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主要采取傳統保護模式和生產性保護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雖然取得較好的成果,但仍面臨著經費不足、傳承人斷層、文化產品創新創意開發薄弱、文化旅游市場監管不力、原料供應不足、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等諸多困境。為了推動新時代赫哲族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應因地制宜,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該文積極尋找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之路,而建設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條可行之路,可實現生態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和諧并進。建設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其建立應從政府、社會、市場、個體4條路徑展開。
關鍵詞: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097-0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cological Reserve of Hezhen Nationality
YANG Guang1, HAN Mingli2
(1.Institute of Business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8,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zhe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actively seek the way to protect Hezhen cultural ec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Hezhen cultural ecology protection area is a feasible way, which can realize the harmonious progress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social economy, culture and ar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the Hezhe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which should be established from the four paths of government, society, market and individual.
Key words: Hezhen nationality; Cultural ecology; Reser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ath
1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是立足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階段,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對于四季分明的黑龍江,不但擁有綠水青山,還擁有冰天雪地,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美麗的黑土地,不但滋養熱情好客的龍江人,在這片熱土上還孕育著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
赫哲族作為黑龍江省獨有民族,是我國“六小少數民族”之一,長期在東北三江流域沿江河居住。因其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水產資源,是北方地區唯一一個曾以漁獵為主的少數民族。同時赫哲族也是一個擁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的民族。赫哲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形成了各種古老的藝術文化,其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兩種藝術形式就是伊瑪堪和魚皮衣文化。伊瑪堪是赫哲族記錄生活與音樂的民間說唱藝術,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魚皮衣文化則是識別赫哲族的唯一標志,它代表著赫哲族精湛的藝術水平,蘊含著赫哲族獨特的文化內涵。
赫哲族文化藝術是黑龍江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傳統漁獵風情凸顯鮮明的生態思想[1-3]。因此,保護、傳承和發展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黑龍江地域文化發展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其理論背景,在中國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因地制宜、積極建設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具有議定的可行性,是黑龍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重大措施,也是推動東北亞“一帶一路”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它將推動赫哲族生態文化保護由量向質跨越,具有突出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 建設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意義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對現有赫哲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種升華,以一種更加整體性、系統性、結構性的方法來全面地保護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在整個文化視野的框架下,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它是以保護、修復和滋養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態系統為中心,是一種動態的、有計劃的保護。建立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保持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明的生態性與獨特性
黑龍江省歷來是北方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最豐富的區域,少數民族文化在黑龍江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黑龍江的少數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發祥地和生產、生活的發源地。漢朝之前,此地已有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跡象,其后滿、回、赫哲、朝鮮、蒙古、鄂倫春、鄂溫克、錫伯、柯爾克孜和達斡爾10個民族,逐步形成了世居民族。在此后漫長的歷史發展和生產生活實踐中,黑龍江流域中的數十個少數民族創造了大量的民族語言、宗教、藝術、風俗等民族歷史文化,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其中赫哲族漁獵文化具有鮮明的生態性和獨特性。
縱觀赫哲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雖然赫哲族多次更換聚居地,人口數量也多次發生變化,但是赫哲族世代一直在東北三江流域范圍內變遷。在這個靠山臨江的環境中世代居住,使得赫哲族先民與自然環境頻繁交往,形成了獨特的漁獵文化與民族文化,同時也促使赫哲族民族文化中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4-6]。
此外,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赫哲族的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歲月里,一代代傳承著,在赫哲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且赫哲族的陶瓷造型、魚皮服飾裝飾、色彩搭配、木雕制作等,都充分地反映了赫哲族人的審美文化與美學體驗。
在涉及赫哲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市縣,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使得其保護工作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僅存在著碎片化、零散化的問題,而且存在著不同的責任主體,使得各個地區之間很容易因為行政的區隔而各自為政。因此,在省級層面上進行整體規劃,建立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可以突破當前困境,對非遺工作進行整體審視。
2.2 滿足赫哲族聚居區傳統文化對生態發展的客觀要求
眾所周知,生態環境的保護既是對自然價值的保護,也是對自然資本的增值,體現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潛力。因此,赫哲族地區實施生態建設不僅需要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還需要經濟與技術的支持。赫哲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可以給赫哲族聚居區生態建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與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從而加快赫哲族聚居區生態建設的步伐,營造綠色、健康、環保的生態環境。
同時,赫哲族的生態環境建設也將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赫哲族聚居區的生態環境是赫哲族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也是赫哲族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對赫哲族人的生產生活環境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7-8]。因此為了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黑龍江省人民生活高質量發展,積極挖掘與開采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科學合理建設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可滿足赫哲族聚居區傳統文化對生態發展的客觀要求。
2.3 可解決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面臨的困境
