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梅,鄺利娟,李詠怡,任敏陶,陳潔珊,林小云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道出了醫學的本質是關懷[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3]均指出要加強護理專業人文教育,使服務體現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有助于緩解護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提高患者滿意度[4]。護理實習生是未來護理人才的儲備力量,在臨床實習階段,帶教教師注重操作技能的指導和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導致人文關懷教育質量難以保證[5]。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6],本研究旨在了解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及提升護理質量提供依據。
2022 年3 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廣州市5 家三甲醫院的166 名護理實習生進行調查。納入標準: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因各種原因不能參加;實習時間不足一周。
1.2.1 一般資料問卷 包括年齡、性別、學歷、是否為獨生子女、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是否擔任班干部、家人的關心度、同學或帶教教師的關心度、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實習時間、是否參加過人文關懷培訓等。
1.2.2 人文關懷品質量表 采用由劉于皛[7]編制的人文關懷品質量表進行調查,該量表以護士人文關懷品質結構理論模型為框架,包括人文關懷理念(7 個條目)、人文關懷能力(7 個條目)、人文關懷知識(7 個條目)、人文關懷感知(8 個條目)4 個維度29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不贊同到贊同分別計1~5 分,滿分145 分,得分越高表示人文關懷品質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3,各維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714~0.849,內容效度(CVI)為0.986。
研究者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說明問卷填寫方法,通過微信和問卷星收集數據。研究者選擇三甲醫院的帶教教師作為聯絡人,與聯絡人詳細說明調查對象招募條件、研究目的和意義,聯絡人將問卷發放給符合條件的護理實習生填寫。護理實習生知情同意后,匿名填寫并提交問卷。共發放問卷172 份,回收問卷172 份,剔除不合格問卷6 份,回收有效問卷166 份,有效回收率為96.51%,其中男生14 人,女生152 人,年齡19~26 歲,平均年齡(21.24±1.09)歲。
數據資料由雙人核對錄入SPSS 25.0 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頻數等進行統計描述;采用方差分析、t 檢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影響人文關懷品質的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量表總分為(119.84±13.93)分,總得分率為82.65%(見表1)。
表1 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得分情況Table 1 Score of Humanistic Care Quality Scale of nursing interns
研究結果顯示,學歷、家人關心度、同學或帶教教師關心度、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是否參加過人文關懷培訓、有無遭受過護理教育欺凌行為是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影響因素Table 2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istic care quality for nursing interns
將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量表總分作為因變量,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回歸方程為:Y=131.56- 5.35×同學或帶教教師關心度+4.86×學歷- 7.03×是否參加過人文關懷培訓(R2=0.127,F=8.98),得出影響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的主要因素為學歷、同學或帶教教師關心度、是否參加過人文關懷培訓(見表3)。
表3 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Table 3 Result of the 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得分率為82.65%,處于良好水平,低于金曉歡等[8]2016 年對400 名實習護生測得的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得分率(88.06%)。原因可能為相較于2016 年,本研究開展調查時正處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部分醫院暫停線下實習,很多教學活動在線上開展,面對面交流機會較少,護理實習生感受到來自帶教教師、護士長、醫生等的人文關懷較少,其人文關懷感知能力也受到了影響。調查結果顯示,人文關懷知識維度得分最高,這與邵靜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人文關懷品質的內化過程是其構成要素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和感知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感知是品質內化的內驅力和促發因素,知識和能力是品質形成的具體內容和基礎,理念是品質的核心,能促使人文關懷品質成為個體穩定的專業品質[9]。因此,醫院應加強護理實習生的人文關懷教育及能力培養,根據不同實習環境開展融入人文關懷的教學活動,并引導護理實習生積極參與,在臨床實踐中體現人文關懷[10]。
不同學歷的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科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得分率與劉合乙等[11]的研究結果(79.23%)接近,但低于大專護理實習生的得分率,這與徐玉蘭等[12]、張華春等[13]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為:(1)本科院校對醫學人文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人文關懷課程或課程缺乏系統性、連續性[14];同時受應試教育影響,人文素養教育在教材內容上缺乏系統的規劃,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且人文素養教育是一種長期的整體教育,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效果[15]。(2)大專護理實習生職業認同感較高。大專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優于本科護理實習生,而職業認同感與人文關懷品質呈正相關關系[16]。因此,醫學院校和醫院應共同構建師資隊伍及人文素養教育體系,制訂系統的培訓方案,從而提升護理實習生整體素質[17]。護理教育者可根據護理實習生職業認同感現狀采取針對性措施,提升其人文關懷品質。
研究結果顯示,家人關心度、同學或帶教教師的關心度是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影響因素,且同學或帶教教師的關心度是主要影響因素。原因可能為同學和帶教教師與護理實習生相處時間較長,感知同伴的關愛能促進人文關懷品質的形成,且同伴間相互模仿、分享學習經驗的同時能習得一些關懷技巧[18]。護理實習生可通過感知、模仿帶教教師體現出的人文關懷,繼而內化為自身的人文關懷品質。因此,帶教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發揮榜樣的作用,鼓勵護理實習生互幫互助、相互關愛,營造良好的實習氛圍及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升其人文關懷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是否參加過人文關懷培訓是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影響因素,參加過人文關懷培訓的護理實習生量表得分高于未參加過的,與丁佳鑫[18]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人文關懷品質可通過培訓學習得以提高,因此醫學院校和醫院可組織系統的人文關懷理論知識培訓,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教學,如情景模擬、體驗式教學、案例討論等,使護理實習生學習人文關懷知識,不斷提高人文關懷能力,加深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從而達到提升人文關懷品質的目的。
個人意愿選擇護理專業的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高于專業調劑、父母建議及其他原因選擇護理專業的(P<0.05),這與張雪[19]、郭瑜潔等[20]的研究結果一致。出于個人意愿選擇護理專業的護理實習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會更熱愛護理工作,更有意愿幫助他人,而其他原因的護理實習生可能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自覺性相對較低,很難從護理工作和學習中尋找到樂趣,對護理專業的接受度和職業認同感也相對較低[21]。因此,護理教育者要注重對護理實習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鼓勵其全面客觀地了解護理專業[22]。
護理教育欺凌行為是指護理實習生在臨床實習或課堂學習中持續、重復地遭受言語、身體等攻擊性行為。研究表明,遭受過護理教育欺凌行為的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得分低于未遭受過的(P<0.05),在臨床實習或課堂學習中至少遭受過1 次欺凌行為的護理實習生占89.76%。護理實習生初入職場,尚處于理論學習和操作技能提升階段,操作技術不熟練,缺乏臨床經驗,且心理防御機制不成熟,工作缺乏主動性與靈活性,更易受到欺凌的傷害,如可能會被安排做一些瑣碎的工作,被責備工作不到位或受到不公平待遇、不被重視等[23]。因此,應增強帶教教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身作則,關心關愛護理實習生,合理安排工作,預防欺凌行為的發生,還應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理,提高其應對欺凌行為的能力,并不斷改進臨床教學方法,切實提升護理實習生臨床護理能力,使其在未來面對欺凌行為時能積極應對,從而快速適應臨床工作。
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處于良好水平,學歷、同學或帶教教師的關心度及是否參加過人文關懷培訓是影響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的主要因素。護理管理者應采取有效的人文關懷培養策略,營造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提高帶教教師綜合素質及人文關懷能力,在課堂講授和技能培訓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改善護理實習生工作環境,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關心關愛護理實習生,使其能預防和積極應對護理教育欺凌行為,從而不斷提升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