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顏紅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又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2020 年剛出臺的《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為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表達了足夠的人文關懷,使每個公民的人格得到保護,使人們精神愉悅,將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征程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已經是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傳媒化的人,沒有人能離開傳媒的影響。要想獲得更多幸福,必須強化傳媒素養,使現代傳媒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最終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正義。
媒體素養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英國學者最先提出,他們倡導通過加強青少年的媒體素養來消解經大眾傳播而產生的失真。媒體素養本質上屬于現代公民人文素養,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現代民主社會,公民個體或社區整體媒體素養的發展水平與政治、法制、民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等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媒體素養也稱傳媒素養、媒介素養、媒介素質、信息素質(information Literacy),是受眾通過媒體獲取、選擇、保存、理解、評價、利用、理解、評價、傳播信息的能力,是受眾對傳播行為和傳播內容的反應、識別、質疑、吸收與批判能力的整體表現。
有學者認為,傳媒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媒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傳媒素養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對大眾傳媒科學認識與有效利用能力的一種學習活動,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后,對人的繼續社會化提出的普遍要求,它通過自我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等多種方式與途徑實現。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缺少了傳統媒體的審查制度和把關程序。如果受眾沒有很好的傳媒素養,面對信息的無限性和隨意性就會顯得無能為力,極易受到傷害。在快餐文化時代,新媒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得不迎合受眾往往會制造出低檔的信息作品,這特別容易誤導受眾。
要培養受眾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對各種信息的選擇、辨別和分析的能力,鍛煉他們的自主、自律的主體意識和能力,使受眾能自覺地、正確地選擇和吸收美好的、善良的、正確的意識,擯棄假丑惡,自覺規范網絡行為。
加強傳媒素養教育,使教育者也要具有崇高的信息道德和優秀的信息處理能力,能夠有效地篩選、分析和運用信息,以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和有效性。教育工作者捕捉、收集、分析、判斷、處理、吸收和傳遞信息的自覺程度,直接關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效?,F在,很多教育者信息素質普遍較差,強化培訓、優化師資勢在必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網絡環境,積極開發數據庫把所吸收的信息有選擇地傳遞給受眾,引導受眾遵守信息法律法規,自覺自愿抵制各種不良信息,更好地彰顯社會正義。
發達的信息技術使現代人無法離開傳媒,教育者要引導受眾對新媒體的認知,提高他們正確參與新媒體、正確行使新媒體的傳播權,更自覺地承擔起傳播的社會責任,優良的傳媒素養對于防范新媒體的負面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在快餐文化時代,少數新媒體參與者社會責任感缺失,一心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迎合受眾制造低檔信息產品,導致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等思潮沉渣泛起。如果受眾沒有很好的媒體素養,面對信息的無限性和隨意性就會受到更大傷害。網絡社會的虛擬生活會催生網絡成癮、焦慮厭世、人格異化,增加受眾適應社會生活的障礙。
