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恪



高師即興伴奏學科自20世紀60年代發端至今,走過了近6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初現、初創、確立三個階段。梳理每個階段的事件、文獻、教材可以發現學科在收獲豐碩成果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基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視閾,突顯了課程內容結構失衡,課程發展滯后的現狀。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學科未來的發展從調研平臺、教材建設、教師發展三個方面進行優化改革以期進一步優化完善。
1 高師即興伴奏學科發展回顧
“即興伴奏”是指高等師范院校(簡稱“高師”)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教學內容圍繞如何為已有旋律進行即興編配伴奏的一門學科。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今已走過了60年的發展歷程。基于教學、事件、文獻及教材的分析以及筆者的理解可大致分為初現、初創、確立三個階段。
1.1 初現——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
20世紀60年代初,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將即興伴奏課的課時附加在鋼琴課中,可被視為高師即興伴奏學科的發端。這一階段還未出現系統的教材,課程內容多由教師自行準備。
1.2 初創——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1999年
學科的確立來源于一次談話。原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周大風先生與孫維權教授談道:“現在中國約有30萬中小學音樂教師。由于我們音樂課本的歌曲都是單旋律,而我國師范院校并未開設即興伴奏課程,絕大多數教師都不會即興伴奏,有的就用‘純八度應付,非常難聽。”周先生便問孫老師:“你有沒有可能來做這事?幫中小學教學解決這個問題?”即興伴奏學科建設隨即拉開了帷幕。
這一階段,多所高師相繼將即興伴奏課程作為獨立課程開設;文獻從初期多見于對學科的介紹,對教學內容的探討;教材由最初包含在鋼琴教材之內逐漸發展到針對課程專門編寫教材。即興伴奏學科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
1.3 確立——1999年至今
1999年,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珠江杯全國師范院校五項全能比賽將即興伴奏設置為比賽項目之一,可視為學科的確立。知網可檢索到的有關即興伴奏的文章涵蓋了包括教學方法、學科理論、審美價值等多方面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出版的71部即興伴奏教材中(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的鋼琴即興配彈教材研究》附錄一:鋼琴即興配彈教材資料庫)1999年之后出版的教材就有40部。
2 義務教育視閾下的學科現狀反思
學科取得的成績,凝結了幾代“即興人”的心血與汗水。環視如此豐碩的成果,筆者在欣喜之余卻有些許擔憂。文獻雖繁卻鮮有真正從義務教育角度出發,教材雖眾卻難覓真正適合教學所用。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學科發展目的和形式有待商榷。
2.1 學科發展偏離“目的因”
由上文可見,學科發展的“目的因”早已明確,為培養具有即興伴奏能力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師資力量。而反觀即興伴奏課程是否真正接軌義務教育呢?
作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載體,教材的比對能夠最直接地展現二者的關系。通過筆者對多個版本義務教育音樂課本與即興伴奏教材的調研發現,情況不容樂觀。即興伴奏教材與義務教育音樂課本脫節情況較為顯著,以現有即興伴奏教材為基礎進行教學,不符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對教師即興伴奏能力的要求,難以給中小學生帶來好的審美體驗。以下是比對后的具體內容。
筆者對教育部核準的義務教育音樂教材進行了調研,選擇了人民音樂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人音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人教版”)和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蘇少版”)。三種版本分別包含教學曲目(即各版本的歌唱、演唱、表演唱曲目)221首、188首和261首。依據曲目類型,現將三個版本的教唱曲目進行分類。
第一類,國內少數民族以及國外民族歌舞作品;第二類,中國五聲性調式體系歌曲;第三類,流行歌曲;第四類,傳統大、小調調式體歌曲。
