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剛 韓建國
閬州情歌是四川東北部一帶從事生產勞動的群眾在日常勞作過程中口頭傳唱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是川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閬中(閬州)在歷史上長期作為川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故其情歌音樂得名“閬州情歌”。閬州情歌于2009 年成功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閬中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圣母華胥腳踩雷公印,在彭道將池孕育了人祖伏羲,讓華夏文明在閬中生根發芽。閬州情歌更是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一朵“閬苑仙葩”,它和燈調、鑼鼓草歌、小調、砍柴歌等共同屹立于川東北民歌之林。它起初被從事生產勞動的群眾和街頭商販傳唱,后被更多人青睞并廣泛傳唱。閬州情歌在演唱內容上和燈調、鑼鼓草歌、砍柴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專門表達男女之間愛情故事的一類歌曲。其語言質樸凝練,多為方言俗語,詼諧風趣,富有詩情畫意,傳唱的場合更是靈活多變,緊貼人民的生活,感情真摯。其在演唱形式上可以分為獨唱、對唱和合唱等。
民歌來自土地,源于人民,詮釋著一代代人的鄉音與鄉情,從《詩經》到《楚辭》、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元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樣態的存在,始終伴隨著人們的生產與勞動。閬州情歌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川北民歌語言質樸與凝練、詼諧與幽默,極富詩情畫意。
1.閬州情歌語言質樸凝練
閬州情歌語言質樸與凝練的特征就是指歌詞凸顯地方特色、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如《清早起來就上梁》的歌詞里唱道“清早起來吔二嫂喂,就啊上梁啊,年輕嫂嫂嘞;梁上有個吔二嫂喂,大呀堰塘啊,年輕嫂嫂嘞”。這首閬州情歌歌詞質樸通俗、簡潔凝練,歌詞實際上只有短短兩句,不計標點符號一共只有36 個漢字,很多實詞也充當了襯詞。這兩句話使整首情歌的故事情節初現,表達了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憧憬的美好感情色彩。這樣的例子在閬州情歌中不勝枚舉。
2.閬州情歌語言詼諧幽默
川北民歌的語言具有巴人后裔特有的幽默詼諧的特征。如《打草鞋》的歌詞里“來喲來喲我還在屋里打草鞋喲”“草鞋打了三雙零一只”“瓜子落花生,一樣稱半斤”等語言極富川北民歌語言的詼諧與幽默感,極易讓聽眾產生情感共鳴。
3.閬州情歌語言詩畫結合
詩情畫意,總讓人心靈純凈、回味悠長。如閬州情歌《晾衣裳》的歌詞:“情妹聽見哥呃,樹葉響嘛妹兒呀,假裝出來玩耍姣姣晾衣裳,花花扇兒搖。”全曲歌詞情景交融,充滿著詩情畫意,讓人聽來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唯美的愛情小故事,讓聽眾久久流連于歌曲的意境當中。
此外,閬州情歌的語言還具有講究押韻(按照方言朗誦)、形式靈活、語句形象等特點,正是這些獨具地域特點的語言風格,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閬州情歌。
閬州情歌是從民間土壤中發展而來的,曲風自然,充滿民歌風,節奏較為自由。此外閬州情歌曲調眾多,調式以輕松活潑、歡快熱烈的徵調式及平穩柔和、微瀾緩流的羽調式居多,宮商調式次之,仍然繼承和保留著原始四聲調式的傳統特征。如閬州情歌《郎不招手姐不來》(見譜例1)《對花》《妹在園中掐蒜薹》等就采用了徵調式。徵調式的特點就是輕松活潑、歡快熱烈,如火一般熱情而躍動。

譜例1
閬州情歌《薅秧鑼鼓》《晾衣裳》《天上的星星排對排》《打草鞋》等就是典型的平穩柔和、微瀾緩流的羽調式,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1.閬州情歌的過去
閬州情歌有一段滄桑而綿長的歷史,它就像閬中這片土地一樣從新石器時代走來,走過了古巴子國14 年,又走過了明末清初臨時省會的20 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閬州情歌曾一度呈現出非常流行的趨勢,大街小巷、門廳院落、田間地頭等都是傳唱的舞臺,男女老少皆是傳唱者和傳唱對象。從漢唐至明清時期的川北古代民歌據記載就有500 首之多,其中大多數為情歌。這些文化遺產在古風古韻的歷史中,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觸摸與聆聽,并一代代地傳唱于他們的心間,其輕快爽朗的曲調讓人流連忘返。
2.閬州情歌的現狀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當地政府組織的民歌大賽中,涌現出了一批傳唱民歌的優秀歌手和閬州情歌優秀曲目,其中《晾衣裳》最為出名,曾一度代表省市參加全國比賽。接著《晾衣裳》這首歌在《園林好》《上海歌聲》等雜志刊載,后被收錄于中國音樂學院民歌類教材中。1996年,閬州情歌《晾衣裳》被世界教科文組織納入其出版的《音樂教材》中,從而走向世界,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力。后來,閬中文化館組織人員對閬州民歌在原有基礎之上進行了深度挖掘和整理,前后共出版了歌詞集《閬州情歌》和詞曲集《閬州情歌》,2009 年閬州情歌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閬州情歌傳承面臨的問題
盡管閬州情歌在當地政府職能部門的大力倡導下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和傳承,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現代文明的沖擊,各個地方的民歌文化都瀕臨失傳的嚴峻現實,閬州情歌也不例外。因此,我們不得不直面這一嚴峻現實,認真思考閬州情歌目前在傳承方面面臨的一些問題:
(1)社會對文化軟實力的功能發揮和作用認識不足,主要表現在實踐層面對非遺項目——閬州情歌的傳承與保護重視程度不夠。
(2)非遺項目傳承人隊伍建設力度不夠。從整體上講,目前閬州情歌非遺項目傳承人還沒有,傳承人才隊伍出現了斷層現象。
(3)相關文化管理等職能部門的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對閬州情歌音樂文化的建設與管理缺乏應有的措施。
(4)地方文藝演出團體熱情不夠、活力不足,在創作與演出中不愿意過多涉及地方民歌類的音樂元素。