時至今日,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赫哲族本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特別是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與生存空間正在逐漸縮減。但多年來根據國家發展戰略政府開始注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非遺保護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別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相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非遺保護經驗。其中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不僅是對非遺保護方式的創新,更是一種保護觀念的革新,對解決赫哲族非遺保護中所面臨的困境具有重要作用。
2.3.1 還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土壤與空間
近幾年,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建議,強調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并將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孕育、滋養的人文生態環境一并保護;在其傳統村寨、老街建筑的修繕中,要求保持原住居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防止傳統村寨、老街建筑變成沒有特色的空洞遺跡,以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喪失傳承的基因、環境、土壤。所以對于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意義在于還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土壤與空間。
2.3.2 整合赫哲族地區多方資源以形成保護合力
雖然目前赫哲族地區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個嶄新的領域,由于地方人力、財力等原因,一些計劃項目無法按時完成,還需要在建設中不斷探索。今后通過加強資源整合,統籌發展文化生態保護區,強化地方社會組織的動員工作和實際聯系,與社會組織、企業、學術機構等開展合作,形成保護合力,促進社會組織自覺、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最終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良性動力傳遞機制。
3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面臨的困境
長期以來,黑龍江省委員會、省政府都十分重視赫哲族的非遺保護、繼承和發展,各市縣根據當地實際,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保護,赫哲族的非遺保護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就目前來看也存在著一些難題。
3.1 非遺保護與生態發展結合不夠緊密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及多元文化的沖擊,赫哲族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空間受到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娛樂方式的擠壓。雖然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立了佳木斯市敖其鎮赫哲族文化村,把赫哲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生態發展相結合,特別是加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的保護相結合發展。但是由于缺乏生態文化理論的強力支撐及對生態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使得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生態發展的結合不夠緊密。
3.2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環境沖擊
從文化生態學視角看,文化總是與其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地區文化形態的典型代表,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在全球化、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下,赫哲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思想意識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導致赫哲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一樣,逐漸走向衰落的狀態。
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中缺乏合理的統一規劃,為了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屢屢發生。某些商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在赫哲族特色村寨旅游建設中過度商業化,缺乏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建筑的統一協調布局,甚至為了快速開發旅游產業而破壞傳統生態環境,使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3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途徑斷裂
在互聯網普及和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有些赫哲族青年為了追求更加富足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對傳承自己本民族的物質文化毫無興趣,甚至不屑一顧。而為數不多的老一輩人仍舊堅守著民族文化傳統,將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知識牢牢地掌握在頭腦中。但隨著赫哲族老一輩人的自然衰老和離世,許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不斷流失。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經費和專業人才短缺,培訓班合作機構及場地少,產學研脫節,產品營銷手段落后等,使得赫哲族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與傳承路徑。
3.4 赫哲族傳統文化產品創新創意開發薄弱
加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豐富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有效途徑[9-10]。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北京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在文化產業發展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從文化產業整體發展看,尤其是在開發赫哲族民族文化創新產品上,目前仍舊處于探索階段,整體開發水平偏低、產業基礎薄弱及缺乏與現代創新技術相結合的創新意識。同時赫哲族地方政府與當地群眾的文化品牌意識非常薄弱,使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化發展嚴重不足。
3.5 赫哲族傳統文化旅游市場監管不力
伴隨著文旅融合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旅游人數不斷增加,這使得文化旅游市場監管壓力不斷增大,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之間職責和權力矛盾日益尖銳。赫哲族地處偏遠、經濟落后,文化旅游部門執法人員工資、福利等待遇較差,加強了執法人員的流動性,從而導致文化旅游市場監管工作不到位,特別是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監管不力。
同時,由于市場監管機制未能及時建立,對于赫哲族文旅市場所顯露出的突出問題,大多采用集中整頓、突擊檢查、專項明文規定等方式進行解決,這就導致對部分赫哲族新增文化產業的監管脫節。
3.6 赫哲族文化產品原材料供應短缺
說起赫哲族的傳統漁獵經濟文化,往往想到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皮制作文化。它是在富足的水產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旦資源短缺、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將會嚴重影響赫哲族的魚皮文化的產業發展。
近年來,由于赫哲族聚居區的三江流域魚類資源急劇減少,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過度捕撈使原本就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更加脆弱,魚的數量與人類需求相差較遠,從而導致魚皮制作的原材料難以供應。
此外,赫哲族生活方式的轉變也造成其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變。隨著赫哲族的社會發展,赫哲族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方式,如撮羅子、地窖等建筑,因為不再適應人類的需求而逐漸被荒廢,因此其原始樣貌與族群習性無法被完整保留,而類似的技藝需要用更創新性的方式進行現代的轉化。
雖然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而因地制宜,建立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可以把赫哲族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并與當地生態文化建設有機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和諧發展。因此,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勢在必行。
4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與路徑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積極建立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將赫哲族歷史文化遺產分布最集中、密集的區域作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能夠更好地推進黑龍江省非遺保護工作。