通過分類與統計可見,各版本義務教育音樂課本所選曲目類型方向基本相同,各類型曲目所占比例大致相似(如表1)。
在教材方面,筆者選擇了孫維權編著的《鋼琴即興伴奏入門教程》;謝哲邦編著的《鋼琴即興伴奏實用教程》;馮德剛編著的《鋼琴即興伴奏》三個版本的即興伴奏教材。依據義務教育音樂課本的歌曲分類對三個版本的章節內容進行分類統計,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現將以上兩個表格匯總比較,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即興伴奏教材五聲調式歌曲的教學內容明顯偏少,中外民族歌舞和流行歌曲被輕視。
2.2 學科發展滯后于“形式因”
“形式因”指的是事物完全實現其目的時,在事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模式或結構。對于即興伴奏而言,其直觀的模式、結構似乎只是和聲編配與織體編配。但我們不能忘記這種即興伴奏是一門被定義為綜合了多學科知識、技能于一身的特殊學科。因此,推動高師即興伴奏學科發展的“形式因”應包括任何一門相關學科獲得的最新成果。
然而,通過高師即興伴奏教材建設現狀分析與義務教育音樂課本內容調研,筆者認為即興伴奏學科建設滯后于相關學科的學術發展,看似簡單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里諸多知識點難以在即興伴奏教材中找到答案。以下是調研案例和現狀分析的具體內容。
(1)義務教育音樂課本中的幾個反例
筆者在前文提到的義務教育三個版本的音樂課本中選取了幾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下是案例解析。
①中外民族歌舞案例解析
歌曲的節奏特點,包括節奏型與重音位置,是展現一種音樂風格的重要元素。通過采用重復固定的節奏音型伴奏織體模式,才能明確各國家、民族音樂獨特的風格特征。
通過曲目分類統計,各版本中包含的中國少數民族歌曲有東南部少數民族歌舞(彝族、侗族、高山族等)、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歌舞(朝鮮族、蒙古族等)、西部少數民族歌舞(藏族、新疆維吾爾族等)。包含的外國歌舞有東南亞、南美歌舞(恰恰、桑巴等)。以下列舉其中兩個案例。
新疆維吾爾族民歌《小巴郎,童年的陽光》(如圖1): “人音版”三年級下冊、“蘇少版”六年級下冊都收錄了新疆維吾爾族民歌《小巴郎,童年的陽光》?!霸诰S吾爾族內部,民間音樂遵循手鼓—樂器—演唱的傳承順序。即先通過手鼓學習節奏,之后通過樂器學習旋律,最后再加唱詞?!庇纱丝梢娋S吾爾族傳統音樂中節奏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往往只聽其特有節奏型便可知是維吾爾族民歌,因此在為維吾爾族民間歌曲編配伴奏時必須彈奏其民族固有的節奏音型。
印度尼西亞歌曲《木瓜恰恰恰》:“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蘇少版”三年級上冊都收錄了印度尼西亞歌曲《木瓜恰恰恰》?!扒∏∏ 笔抢∶乐尬枨凶罹叽硇缘囊魳饭澴嘀弧F湟魳凤L格的確立有賴于固有伴奏節奏型“恰恰恰”()在每兩小節第二拍位置的重復出現。左手基礎伴奏織體可以模仿拉丁美洲赤道雨林樹蛙蛙鳴的效果,以營造出熱鬧的氣氛。
②中國五聲調式歌曲案例解析
中國幅員遼闊,音樂形式豐富,其中采用中國音樂體系的,有漢族和除了俄羅斯族以外的其他54個兄弟民族,即56個民族中有55個民族的音樂形式,都包含有中國五聲性調式元素。以下列舉兩個典型案例。
江蘇民歌《牧童》(如圖2):“蘇少版”一年級上冊收錄歌曲《牧童》。其作品前三小節并未對D羽調式進行明確,而是在以F為宮音系統的A角、F宮、G商、D羽調式中不斷游移,因此應以每小節落音作為中心音,從“同宮場”的角度進行編配。如果只按照D羽調式的概念進行編配,其和聲進行未免有向大、小調調式體系傾斜的嫌疑。
蒙古民歌《牧歌》:“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收錄的蒙古民歌《牧歌》。作品第五小節出現了“旋調”,即異宮犯調,指的是不同宮系統的調性轉換,亦即轉調。“人音版”二年級上冊收錄的《快樂的音樂會》,“蘇少版”六年級上冊收錄的《李玉蓮調》等歌曲都有同樣的特點。
③流行歌曲案例解析
隨著世界文化藝術交流的不斷深入,我國流行音樂和聲編配理念逐漸展現出立足于大、小調和聲體系,借鑒爵士和聲理論、和聲色彩的特點。
流行歌曲《我和你》:“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人音版”八年級下冊、“蘇少版”七年級上冊全部收錄流行歌曲《我和你》。以下是劉歡演唱樂段的原版和聲配置(如圖3)。其中掛留和弦F7sus4,高疊和弦F11,復合和弦bB/bA都體現了對爵士和聲的借鑒。第十小節中G7alt/bD,是用升g旋律小調的第七個變化屬音階和弦替代了大小調體系中降B大調Ⅴ/Ⅴ/Ⅴ和弦(即離調至C大調的屬和弦),這一替代原理顯然來源于爵士和聲理論。
以上案例的諸多知識點難以在現有高師即興伴奏教材中找到對應的內容。
(2)高師即興伴奏教材建設現狀
蔡常青在其碩士論文《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的鋼琴即興配彈教材研究》一文中,對71個版本的即興伴奏教材的第一版進行了搜集匯總(詳見蔡文附錄一:鋼琴即興配彈教材資料庫)。其中常見的重要教材的第一版集中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末至2005年,之后只是一味地修訂再版,而內容卻未見有大的改動。
