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琨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利用數字化的方法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成為將其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進行傳承與展示的重要支撐手段。這既能延續傳統文化,又能推動當代鄉村營建發展,進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如何識別、設計和運用數字化保護,成為徽州傳統村落實現數字化保護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數字化保護;傳統村落;美麗鄉村
一、引言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明確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傳統村落作為鄉村中特殊的地域空間類型,保存和蘊含著大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數字化技術對信息進行采集、存儲、加工、表現、展示和傳播的過程,很好地切合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的記錄、保護、展示和發展的特性。因此,數字化保護目前逐漸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支撐手段。
以徽州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以保護、繼承和發揚徽文化為核心,對環境分析、數據留存、信息整理、展示傳播進行研究,一是切實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通過有效手段與途徑來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所存價值。二是持續促進傳統村落的發展,數據資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服務業發展,從而可以激活村落居民的自發保護。三是響應“數字鄉村”的建設要求,為實現鄉村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積累數據資源,打好前期基礎,更好地推動美好鄉村建設。
二、研究基礎
(一)關于鄉村建設的路徑演化
我國早期鄉村建設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以知識分子為主進行較大規模鄉村改進運動。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及時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調整了農村生產關系。在土地改革和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過程中推進鄉村建設。其中,人民公社運動通過有計劃、按比例、高度集體化的組織,改變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變鄉村社會基本結構。冒進政策和政治運動給農業、農村和農民帶來嚴重傷害,破壞鄉村正常建設和治理。社會主義改革不斷推進,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思想,極大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市場繁榮,助力鄉村建設和治理。21世紀,鄉村社會發展呈現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趨勢。“三農”問題引發經濟與社會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加劇“輸血和貧血”的失衡。2002年國家確立“多予、少取、放活”指導思想,2006年徹底廢除農業稅。“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系統性的農村發展工程。目前城鄉差距依然較大,鄉村現代化程度比較滯后。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為應對農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獲得新的歷史機遇。鄉村振興戰略是戰略層面的部署,美麗鄉村建設則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重要內容、主要載體和關鍵抓手(魏玉棟,2018)。以“村莊規劃、村莊建設、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鄉風文明、基層組織、長效管理”等建設要求,實施創新、協調和整體推進。
(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推進路徑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被稱為中國鄉村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活化石”,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楊立國,2018)。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其他國家部門啟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護工程,為突出其文明價值和傳承意義,將“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國家政府部門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日益重視。瀕危村落得到搶救性保護,村落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很多傳統村落成為美麗鄉村的代表,傳統村落傳播傳統文化的作用也在日益凸顯。目前學界對傳統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村落物質空間與形態(許建和,2021;劉大均,2014)、地域文化與鄉土景觀(任越,2017;湯移平,2021)、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等方面(王小明,2013;王紅英,2018)。大部分成果基于某單一學科,學科之間缺乏融合,割裂了傳統村落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以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分析徽州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的成果較為匱乏。
(三)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
傳統村落可以被視為集實體空間與情感、歷史、藝術等文化社會關系的聚集體。單獨剝離要素并進行保護則失去很多價值。另一方面,若是要整體性保護,要素繁雜且數據龐大,已遠非傳統手段能夠進行采集、處理、分析和調用。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理論依據和工作路徑,羅藎(2021)建立“文化-營造”非單一類型層級的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研究框架。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技術運用和推廣,主要表現在數據采集(劉沛林,2017;何原榮,2019;王瑋琦,2020)、信息處理(邊媛,2021;馮惠玲,2019)和傳播展示(師國偉,2009;萬飛,2021)三個方面。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合理介入,構建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形”,以此傳播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神”,因此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要求“形”“神”兼備,但目前傳統村落數字化具體運用中,過多強調“形”的數字化,對“神”的呈現表現不夠(鄭文武,2016)。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化保護程度落后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徽州傳統村落則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凝聚徽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儲存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方面大量信息。目前徽州傳統村落的數據信息質量不高,一是村落數量較多、分布零散、信息要素特征多、數據格式差異大,難以收集;二是已有數據屬于不同部門統計或管理,如地理信息主要來源于國土部門,歷史、文物、習俗等數據主要來源于地方文物部門或相關科研機構(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大部分信息不公開,也難以共享。三是由于數據信息的碎片性、獨立性和復雜性,在后續加工處理和傳播過程中容易產生丟失、偏差和重復,使得信息鏈破壞,導致保護成本上升,降低了保護程度和效率。
(二)技術措施與保護核心的脫節
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只是實體研究,還應包含對文化和社會深層次的探索。徽州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概念的完整性、形式的全面性和特色的豐富性,又具有組團的宗族血緣性、景觀的獨特性、布局的完整性、建筑的歷史性和民居的藝術性、宜居性。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實現徽州傳統村落的數字化保護與發展,使其“徽文化基因”有效傳承;如何選擇合適的數字技術來留存、發掘和傳播徽州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提高數字化保護技術與徽州文化匹配性,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信息傳播渠道缺乏活性
徽州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是為了更廣泛、更好地傳播徽州文化,使其永續傳承。數字呈現和傳播不可忽視。目前大部分徽州傳統村落在該方面,尤其是互動性、條理性和可視性方面缺乏創新。數據展示主要采用文字和圖片,信息更新時效性不足,用戶也無法參與其中。數據的可視度和美觀性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展示媒介智能化較弱,使得用戶體驗感較差。另一方面,村民保護意識尚未普及,無法發揮自身作為傳播信息的敘述主體優勢。
四、結語
因此,我們需要分析徽州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與發展的環境,并基于環境分析結果,實現文化和社會的深層次探索,為設計、改善或制定保護措施做準備。在增強徽州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可用性的前提下,發掘其有用性。各個村落亟需針對各自實際情況和目標,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數字產品(技術),以達資源合理有效配置。鄉村實踐中,加快鄉村數字化保護的產業化。有效利用空間數據、社會文化信息、環境要素和其它特質要素,通過清洗、重整、加工和呈現,通過產業化實現其經濟價值,使得既能延續傳統文化,又能推動當代鄉村營建發展,進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02):49-55.
[2]鄭文武,劉沛林.“留住鄉愁”的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2016,36(10):246-251.
[3]劉沛林,李伯華.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緣起、誤區及應對[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140-146.
[4]劉大均,胡靜,陳君子等.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格局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04):157-162.
[5]湯移平.基于遺產價值認知的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研究——以釣源村為例[J].農業考古,2021(03):263-271.
項目編號: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美麗鄉村建設下徽州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與發展研究(SKHS2021B30)
黃山學院質量工程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2021JXYJ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