身處全媒體時代的受眾要不斷提高媒體素養,自覺屏蔽媒體道德失范的負面影響。海量信息中,必然混雜著不良信息,這會增加使用信息的成本。良好的媒體素養有助于受眾理性鑒別和處理這些信息,從信息奴隸變為信息主人。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受眾尤其要培養優良的媒體素養,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浪潮中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豐富自己,提高生活品質。
身處當今信息化時代,傳媒一定要關注受眾的主體性,傳媒素養高的受眾不但可以對大眾傳播的內容作出合目的與合價值相統一的合理選擇,還可以抵御不道德的大眾傳播內容,讓其盡快在大眾傳播活動的環節中消失。要有效消除大眾傳媒道德失范的不良影響,受眾識別抵制這些傳播內容的傳媒素養水平很關鍵。在當前監管很難實現的情況下,媒體素養教育是弱化新媒體負面影響最有效的方法。發達的信息技術使受眾無法離開傳媒,教育者要引導受眾正確參與新媒體信息傳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如今的人類社會處處都受益于新技術的成果,受眾在如此發達先進的公共領域中應當怎樣消費傳媒,怎樣吸收傳媒文化的先進成分,怎樣過濾消極信息的負面影響,等等,都將成為媒體素養教育的重點。媒體素養教育是終身教育,當代人要終身接受媒體素養教育。
傳媒素養教育是防止新媒體負面影響最有效的方法。傳媒素養很強的受眾面對道德失范的信息,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辯證地分析,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大眾傳媒道德失范的危害。
新媒體的道德失范更容易誤導受眾。新媒體道德失范有深刻的根源。對物質利益的過分追求,致使傳媒疏離傳統美德,背離合理的價值觀。
目前,價值觀的多元化使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失去了支撐,人們會感到困惑不解,對合理價值觀的背離會造成傳媒和傳媒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缺失,甚至喪失基本的職業道德準則。一心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會導致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等思潮沉渣泛起。在道德和利益的矛盾糾葛中,一旦偏離道德規范的制約,傳媒就會借助要實現所謂的“話語權”而變得更加放肆,在爭搶受眾的激烈競爭中更加不擇手段。
當代傳媒一些職業人自身素質差、品位低,職業意識薄弱,職業榮譽感淪喪。大眾傳媒常常不顧及人的真實需要,只滿足人的虛假需要。雖然“需求再次得到了滿足,但只是一種虛假的滿足,一種剝奪人權的滿足,它意味著文化的人文意義和價值的全面覆滅?!倍谌巳硕际莻鞑フ叩男聲r代,有些新媒體的使用者、參與者本身的道德水平就低下,由于信息發布的把關技術和機制還不夠完善,致使一些不良信息會通過新媒體進行多次傳播。
如今的傳媒行業還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競爭規范和監督機制,對傳媒自身的道德水準尚沒有建立成熟的管理機制,以致于大眾傳播活動中各個環節的道德失范無法被及時監測、也無法被及時糾正,如果監督制度很嚴密,很多失范會被扼制在萌芽階段,更不會將傳媒道德失范的惡劣影響波及到廣大受眾。
嚴格的監督機制將會對大眾傳媒道德失范產生強有力的威懾作用。從歷史上看,傳媒道德規范的建構體系一直不夠完善、不夠科學、不夠有前瞻性,以致于總是難以與當時當地的傳播實踐相適應,更談不上有何監控和規范的功效,這也極容易造成傳媒的職業活動常常難以符合社會輿論和公眾角色的期待。哪怕是有些已經出臺的傳媒道德規范也缺乏明確性、可操作性和剛性,這使得大眾傳媒機構及傳媒工作者個人在傳播活動中的不道德和不合法的行為,得不到強有力的約束與有效控制。近日,“中國最大裸聊案”主犯獲刑6 年并處罰金50 萬,與此案相關的重慶3家公司亦被處罰金230 萬元。此案主犯開辦色情視頻網站,網絡會員充值,與“妙齡主播”全脫裸聊,半年吸引會員近3000 萬名,點擊達7.3 億次,賺取用戶注冊、充值金額1980 余萬元。警方抓獲的"主播小姐"很多都是在校大學生及已畢業的大學生。此案充分說明從業者道德水平低和行業監督機制的缺失是導致新媒體道德失范最重要的原因。
信息失真包括信息本源性失真和以訛傳訛。網上的信息有時本來就不正確,自然會誤導公眾。一些網站尤其是商業網站在刊載一些新聞報道或觀點文章時,經常斷章取義,使用夸張的標題、夸大的事實來吸引關注度,也許某些話的確是當事人說過,但如果離開了當時的場景,就面目全非了?;ヂ摼W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可能還會以新媒體的其他形式進行再傳播。
新媒體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自由和方便,新媒體求證信息的真實性本來就很難,傳播渠道又復雜多變,哪怕是原本真實的信息經過多級傳播后,也很有可能使信息偏離其本質,由于混沌學中的蝴蝶效應會導致以訛傳訛。而很多網民的評論是來源于錯誤的、片面的信息,觀點自然就無法正確。有的網民言辭激烈,其實是因為沒有看到全面準確的信息。大學生很難辨別這些失真的信息,被其誤導的可能性較大。
有些新媒體夸大負面新聞以提高關注度,把個別現象擴大化、典型化、普遍化,造成公眾恐慌。負面信息特別容易被傳媒反復炒作。