在對近年來文獻、書籍的整理當中筆者發現,五聲調式方面,樊祖蔭教授的《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性意義,2003年底就出版了的初版本;流行音樂及爵士樂即興演奏方面,星海音樂學院辛笛教授已出版了大量的書籍及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外國民族歌舞方面,早在1994年就出版發行的林文信所著的《創新與突破:流行/爵士鋼琴系統教材》。
以上資料內都包含高師即興伴奏所需的知識點,但遺憾的是并沒有進行吸納整合,說明了高師即興伴奏滯后于相關學術前沿的現狀。
3 高師即興伴奏課程愿景展望
學科近60年的發展脈絡成績與問題一同擺在我們面前。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問題的解決不容回避?;趯σ延谐晒c現狀問題的分析,筆者對高師即興伴奏課程優化方向有如下個人見解。
3.1 搭建義務教育與高師互通的調研平臺,促進課程內容優化改革
“課程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它源于社會文化,并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币虼?,課程內容具有動態發展的特性,需要不斷地優化改革,而新時期的美育命題更是對課程內容優化改革提出了進一步深化的要求。
對于高師即興伴奏課程而言,多角度的調研能夠為課程內容優化改革提供多維度的實證依據,同時鑒于師范屬性課程目標這一前提,搭建義務教育與高師互通的調研平臺就突顯了其必要性。
首先,要建立高師即興伴奏教師定期開展對義務教育音樂課程的調研機制。關起門來的教學與研究有如閉門造車,其結果必然如空中樓閣,理論難以聯系實踐。只有真正走進中小學,切實了解教師崗位對即興伴奏的技能要求,了解教材內容、課程大綱、課程標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我們的教學與研究更有針對性。
其次,要建設以中小學音樂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機制。來自義務教育一線教師的評價與建議由其需要受到重視。作為高師即興伴奏課程的真正實踐者,他們的評價與建議結合了多年的工作經驗與自身體會,因此更具有客觀的實際意義。
在確保兩種調研機制實施頻率有效持續的同時,組織積極的交流與合作,使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課程內容的優化改革。
3.2 進行有針對性的高師即興伴奏教材建設
作為即興伴奏課程教學與科研的結晶,即興伴奏教材擔負著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培養學生演奏技能和伴奏能力的重任。同時基于自身發展滯后于義務教育的現狀,高師即興伴奏學科應以義務教育的實際需要為著眼點,以相關學科學術前沿為導向,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教材建設。
重構教材結構勢在必行。摒棄以傳統大、小調和聲織體教學為主線的縱向組織序列,建立以傳統大、小調,五聲調式,流行音樂為模塊的橫向組織序列,中外民族歌舞應歸類融入以上三個模塊,但要做到特別強調。
融會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迫在眉睫。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研究已然碩果累累,如何融入即興伴奏教材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可喜的是上海音樂學院多篇碩士論文已經展開了對這一方面的研究(如陳菁菁的《鋼琴即興伴奏與演奏教學中針對中國傳統五聲調式的訓練方法》、楊小龍的《鋼琴即興演奏中五聲調式的調性發展問題與教學研究》),但仍應引起學術界更多的關注;流行歌曲即興演奏和外國民族歌舞方面資料豐富,只需整合所需;我國少數民族歌舞伴奏織體的資料較少,尚待完善。
3.3 教師應不斷更新參考教材及資料文獻
“一般教育要采取‘面向未來的對策,師范教育則要采取‘特別面向未來的對策”,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音樂形態日新月異,音樂學科理論不斷更迭,作為即興伴奏學科教師,需要實時了解相關學科學術前沿,通過分析研究帶入課堂。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終身學習發展能力是教師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只有自身教學技能與教學理念不斷提升,才能促進課堂質量的持續提高,推動學生學科知識水平更加完善。
希望高師的即興伴奏學科能夠如孫維權教授《即興彈奏在我國一定會逐步發展》一文所愿,蒸蒸日上,不斷前行。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現象學視域下的即興伴奏本體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JYB0599)。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