(5)地方和高校缺乏深度合作,沒有和相關高校,特別是駐地高校實現有效對接,浪費了高校的科研智力優勢,弱化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6)域外交流方式、手段還比較單一,沒有充分利用新興平臺和手段培養閬州情歌傳承人才,更沒有宣傳閬州情歌非遺項目,直接弱化了閬州情歌的宣傳力度和影響力。
2.閬州情歌的傳承保護策略探究
面對閬州情歌在傳承方面存在的上述問題,如何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更好地傳承與保護閬州情歌,是一個值得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究的課題。課題組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強閬州情歌非遺宣傳展示。建議當地相關職能部門充分利用閬中古城的“旅游熱”,大力創新傳播手段和方法,用大眾喜聞樂見且受眾容易接受的形式舉辦各種具有閬州情歌元素的藝術活動形式,如:每年定期舉辦“閬州情歌”演唱比賽;通過留學生群體“古城游”活動開展形式多樣且帶有“閬州情歌”元素的文化交流活動,帶動閬州情歌走向國際;舉辦以“世界古城·多彩閬中”等主題的閬州情歌文化藝術節;打造“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的古城研學產品,實現文化、旅游、商業和生活的交融共生。
二是強化閬州情歌非遺的保護傳承。開展“閬州情歌非遺”資源調查,進一步挖掘非遺“閬州情歌”項目,充實和完善各級“閬州情歌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體系;推動建設閬州情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習“閬州情歌非遺”項目;做好“閬州情歌”非遺傳承人培訓工作;提高“閬州情歌”非遺傳承人的傳承能力和傳承水平,并穩步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生活待遇。適度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等機構的人員編制,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指導能力,充分發揮非遺中心的引領作用;不斷完善制度建設,狠抓群文工作,把非遺的申報、傳承與保護等工作納入相關職能部門的績效考評范圍,真正讓“非遺”文化與群眾活動結合起來,進而使非遺“閬州情歌”在群眾中流傳起來;加大地方文化藝術演出團體建設的力度,適度增加投入,激發他們的創作與演出熱情,不斷擴大閬州情歌的影響力;加強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合作,發揮高校的智力優勢,優化傳統音樂課程,積極培養閬州情歌非遺傳承人才,讓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讓“非遺”走進課堂;進一步創新技術手段,推進閬州情歌數字化建設,錄制一批觀眾喜愛、流傳較廣的音(視)頻資料用于研究和實踐。
三是拓展閬州情歌非遺項目的多領域深度融合。組織人員參加相關域外(地域和領域)的交流活動,來擴大閬州情歌非遺項目的域外影響力,如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北京8 分鐘”的大熊貓創意表演元素,就是來自南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大木偶;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網絡平臺、大數據平臺的開發與應用、遠程教學等現代化手段, 讓“非遺”傳承和“非遺”帶貨相結合;采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探索建立“閬州情歌非遺”數字影像資料數據庫;探索搭建傳承平臺,幫助“閬州情歌非遺”項目招募培訓青年志愿者;深入推進當地劇院的開放,促使其充分發揮作用。目前閬中已建成和投入使用的有落下閎大劇院,可以依托其提高演出和社會服務水平;積極打造古城旅游沉浸式文化藝術演繹,培育主體多元、布局合理、層次科學、種類完備的閬州情歌非遺演出體系,更好地發揮非遺教育、科研和經濟的功能;相關部門聯合駐地院校,科學合理開發利用閬州情歌文化遺產,開發各類閬州情歌文化等文創產品;做好前期建設,積極謀劃,組織人力和材料進一步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是推進嘉陵江文化積極參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干流全長6300 多千米,是貫穿東、中、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在流域綜合運輸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沿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國家關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范圍綜合考慮長江干流區域和長江經濟帶區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13 個省/區/市。2022 年1 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長江流域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00 多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000 多項。嘉陵江是長江的重要支流,其流域也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相關部門積極爭取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嘉陵江畔閬州情歌文化的多重價值,多維度傳承與保護閬州情歌。
閬州情歌來自勞動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有著泥土般質樸的芳香,它記載著這片土地上先民的勞動與生活,更承載著老百姓的悲歡與離合、思想與寄托。它曾經風靡城鄉,無數的男女老少都在傳唱,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逐漸瀕臨失傳,走到了非常尷尬的境地。作為新時代的音樂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去更加深入地走近它、了解它、保護它和傳承它。我們必須堅持自信自強的理想信念;堅持守正創新的辯證思維;堅持踔厲奮發的奮斗精神,積極拓展開放多元的格局和視野,統籌兼顧,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四川和本土故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貢獻區域文化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