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雯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性事業。教育體系是一個系統性、結構性的社會存在,是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綜合生成的結果。為實現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就應當首先解決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明確馬克思關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與立場,以馬克思教育思想為指導完善構建教育體系。只有解決了教育體系中不夠完善的問題,才能解決其他相關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問題,從而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系統性和專業性,打造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2016年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系統地解釋了“什么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一重要問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會上還指出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過程中,需要體現學科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而學科的系統性和專業性需要教育體系完整構建為奠基,教育體系的完善是保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良好發展的基礎之一。
1 教育體系的背景與內容
1.1 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提出
2016年5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召開。會上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睍h主題首先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作用,提到“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這段話表明,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思想的武器,更具有實踐的價值意義;不僅僅能夠做到“解釋世界”,我們更加應該去應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去“改變世界”。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兼具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實踐性,才能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才能引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
會上還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等等。在教育體系的問題上,會上明確指出“哲學社會科學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這句話中簡單明了地指出了我國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兩個問題:第一是教育體系中缺乏培訓機制和習得知識的訓練與應用;第二是在人才培養上不夠完善。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性事業,為實現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就應當首先解決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只有解決了教育體系中不夠完善的問題,才能解決其他相關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問題,從而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系統性和專業性,打造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1.2 教育體系的背景
自清朝末期建立新的學制以來,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比較完整的學制,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形成了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課堂教育與遠程教育并存等層次、類別與形式多樣的教育格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教育十分落后,當時教育體系比較單一,主要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比重較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教育結構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主要特點是:第一,基礎教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由過去的只是面對少數人的教育轉為面對大眾的教育,基礎教育的人數規模和普及程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基礎教育的發展,基本上是首先從數量上的增長到逐步全面普及的發展過程。到2000年,全國94%以上人口地區普及了小學階段的義務教育,全國85%左右的人口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我國基礎教育的迅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基礎教育十分薄弱的狀況,整體國民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為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我國高中階段的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共同發展的狀態。建國初期,由于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急需大量職業技術人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借鑒了工業發展較為發達的蘇聯的經驗,大力興辦和發展中等技工院校,并用中等專業學校涵蓋技術、師范、醫療等領域。到了20世紀,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中等職業院校的在校生達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人數;第三,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大學的歷史較短,我國通過持續擴大招生的方式使高校實現了數量上的增長,高校發展十分迅速。2003年中國的高校包括高等職業技術類院校達到了兩千多所,在校人數達到一千九百多萬人,是1998年在校人數的三倍多。除了普通高校外,我國還發展了函授、夜大、廣播電視大學等高等教育形式;第四,民辦教育發展迅速,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00年,我國各類民辦學校及教育機構達到了9938所,民辦教育的發展不僅是解決教育資源不足的重要戰略對策,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有利于在我國建立多樣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育體系和發展機制。
1.3 教育體系的內涵