美國傳播學者威廉·麥奎爾根據醫學原理,提出大眾傳播過程中的防疫理論:正如生長在無菌環境中的人體對病菌的侵害沒有抵抗力一樣,僅僅是接受正面宣傳的受眾,對大眾傳播中的不良內容是沒有抵抗力的。為了增強受眾的抵抗力,一方面要求受眾接受正面宣傳的論證,即“滋養法”,另一方面實行“接種法”,即讓受眾事先接觸一種弱性的反面論證,培養受眾的抵抗力。他的防疫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既然不能完全避免不道德的傳播內容,就要引導受眾用正確的眼光辨別和對待這些不道德的傳播內容,以不斷增加受眾對不道德內容的抵御能力。這就是要努力提高受眾的傳媒素養,傳媒素養高的受眾不但可以對大眾傳播的內容作出合目的與合價值相統一的合理選擇,還可以抵御不道德的大眾傳播內容,讓其盡快在大眾傳播活動的環節中消失。要有效消除大眾傳媒道德失范的不良影響,受眾識別抵制這些傳播內容的傳媒素養水平很關鍵。
實際上,人們是根據各種傳媒提供的各類信息才形成了對這個世界的初步印像,我們以傳媒為介體感受真實的世界,是大眾傳媒框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評價。傳媒素養的養成教育就是試圖解構這些隱藏在傳媒信息背后的機制,讓人們了解為何會呈現這樣的傳媒內容,從而使人們更加接近真實世界。
信息時代的人們傳播能力和溝通交往能力都在加強。在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由于國家性質、文化背景、媒介產業政策以及媒介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的差異,使各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特點、面臨的任務、應采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從本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充分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不斷更新知識,有針對性地開展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
現代人已經無法離開傳媒的影響,只有學會如何合理利用媒介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引導他們在接觸媒介的過程中認識媒體具有強大的意義構建功能,對媒體信息要建立起獨立的批判精神,對媒體商業化的侵蝕保持清醒頭腦,避免在紛繁復雜的信息傳播面前迷失方向,要對網絡更現出清醒的駕馭能力,對媒介真實和客觀真實具有一定的自發性辨別意識,對大眾傳媒暴力內容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需要給予受眾正確及時的引導。
許多未經訓練的媒介接觸者面對海量信息會不知如何選擇和利用信息。要想成為信息的主人,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媒體素養,這才能真正獲得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傳媒素養很強的受眾面對道德失范的信息,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辯證地分析,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大眾傳媒道德失范的危害。反之則反。所以對傳媒不良影響的易感人群青少年群體尤其要加強傳媒素養教育,要訓練青少年面對不良傳播活動的辨別力、選擇力、抵抗力,提高他們去偽存真的技能。
20 世紀70、80 年代以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使對青少年的“媒體素養”教育開始進入學校并形成規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 1962 年就提出:教師應教導學生如何建設性地使用電視媒體。新媒體以其獨特信息傳播方式改變著當今社會的媒介傳播環境,并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媒體素養,是新媒體環境下引導大學生不斷進步的重要途徑。傳媒素養是對繁雜的媒介信息的選擇、質疑、評估的能力。學校應該將新媒體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素質教育范疇,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對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的意識和能力,自覺遵守媒體規范與道德,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
媒體素養的提高是信息時代對每個公民提出的素質要求。媒介素養本質上屬于現代公民素質的一種,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現代民主社會,公民個體或社區整體媒介素養的發展水平與政治、法制、民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等社會環境密切相關。開展受眾傳媒素養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在全媒體時代,全民傳媒素養的提升特別有助于化解矛盾,從源頭上減少不和諧因素,節省生活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社會成員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快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