昆蟲學” 課程和 “農業昆蟲學教學實習” 是植物保護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之一,屬必修課。該課程和實習主要面向我校植保專業和制藥三年級的本科生開設,每年約6 個班175名學生必修。 “農業昆蟲學教學實習” 是在學習 “農業昆蟲學” 理論課程和室內外實驗的基礎上,結合農田害蟲發生動態,在教學過程中或課程結束后,安排學生到果園、菜園、小麥、玉米、水稻等地集中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
學習該實踐課程后,知識上要求學生掌握每一類型作物的主要害蟲類別、識別特征、危害癥狀,了解其發生動態和生活習性,掌握害蟲田間調查方法,制訂某種害蟲防治技術或某類作物害蟲綜合防治方案。在能力方面,要具有在農田識別害蟲、認識和調查害蟲及防治害蟲的基本能力,具有現代害蟲防治理論和技術,具備國際視野與創新能力,能夠制訂害蟲防治的綜合方案,成為解決農業生產中害蟲防控實際問題的拔尖創新人才。道德素質培養,為農業科研、教學和生產培養具有 “三農” 情懷和 “愛農知農為農” 素養,具有吃苦耐勞,具備科研合作精神,職業道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備識蟲、認蟲、掌握害蟲發生規律和防控技術能力,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流專業人才,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健康、綠色、持續發展。
2021 年課程組結合場站 “雙百” 實踐內容修訂了課程教學質量標準。課程組目前使用的是2011 年仵均祥教授主編的 “十一五” 國家級規劃教材《農業昆蟲學實驗實習指導》,該教材已使用了12 年,本次課程負責人李怡萍申報了國家級 “十四五” 規劃教材修訂,并已獲批,為場站 “雙百” 實踐教學項目提供了先進的教材資源,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隨著近些年院校兩級試驗示范基地的建立及本實習課程承擔的教學實習場站 “雙百” 實踐教學項目的實施,給實習外出場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選擇余地。這些試驗站,一方面具有我們課程教學實習需要的小麥、玉米、果樹、蔬菜、棉花等作物和害蟲,能滿足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習,另一方面這些基地有西農科學家和基層農技人員,具有一線工作的工匠精神,能夠培養學生 “學農愛農” 的專業興趣、理想情操和從事害蟲防治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課程先后通過省級精品課、省級優質資源共享課、校級優質資源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教學實習場站 “雙百” 實踐教學、一流實踐課程建設項目等形式的建設,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現任課程負責人李怡萍教授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具有20 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突出教學成績,團隊10 位成員中7 名有20 多年的實習帶隊經驗和門類齊全的專業知識,是一支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具有實踐教學傳統、穩定而團結的一流專業核心實習課程團隊。
首先,在已有的農業昆蟲學教學實習質量標準中添加了具體的場站實踐基地,明確每個場站基地的實習目標和內容,使該項目的實施有據可依。其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原課程組仵均祥教授2011 年主編的 “十一五” 國家級規劃教材《農業昆蟲學實驗實習指導》,這是國內最早的一本正式出版的國家級實驗實習教材,因教材使用已久,課程負責人李怡萍教授現正修訂中,且獲批國家級 “十四五” 修訂教材。
主要有校級一流 “農業害蟲田間調查與實踐技能” 仿真實訓虛擬仿真實驗實習線上系統,模擬部分害蟲形態3D模型、危害癥狀、調查方法以及防治方法等,并配有相應知識點考題,目前登錄該系統線上實習的人數達4700 多人次。還有本科生優質資源課程、省級精品課、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中國大學慕課在線課程等基于現代化網絡技術的課程建設。可以隨時更新和上傳各種實習教學參考資料、害蟲圖片、害蟲危害及防治技術視頻等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對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首先,室內實驗室設備先進,觀察標本的體視顯微鏡均為進口儀器,可供學生將采集回來的標本在室內進行鑒定。室外教學實習基地有斗口試驗示范站、涇陽蔬菜專家大院、眉縣獼猴桃試驗站等10 多個,可以保證教學實習具有穩定良好的外圍環境。還有1987 年創辦的中國第一家昆蟲博物館,形成了教學、科研、科普一體化的學科基地,收藏昆蟲標本130 多萬號(居全國高校之首);其次,我院有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及該門課程已經建好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可以虛擬10 多種作物、50 多種農業害蟲的田間調查和實踐技能訓練。還有每年的昆蟲標本制作技能大賽活動,都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優越的資源。
該門課主要在植保專業大三學生中實施,采取線上(虛擬仿真系統)和線下(外出大田進行)混合式實習形式,共1.5 周(9 天),27 學時。共有4 個班,大約120 名學生,每班分5―6 組,每組5―6 人,選組長1 名負責全班實習任務。實習總負責教師是課程負責人李怡萍教授,全面協調學校車隊、實習基地、學生、帶隊教師的落實等所有任務。每班有2 名指導教師帶隊,其中1 名是該門課理論課主講教師,其他教師分別都是害蟲生物防治、植物檢疫的主講教師和具有豐富科研和推廣經驗的教師,實驗員李娟麗也是經驗非常豐富的實驗準備教師,這支代課教師隊伍親自參加實習,各方面專業知識齊備、實踐實習經驗豐富,可以應對田間各種可能發生的害蟲識別和防治技術指導,有利于實習順利進行,確保實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實習要求每人交常見農業害蟲標本至少60 種,實驗報告一份,具體包括:每組實習人員實習所去的地方、所見的作物、觀察到的害蟲類別、采集的害蟲標本數目等概況;重點調查的農業害蟲田間調查方法及調查數據記錄;描述你所見到的30 種主要農業害蟲的形態識別特征、危害狀及其防治技術,附害蟲危害或者田間形態圖片30 張;實習感想,內容不限,可以提出對實習的看法和有意義的見解,或自己的收獲等,以上實驗報告內容應包括線上虛擬仿真內容。
這種實習方式的實施,形成了以課程質量標準、國家級實習教材為依據,以優選的12 個場站實習基地和線上虛擬仿真等資源為平臺,有詳細實習的項目內容,有領導有組織的實習師生隊伍,有計劃有目標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有程序有要求的考核、監督和總結環節,有明顯成效的成熟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模式。
這種實習模式既有利于學生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實踐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 “三農” 意識和提高道德素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素質等方面收獲很大。課程負責人凝練出實習典型案例3 個,發表相關教改論文2 篇,課程獲校級一流本科國家級線上、省級一流線上線下、校級一流(綜合實踐)課程和虛擬仿真項目榮譽稱號。
項目實施3 年來,主要面向我校植保專業和制藥三年級的本科生開設,每年約有6 個班175 名學生必修,形成了一套基于雙百實踐教學的成熟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模式及典型教學案例,該模式將在我校植保專業和制藥專業中持續應用和改進,可以推廣到農學、園藝等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4-5],也可以推廣到全國同類課程的實踐中,形成實踐教學的新推廣模式。
場站 “雙百” 實踐教學項目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加強一流本科實踐課程建設的重要舉措, “農業昆蟲學教學實習” 實踐課程自2020 年立項作為校級一流課程建設項目,同時被列為場站 “雙百” 實踐教學項目,歷經3 年的建設和實踐,在項目實施過程、資源建設和成效與成果方面取得一定成績,既有利于發揮學校場站的教學服務功能,又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以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為以后走上工作和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該實踐類一流課程的建設模式值得在全國同類課程中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