“教育”的概念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發展,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目前,我國對“教育”的內涵的理解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學校教育則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教育體系顯示一個國家教育的發展水平,它的發展是和經濟、科技、政治等社會諸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體系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及各種形式教育相互聯系、相互銜接而構成的整體?!苯逃w系覆蓋普通教育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公辦教育體系與私立教育體系、學校教育體系與繼續教育體系。嚴格意義來說,教育體系是指互相聯系的各種教育機構的整體性、教育大系統中各種教育要素的有序組合。廣義上是指除了教育結構體系之外的教育管理體系、師資培訓體系、教育科研體系、課程教材體系、人才預測體系、經費籌措體系等等;狹義上來說僅僅是表示教育結構體系。教育體系是一個系統性、結構性的社會存在。教育體系是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綜合生成的結果,教育體系越發達,教育管理體制就越多樣,管理體制越有活力,教育體系就越健全。
按照教育對象的不同,教育體系可以分成學校教育體系和繼續教育體系兩類。學校教育體系以全日制的學生為主,繼續教育體系以參加工作的成年人為主。學校的教育體系特點包括四點:一是專門化,表現為專門的機構和專職教育人員;二是制度化,表現為具有計劃性、組織性和系統性;三是目的性,表現為學校教育的目的明確、統一、穩定;四是一定基礎性,表現為基礎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識教育。與學校教育體系相比,繼續教育體系的構成相對復雜,呈現出培養培訓相結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舉、形式多樣、條塊管理的特點,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的繼續教育服務體系,建構了以崗位為重點,由業務部門、行業主導的繼續教育服務體系,探索了城鄉社區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學習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了多元化的社會培訓機構網絡。
1.4 教育體系中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育體系銜接存在的問題。在層次銜接上,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在于培養目標和課程,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均是以普通初中教育為基礎的,因內容上做到了統一設計,此銜接在目標和內容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是基礎教育階段后的層次銜接存在著培養目標需遞進和教育內容需深化的問題。目前各個國家都在提倡終身教育理念,但是就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來說,缺少了對終身教育思想的體現,主要表現在教育各個子系統的封閉性上。終身教育思想強調個體發展的連續性、開放性,要求將個體的學習視為伴隨一生的過程,終身教育體系的設計要保障個體學習的自由,為個體的發展提供多種通道,使其可以多次離開或進入教育體系進行學習。終身教育要求將整個教育體系視為一個整體,要用綜合統一的思想來設計教育體系,而我國的教育體系的設計和運行目前存在著各個階段的培養目標不一致、培養內容斷層的情況,尤其是高中階段與高等教育階段之間的教學知識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進入到大學之前,學生往往難以接觸專業學習知識,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培養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斷層和重復等問題。
第二,缺乏培訓機制和習得知識的訓練與應用。從宏觀上看,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政府通過教育制度創新和公共政策設計,能夠使人力資源開發由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從而針對性地提高全體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從微觀上看,教育能夠改變勞動者的命運,可以使得勞動者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勞動能力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然而我國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產業結構不相匹配的教育,缺少市場的認可和接納,不僅僅直接損害了教育促進就業的結果,并且由于錯配了公共資源,造成了資源的低效率使用,還會占用就業的公共資源。深層原因在于學校教育體制的同質性強,創新能力不足,相比較國外的學歷教育機構而言,我國高校與用人單位的聯系不足,學生習得知識的應用能力不強,在與就業接軌的學歷教育中,缺少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歷教育中的教育培訓能力建設也相對滯后,也缺少組織學生實習的管理機制,而就業單位往往對工作經驗相對看中,間接導致了就業難、就業后需要再培訓、就業單位資源浪費的問題。
第三,人才培養上不夠完善。目前我國教育形式多元化,擴招帶來了人才的“產業化”,使得人才的培養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在2022年已經攀升到前所未有的1076萬人,比2020年增長了100萬人。2022年研究生考試的報考人數達到了457萬,同比增長85萬,調查顯示,考研人群中超過半數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2022年我國博士人數已經超過了55萬人,中國已經成了博士生產大國,但是博士的質量卻參差不齊。如此批量化的生產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壓力,難以形成教育多層化、知識結構多維化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前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較為單一,在課程的設置上、教學的方式上、教學的評判上都沒有科學性和合理性,這種模式過于整齊劃一,沒有體現出各個高校的辦學特色,盲目培養。在提倡全面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個體的個性化發展,即便是在高校中,對學生的要求也更多在于記憶與模仿,而不是創新與創造。
第四,教育資源共享程度較低。教育資源的共享對教育各子系統的銜接起到了支撐作用。在健全的教育體系范圍內,教育資源的共享小范圍內主要體現在院校之間,大范圍內體現在區域之間,但是在我國當前的教育資源無論是院校之間還是區域之間,共享的程度相對較低。在當前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政的現象仍然存在。資源建設技術與標準不統一,教育資源共享困難,資源整合成本高。由于缺乏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長效機制,教育資源建設的主體往往忽視或者不愿意進行資源共享。導致教育體系中的子系統各自獨立,形成資源孤島,降低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由于上述原因,曾經花費巨大、耗時費力建立的教學資源庫在實際教學中應用情況不太樂觀,很大一部分教育管理者、教師對教育資源及平臺的認知和理解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資源的使用還處于較低水平。
2 完善教育體系的構建
對于當前中國的教育體系的發展狀況,未來的教育體系的變革面臨著科技革命和思想文化滲透的雙重挑戰。明確馬克思關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與立場,以馬克思教育思想為指導完善構建教育體系。