4.1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在建設方向與目標上應統籌規劃、牢牢把握國家戰略新要求,在新要求中尋找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新方向,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創新、歷史文化與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關系,明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積極推進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創建進程。
在時間規劃上,建設國家級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各級相關部門要牢牢把握創新發展、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平衡發展的總體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全面對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從而探索新的保護模式以推動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
在重點任務和專項工作上,要從3個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和大力推動:一是把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作為文化保護工作的重點;二是要把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途徑;三是把建設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黑龍江省旅游業發展的有力支撐。通過大力發展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將赫哲族打造成黑龍江省旅游勝地。
4.2 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路徑
赫哲族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要秉持“生態為本、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具體而言,可從政府、社會、市場、個體4個方面展開。
4.2.1 政府: 頂層設計與政策落地
對于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應該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建設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過程中,應加大赫哲族地區各單位之間的密切聯系與交流,從而把赫哲族非遺保護區的頂層設計與政策更好地落實到工作細節中。
一是要提供詳細的政策準則和資金保障。黑龍江省地方政府應擬定建設保護區的相關政策準則,以保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建設的資金投入,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人員廣泛參與到建設中。同時,針對傳承項目、傳承人也應建立相應的保護準則和鼓勵政策。
二是協調主管單位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在執行過程中,要做到各自為政,必須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互聯。在推動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進入學校的過程中,需要與教育部門協商,討論是否要將其列為必修課、如何落實教材的修改,以及開展課外活動等。
4.2.2 社會: 自下而上與文化精英
在傳承赫哲族非遺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把非遺保護工作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其成為日常化而不是博物館化。這就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和赫哲族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赫哲族非遺保護應與赫哲族社區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通過招聘國內外知名赫哲族專家開展有關非遺保護的學術交流,從而擴大非遺保護在社會中的影響力,積極投身赫哲族生態文化區建設中來。
另外,要抓住文化發展的脈搏和波動,加強與國外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如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網絡進行宣傳報道,不斷提高赫哲族非遺保護項目的知名度。同時,黑龍江省內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赫哲族非遺保護建設扶持力度,擴大宣傳范圍,努力提升赫哲族非物質文化品牌知名度,為建設赫哲族生態文化區建設獻策獻力。
4.2.3 市場: 文化旅游與文創開發
不同于政府和社會,市場的力量更多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通過創新的方法推動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變現。在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可從文化旅游與、創開發、民族醫藥保健與康養3個層面展開。
一是將赫哲族非遺保護與文化旅游相融合。赫哲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將赫哲族非遺保護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就是將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最佳途徑。然而目前赫哲族文旅融合發展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所以應整合赫哲族自然、文化、歷史資源,根據地域特色和市場需求,傾力打造赫哲族“民族風情、生態之旅”的沉浸式文化體驗旅游項目,加深人們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是加強民族類文創開發。開發認可度高、具有鮮明的赫哲族文化特色、具有傳承人等特征的非遺文化,赫哲族非遺代表項目有魚皮文化、伊瑪堪、烏日貢大會等。通過整合非遺文化資源,融入創意設計元素,調整產業結構,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創新意識的文創產品。
三是重視民族醫藥保健與康養。赫哲族醫藥保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赫哲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在赫哲族醫藥治療中吃大馬哈魚頭可以治療抽筋、車前草治毒瘡、熊膽汁治眼疾等,這對了解赫哲族醫藥保健文化特點及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4.2.4 個體:生態觀融入文化發展
在赫哲族非遺保護建設中,應該加強赫哲族人的生態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并大力宣揚生態文化,將生態文化理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日常規范,才能加快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的建設進程。此外,也應加強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社會關懷、文化保護等方面的教育,提升赫哲族新時代青年的品質素養,為建設赫哲族非遺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添磚加瓦、奮斗努力。
5 結語
保護、傳承和發展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黑龍江省文化事業發展的關鍵,而建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區是實現其目的的主要途徑之一,以此為契機,可促進黑龍江地區特色文化領域的蓬勃發展。建立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以現有的政策、資金和人力資源為基礎,不斷提高赫哲族非遺的保護水平,為黑龍江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實現生態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之目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戰略之一,為黑龍江省文化藝術事業指明了未來的方向。目前,黑龍江省正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和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準確把握國家大力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一歷史機遇,根據地區生態環境、地方歷史、民族文化的特點,積極準備、認真建設,依據科學、合理的路徑,極力推動赫哲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將其納入黑龍江省文化發展戰略的總體布局中,為黑龍江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程麗云.赫哲族傳統工藝技術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及對策[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4):143-146.
[2] 夏遠東.赫哲族伊瑪堪傳承問題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1.
[3] 張俊玲,潘婷.赫哲族漁獵文化的生態自然觀[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36(4):161-164.
[4] 李麗,雷鳴,史慶豐.赫哲族魚皮和樺皮設計藝術的傳承發展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4):75-78.
[5] 鄒曉華.“烏日貢”大會與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黑龍江史志,2011(5):49-51.
[6] 潘宏偉,崔性赫.赫哲族傳統體育保存現狀及發展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4,33(2):88-91.
[7] 楊光,徐航.論赫哲族傳統飲食文化中的養生保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8):103-107.
[8] 代辛.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建設與優化路徑[J].青海社會科學,2020(5):200-204.
[9] 陶琳.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路徑研究[J].花卉,2017(12):175-176.
[10]汪榮,劉興華.黎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現實意義及路徑[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1,28(3):81-88.