第一,以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為指導,促進教育體系間的良好銜接與溝通。從教育思想史上看,斷定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設定了某種根本的思想與觀念作為依據。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表明了人的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人的全面發展,確立合理的道德觀念,才能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的進步。馬克思解決了人全面發展的理論,即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為人的思想觀念的革新認識論找到本體論。這就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原則,建設終身學習型的教育體系,合理分配教育資源,使得各個階段的教育內部完善的同時,相互間的銜接更加緊密,促進良好的發展機制,堅持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建立好各個學制、各個階段之前的交叉橋梁。
第二,加強研究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尺度與標準,完善學歷教育。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在與社會互動中不斷地生成過程,因此對此的評價尺度不是絕對的標準,也不是抽象的標準,而是取決于人與自然、人與歷史能否和諧統一?!笔芙逃咴谔幚砼c周圍世界的交往關系中體現著主體性就成為評價的價值取向,受教育者的社會化是否成熟就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需要在學歷教育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摒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自我進行知識結構的梳理,關注學生的興趣,開展多項實踐活動,增強學校與用人單位的溝通,使得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進入工作崗位后更迅速地熟練工作,減少資源浪費,得到知識應用的最大化。
第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在學識上的教育問題,從微觀上來說,要改善人的心理世界,關懷人的精神生活。幫助人們確立理想與信念,提高人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觀念;從宏觀上來說,重要的是要創造有利于展現人的主體力量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運行的機制,充分地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真正使得個體成為社會的主人。適應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的前進方向是整個人類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求,多樣性、有創造力的人才發展才能促進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這也是教育體系最主要的社會功能。
3 完善教育體系構建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影響
教育是一種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有目的地增進人類的知識技能,會影響人們的道德規范,無論是有組織的還是系統的,是在學校中的、還是在社會上進行的,都是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類為了生活,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就必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為了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就必須制造勞動工具和使用勞動工具來進行生產,在這一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類積累了自身生存和生活延續的經驗,而人類為了傳承這種生產和社會生活經驗,教會下一代去適應現存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就在這樣的勞動生產中產生了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傳授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在按著社會與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著被教育者的意識和行為,培養他們一定的信念與道德行為等等。任何社會,對新生代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人類與社會延續、發展的必要存在,這樣看來,教育與生產勞動都是屬于永恒的范疇。
人們在社會生產當中建立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在社會沿襲的過程中,教育的作用舉足輕重。教育的職責之一便是傳播社會意識形態和行為準則,培養具有一定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人,教育是維護一定生產關系的手段。在當今中國著重發展生產力的形勢下,教育的社會職能更加重要,它承載著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任務,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體系有著長足的發展與巨大的變化,在我國當前的新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快完善教育體系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的主題思想體現了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迫切期待,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美好期望,也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深刻關懷與支持,凝結了我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發展的新思想、新體悟,具有時代性與戰略性。要建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體系,就需要完善教育體系發揮基礎性作用,更好地尊重知識與人才,培養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隊伍,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完善教育體系的指導地位,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與學術方向,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與繁榮的根本保證。
總之,面對創新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挑戰,在借鑒國內外的發展精華的同時,一是要發揮教育體系在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中的基礎性作用;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完善教育體系的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把握當今教育問題的命脈,利用完善的教育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習近平關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JJKH20210125SZ)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